长端信用债还需关注什么?

财富   2024-09-13 07:31   上海  

2022年以来,债市共经历四轮调整,其中以2022年10月以来的“赎回潮”最为剧烈。本轮调整与“赎回潮”更为类似,却也存在差异。回顾往期三轮回调,信用债调整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资金面收敛与利率上行;(2)基本面与经济预期的好转;(3)事件性影响。本轮赎回风波由利率上行带动,理财“预防性”赎回基金,基金负债端压力进一步传导至资产端,导致信用抛压,出现急跌行情,反映的是低利率与单边行情下的脆弱性。

在经济修复缓慢及资产荒持续的情况下,长端信用仍有下行空间。我们判断长端信用收益率会逐渐回归至2023年11月以来的走势,紧跟30Y地方债波动,截至2024年9月6日,10Y信用债与30Y地方债利差均值为4bp,仍具一定性价比,但利差空间相对较薄。

保险为长端信用债的重要卖盘,近期配置力量仍强,且近日保险预定利率的下调会带动长端信用债心理点位的下降,但我们认为长端收益率短期内回到8月5日的前低水平仍有一定压力,30Y地方债收益率或为下行底线。关注长端信用债流动性与地方债发行节奏的影响。









8月以来,债市出现显著回调,信用债成为本轮调整最大的资产,备受市场关注。我们在8月中的报告《债市还有哪些隐忧?》中就曾提到,因基本面并无较大变化,本轮调整不足以形成新的一轮 “赎回潮”。当前,债市已初现企稳回升态势,但市场仍然关注本轮回调有何特征?目前处于什么阶段?长端信用债后续展望如何?本文聚焦于此。


1、往期调整背景







1.1

“赎回潮”以来的前三次调整

2022年以来,债市共经历四轮调整,其中以2022年10月以来的“赎回潮”最为剧烈。本轮调整与“赎回潮”更为类似,却也存在差异。

2022年10月31日-2023年2月1日,此次回调分为两个阶段,均由疫情防控政策放松、地产融资政策转向及资金面的收敛触发,利好政策使得机构对经济复苏预期提升,导致债市收益率上行。同时,因2022年资管新规实施,理财全面净值化管理后,理财破净陡增,进一步引发踩踏效应,债市沿着“利率上行-理财赎回-债券抛压-收益率上行”的路径形成负反馈。此次调整呈现出利率上行斜率高、持续时间久等特征,预期改善及破净率的上升进一步放大市场波动。

期间,10Y国债利率上行25bp;中短端信用债上行幅度较大,1Y、3Y中短票据分别上行93bp、102bp;二永因流动性较好,上行幅度最大达到133bp。

2023年8月21日-10月24日,此次回调为基本面边际向好、资金面收紧、限购政策放松的共同结果。在基本面、资金面及政策面的共同引导下, 9月25日10Y国债利率上行至2.70%,达到6月降息前水平。

期间,10Y国债利率上行18bp;1Y、3Y中短端票据收益率分别上行43bp、33bp,短端上行更为明显;产业债在本轮调整中跌幅最大,达47bp;二永跌幅44bp。

2024年4月23日-4月29日,此次回调主要受人行提示“关注长期收益率变化,重视利率风险”及禁止手工补息的事件影响,市场预期出现分化,信用债出现小幅调整。

期间,10Y国债利率上行13bp;短端品种跌幅较小,3Y、10Y中长端品种收益率跌幅更大达19bp;二永跌幅24bp。


回顾往期三轮回调,信用债调整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资金面收敛与利率上行;(2)基本面与经济预期的好转;(3)事件性影响。但在当前经济修复仍待观察、资产荒持续的大背景下,形成大规模“赎回潮”,仍需满足收益率短期大幅上行,带动净值管理产品出现大幅回撤,实质影响机构负债端稳定性等条件,但当前条件并不充足。



1.2

本轮调整的幅度与特征

2024年8月02日-8月27日,本轮赎回风波由利率上行带动,理财“预防性”赎回基金,基金负债端压力进一步传导至资产端,导致信用抛压,出现急跌行情,反映的是低利率与单边行情下的脆弱性。

