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几乎可以从这本书的名字里,大概就能猜到文风和内容。在这个互联网和短视频横流的年代里,青春畅销书作家”的名号相较于人们认可的大作家们,确实“廉价”了不少。
刘同的微博认证有两个身份,一个是“青年作家”一个是“光线影业副总裁”。
论知名度,前者显然比后者大得多。
然而在百度百科上搜索刘同,词条顶头赫然几个加粗黑字——刘同(光线影业副总裁)。
百度百科
众所周知,百度百科本人就可以编撰,不知无意还是有心,括号内的七个大字,像是生怕读者不知道这重身份似的。
仿佛在说:看,其实写写畅销书不过是我的副业罢了。
刘同出生在湖南郴州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医生。
青少年时期的刘同很自卑。外表又黑又丑又矮小,成绩也不好,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
少年刘同和母亲
高中之前的刘同是讨好型人格,在《谁的青春不迷茫》里,他写到,为了刷存在感,他会主动帮打篮球的男同学准备凉水,第一节早自习后帮女同学买早饭,一切无非是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利用价值,从而和他成为朋友。
但实际上女同学还是不喜欢他,男同学嘲笑他是娘炮、话痨,并不乐意与他同行。
高三那年的刘同突然开窍,不是自己放低身段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而是自己得先有能力有真本事,别人才看得起。
于是他发奋图强,成绩从班级后十名一跃成为年级前列,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
在专业报考上,刘同和父亲大吵了一架。
少年刘同
刘同的父母都是医生,父亲希望他能报考医学专业,一来继承自己的医术,二来,因为儿子性格偏柔弱,人缘也不好,在父亲的认知里,唯一能让他活得不那么辛苦的方法就是读个医科院校,然后进父母的工作单位谋个职位。
赚不了多少钱,也见不了多少世面,但至少稳妥体面,不用为找工作低三下四地四处求人,也不用处理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
简单来说,至少不会被人看不起。
但刘同态度坚决——
“如果你不让我读中文系,我们就断绝父子关系。”(《就这样,慢慢靠近你》2014)
在后来的采访中,刘同说,自己当初选择中文系,倒不是因为多热爱文学,而是觉得自己其他方面都不行,更学不好。
又隐约开始对电视传媒感兴趣的他,觉得中文系倒也能是曲线救国的办法。
因为选专业的事,刘同和父亲的关系彻底闹僵,冷战了近两年的时间。
直到大二下学期,刘同在省报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叫做《微妙》,讲的就是和父亲微妙的关系。
父亲的同事在省报上看到这篇文章,拿给了他看。
刘父看完之后很感动,也有些骄傲,于是借着开会的名义,假装顺道去学校看看刘同。
那天坐在父亲的车后座上,刘同很开心,拿着一沓甚至还没发表的小说和父亲炫耀。
“爸,你看我的文章能发表,我水平够高了。”
从进学校开始,刘同就没想过要考研,所以每门功课糊弄个六七十分,其他时间都用来写作和实习。
因为中学时期被别人叫做娘炮、话痨,到了大学他开始严格控制自己每天说话的字数,如非必要,每天说话不能超过十句。
如此一来几乎不与人交往,便省下更多的独处时间做自己的事。
他爱听音乐,除了上课几乎所有时间都带着耳塞,一听到有新的专辑就会跑去学校附近的音像店。
图自@汉南斯特
和大学同学不怎么交往的他,倒是和音像店店员混熟了。有次突发奇想,刘同和店员商量,新到的专辑先借他听几天,然后帮店主写专辑对应的推荐语,公平交易。
店主把刘同写的推荐语全都写在门口的小黑板上,没想到,店里磁带和CD的销量都比以前高出了很多。
这是他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文字的煽动力。
读大学时他常常逛书店,但不怎么买小说,反而喜欢每月省出几十块钱买杂志。
《上班族永远不会知道的十个真理》《21世纪最有竞争力的人格》《如何成为老板的心腹》《为什么你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有钱人》《你适合创业吗》《不完美的人生也能有完美的事业》……
这些今天看来非常鸡汤的成功学杂志标题,对于当时的刘同来说就像一根根救命稻草。
早年刘同照片
那时的刘同对自己的未来很焦虑。
一直以来父亲反对他读中文系,最担心的就是他大四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没有安身立命的资本,在社会上被人看不起。
于是大学四年他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
当初我是好不容易考进大学的,四年之后,我该怎么走出大学?