从时间节奏与调整幅度看,2024年8月2日,10Y国债由2.12%开始上行,3日后中长端信用债、二永随即下跌,短端信用债于8月8日才出现明显跌势,8月14日利率与信用走势背离,最终于8月28日企稳回升。本次回调共经历17个交易日,整体由利率上行带动,8月5日-8月27日,信用及二永调整幅度最大,均达到25bp。从调整幅度看,超过2024年4月水平,但远不及2022年“赎回潮”水平。

从动因及赎回路径看,本轮调整并非经济预期改善与事件性冲击,更似流动性冲击。整体与2022年“赎回潮”演绎路径更为相似,但并未达到理财破净率陡增,居民大幅赎回的阶段。同时利率与信用背离的演绎,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前期机构一致性预期过强,导致利差大幅压缩,信用债性价比过低。当变盘出现时,信用就面临重定价风险。

从机构行为看,在利率低位,利差空间较小,交易缩量的情况下,单边力量更易导致变盘。本轮调整由基金主导, 8月12日开始持续三周信用债净卖出,并在8月28日达到峰值并企稳,期间理财及私募等成为核心卖盘力量。与往期不同,理财作为基金负债端重要构成,在本轮调整中破净率并未显著抬升,持续净买入一定程度稳住跌势。 



2、信用债关注什么







2.1

长债还能追吗

保险作为债券市场重要参与机构,在绝对收益的考核要求下,更易在利差上行阶段加大对信用债的配置力度。同时,在保险负债端稳定及保险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约束下,保险资金更为偏好中高评级、长久期、流动性相对较强的信用品种。2023年以来,保险对债券类资产配置规模及占比持续提升,本双周保险配置力度仍强,为平抑跌势的主要力量。

我们在《地方债投资指南》中观察到,10Y信用债、30Y国债及30Y地方债为保险主要参与品种,当30Y地方债与10Y信用债利差收窄时,信用债性价比凸显,保险买量增加。

从点位及走势来看,2023年以来,30Y地方债与10Y信用债的共经历三个阶段:

①2023年1-10月,长端信用与30Y地方债利差主要体现为流动性溢价,均值处于18bp左右水平。

②2023.11.01-2024.04.11,2023年11月以来10Y信用债呈现利率化趋势,受特殊再融资债等一揽子化债政策影响,资产荒加剧,信用策略逐步转向下沉与拉久期并重,信用利差进一步压缩,利差均值收窄至6bp左右。

③2024.04.12-2024.05.28,在信用下沉性价比逐渐降低,久期及票息策略显著占优的情况下,10Y信用债与30Y地方债收益率走势高度吻合,利差基本抹平。

④2024.5.28-2024.8.21,由于债市配置需求持续偏强,长端信用债快速下行,期间与30Y国债收益率首次倒挂,地方债性价比凸显,成交活跃度提升。

本轮赎回风波下,长端信用在超涨的情况下迎来超调,但长期来看,调整前后基本面尚无较大变化。在经济修复缓慢及资产荒持续的情况下,长端信用仍有下行空间。我们判断长端信用收益率会逐渐回归至2023年11月以来的走势,紧跟30Y地方债波动,当前10Y信用债与30Y地方债利差均值为4bp,仍具一定性价比,但利差空间相对逼仄。


2.2

长债追涨的压力

但整体来看,尽管保险预定利率下调会带动长端信用债心理点位的下降,但长端收益率短期内回到8月5日的前低水平仍有一定压力,30Y地方债收益率或为下行底线。

一方面,本轮调整后,单边市场脆弱性已受到市场关注,长债活跃度下降,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10Y信用与30Y地方债倒挂情况或难出现。同时临近四季度,机构持仓久期相对审慎,长端信用债追涨情绪相对缓和。建议进一步观察央行操作影响及降准降息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利差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四季度超长国债续发、地方债发行节奏加速,或将进一步挤压长端信用债需求,限制收益率的进一步下行。


3、信用债市五大热点












降低房贷利率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新增房贷利率下调,即LPR下调;二是存量房贷利率下调。

新增房贷利率方面,84日联合新闻发布会中,央行发言人在回答“降息降准是否还有空间时?”,提出“兼顾把握好增长与风险、内部与外部的平衡,防止资金套利和空转,提升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银行经营稳健性。”我们认为短期内短期内LPR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央行发言人同时表示“指导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这一表态引起市场关注。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空间有多大?根据央行数据,2018-2021年房贷利率平均为5.53%20236月末为4.11%。扣减掉2021年末至今5年期LPR下调的45BP后,2018-2021年存量房贷利率较20236月末利率仍高出97BP,这一幅度体现为房贷利率“加点”,不会随着LPR变动而调整。

降低房贷利率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新增房贷利率下调,即LPR下调;二是存量房贷利率下调。

新增房贷利率方面,84日联合新闻发布会中,央行发言人在回答“降息降准是否还有空间时?”,提出“兼顾把握好增长与风险、内部与外部的平衡,防止资金套利和空转,提升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银行经营稳健性。”我们认为短期内短期内LPR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央行发言人同时表示“指导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这一表态引起市场关注。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空间有多大?

根据央行数据,2018-2021年房贷利率平均为5.53%20236月末为4.11%。扣减掉2021年末至今5年期LPR下调的45BP后,2018-2021年存量房贷利率较20236月末利率仍高出97BP,这一幅度体现为房贷利率“加点”,不会随着LPR变动而调整。

4、一级市场


4.1

信用债发行与净融资

本期(2024.08.26-2024.09.06,下同),信用债发行规模4,858.32 亿元,净融资-384.13 亿元;城投债发行规模1,498.57 亿元,净融资-578.80 亿元;产业债发行规模3,606.34 亿元,净融资351.34 亿元。

4.2

信用债发行利率

本期,赎回风波向一级蔓延,8月30日当周,信用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小幅上行至2.5%。除企业债外,各券种加权平均发行利率均有所上行。







降低房贷利率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新增房贷利率下调,即LPR下调;二是存量房贷利率下调。

新增房贷利率方面,84日联合新闻发布会中,央行发言人在回答“降息降准是否还有空间时?”,提出“兼顾把握好增长与风险、内部与外部的平衡,防止资金套利和空转,提升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银行经营稳健性。”我们认为短期内短期内LPR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央行发言人同时表示“指导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这一表态引起市场关注。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空间有多大?根据央行数据,2018-2021年房贷利率平均为5.53%20236月末为4.11%。扣减掉2021年末至今5年期LPR下调的45BP后,2018-2021年存量房贷利率较20236月末利率仍高出97BP,这一幅度体现为房贷利率“加点”,不会随着LPR变动而调整。

降低房贷利率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新增房贷利率下调,即LPR下调;二是存量房贷利率下调。

新增房贷利率方面,84日联合新闻发布会中,央行发言人在回答“降息降准是否还有空间时?”,提出“兼顾把握好增长与风险、内部与外部的平衡,防止资金套利和空转,提升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银行经营稳健性。”我们认为短期内短期内LPR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央行发言人同时表示“指导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这一表态引起市场关注。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空间有多大?

根据央行数据,2018-2021年房贷利率平均为5.53%20236月末为4.11%。扣减掉2021年末至今5年期LPR下调的45BP后,2018-2021年存量房贷利率较20236月末利率仍高出97BP,这一幅度体现为房贷利率“加点”,不会随着LPR变动而调整。

5、二级市场


5.1

信用债成交活跃度

本期,二级市场信用债成交规模增加,累计成交18,716.3亿元,环比增加3,386.3亿元。分券种来看,8月26日当周各券种成交规模放量,中票成交量环比上升37%。

5.2

信用债机构行为

(1)信用债多空集中度

(2)信用债配置力量一览

5.3

信用债到期收益率

5.4

信用债信用利差

(1) 信用债核心品种信用利差






降低房贷利率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新增房贷利率下调,即LPR下调;二是存量房贷利率下调。

新增房贷利率方面,84日联合新闻发布会中,央行发言人在回答“降息降准是否还有空间时?”,提出“兼顾把握好增长与风险、内部与外部的平衡,防止资金套利和空转,提升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银行经营稳健性。”我们认为短期内短期内LPR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央行发言人同时表示“指导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这一表态引起市场关注。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空间有多大?根据央行数据,2018-2021年房贷利率平均为5.53%20236月末为4.11%。扣减掉2021年末至今5年期LPR下调的45BP后,2018-2021年存量房贷利率较20236月末利率仍高出97BP,这一幅度体现为房贷利率“加点”,不会随着LPR变动而调整。

降低房贷利率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新增房贷利率下调,即LPR下调;二是存量房贷利率下调。

新增房贷利率方面,84日联合新闻发布会中,央行发言人在回答“降息降准是否还有空间时?”,提出“兼顾把握好增长与风险、内部与外部的平衡,防止资金套利和空转,提升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银行经营稳健性。”我们认为短期内短期内LPR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央行发言人同时表示“指导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这一表态引起市场关注。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空间有多大?

根据央行数据,2018-2021年房贷利率平均为5.53%20236月末为4.11%。扣减掉2021年末至今5年期LPR下调的45BP后,2018-2021年存量房贷利率较20236月末利率仍高出97BP,这一幅度体现为房贷利率“加点”,不会随着LPR变动而调整。

4、信用债市预警


(1)成交偏离正常估值情况

(2)信用评级调整
本期评级调高主体6家,无评级调低主体。


(3)信用债展期及违约


风险提示:资金面收紧超预期、利率调整风险、化债政策显著调整、统计口径差异、历史数据无法预测未来走势

相关报告
1、《债市还有哪些隐忧?》
2、《地方债投资指南》
3、《信用债供给怎么看?
4、《
信用债组合如何优化
5、《2024年信用债投资策略
6、《2024年信用债供给与节奏
7、《城投化债回顾与展望

降低房贷利率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新增房贷利率下调,即LP1R下调;二是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新增房贷利率方面,4日联合新闻发布会中,央行发言人在回答“降息降准是否还有空间时?”,提出“兼顾把握好增长与险、内部与外部的平衡,防止资金套利和空转,提升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银行经营稳健性。”我们认为短期内短期内LPR降息的可能性不大然而,央行发言人同时表示“指导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这一表态引起市场关注

,增强银行经营稳健性。”我们认为短期内短期内LPR降息的可能性不大然而,央行发言人同时表示“指导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房贷款利率”,这一表态引起市场关注


相关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长端信用债还需关注什么?》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9月12日

发布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靳 毅 SAC编号:S0350517100001

本公众号推送观点和信息仅供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非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受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国海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本公众号不是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发布平台,只是转发国海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且须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及国海证券研究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国海证券认为可靠,但国海证券不对其可靠性、准确性、时效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国海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国海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对任何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任何一切后果或损失,国海证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法律责任。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国海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国海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海证券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本报告的风险等级定级为R3,仅供符合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本公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的的客户(简称“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客户及/或投资者应当认识到有关本报告的短信提示、电话推荐等只是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需以本公司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司接受客户的后续问询。

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部外部报告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其中的信息已做最新变更,也不保证相关的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和征价。本公司及其本公司员工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本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服务。本公司在知晓范围内依法合规地履行披露义务。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本公司或其他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

若本公司以外的其他机构(以下简称“该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通过此途径获得本报告的投资者应自行联系该机构以要求获悉更详细信息。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该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

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亦不为该机构之客户因使用本报告或报告所载内容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未经本公司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或协议约定,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任何人不得对本报告的任何内容进行发布、复制、编辑、改编、转载、播放、展示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报告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否则均构成对本公司版权的侵害,本公司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靳毅投资思考
国海固收•靳毅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