刘同不想当老师,不想搞科研,便只能拼命写东西。
刘同喜欢安妮宝贝,安妮宝贝说:我用写作区别自己和别的女人。刘同也一样,想用每天写作来区别自己和身边的同学。
没钱买电脑,就用稿纸一遍又一遍地写日记,哪怕写错了一个字,也要重来一遍。
“活得让人看得起”——这是刘同心里的一块石头,每天压着他,逼着他努力。
那时候的刘同常常收到报刊杂志的退稿信,他把这些印了各个杂志社名字的退稿信都留着,偶尔打开看看时,总幻想着是过稿通知。
有时刘同也会在同学面前假装不经意拿出这些信来,让他们以为是自己和编辑的来往信件,从而误以为自己和很多编辑相处融洽。
图自刘同微博
大二那年,刘同的第一篇文章在省报上发表了,稿费是30元。
刘同却没有把稿费取出来,而是将稿费单折起来放在钱包里,随时准备“不经意”露出来给别人看,然后用漫不经心的调子说:“嗯,这笔稿费还来不及取出来呢。”
为了这30元的稿费,刘同前后花了200多元请客吃饭庆祝,直到稿费单过期,都没动过兑现它的念头。
他太想被人看得起了。
1997年7月11日晚上 20 时 05 分,《快乐大本营》在湖南卫视首播。
那时候国内热门娱乐节目只有两档——《曲苑杂坛》和《正大综艺》,这种尝试还仅限于中央台,省级卫视依然坚持着“新闻立台”的角色定位。
《快乐大本营》在湖南台的横空出世引得万人空巷,刘同看着电视机里的主持人与自己的偶像钟汉良谈笑风生,好不羡慕。
进入传媒圈、成为像何炅一样的主持人,是16岁的刘同暗自许下的愿望。
大三那年,身边同学都忙着准备考研或者考教师编,刘同则跑去了湖南电视台总编室实习,一边实习,一边写作。
毕业前夕刘同写完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开始四处给出版社投稿,甚至在天涯论坛注册了五个小号,自己给自己留言,其中一个还装成专业编辑,希望被出版板块的编辑看到。
历经千辛万苦,小说版权终于以5000块的低价被出版社买断,身边人都说是得不偿失,但刘同很开心,被专业机构认可的感觉真好。
毕业之后刘同应聘了湖南电视台的娱乐频道,在400人的面试规模中脱颖而出,顺利拿到了offer。
最开始作为幕后人员,他每天一睁眼就是想创意、怎样做出更好的新闻,常常熬夜写方案到天亮。
有次因为节目主持人请假,制作人让他出镜报道新闻,那是他第一次面对电视机镜头。
刘同
家乡的父母从电视上看到儿子的脸,终于松了口气——
“儿子不仅找到了份正经工作,还混出个人样。”
之后的出镜机会越来越多,刘同参与了全国联播节目《城市日记》的嘉宾主持,还负责了第一届《超级女声》的宣传报道。
在湖南卫视待了一年多,这期间刘同因为压力太大开始疯狂脱发,终于因为过低的工资和并不匹配的工作量,熬不住了。他辞去了湖南卫视的工作。
2005年,刘同跳槽进光线传媒,开启了北漂生涯。
刚跳槽的时候刘同非常焦虑,每天睡觉都会惊醒,做噩梦梦见自己被开除,总是怕挣的钱不够,无法养活自己。
他没想到,在光线传媒一干就是十几年。
节目策划、制片人、节目主编、艺人总监、营销经理……同一个公司,刘同的岗位换了又换,参与了多档王牌娱乐节目制作,在传媒圈摸爬滚打中,薪水也日益丰厚。
那时的他常常不分昼夜地出差加班,忙里偷闲的时候就爱写写东西,让自己静下来。他在日记里把自己叫“鸡血哥”,说自己“像狗一样活着”“每天都处于很嗨的状态”。
从1999到2012年,刘同写了800万字,发表了很多文章,通过工作关系认识了不少出版社朋友,也出版了七八部作品,但都没有激起什么火花。
在某本书里,刘同坦言:
“我对电视节目有着狂热的爱好,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文字和工作之间做抉择,最终还是选择了工作。文字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当没有更多东西写的时候,面对的就是一个‘死’字。”
刘同是喜欢写作,但也仅仅止步于喜欢了。
对于刘同来说,搞事业才是正事,至于写作,不过是工作累了之后的调节与消遣,如果能赚钱就更好了,不赚钱也不强求。
但如果能赚大钱,刘同第一个想的一定不是怎样把文学水平提高,而是怎样把营销做得更好、卖得更多。
2011年12月,刘同代表光线传媒受邀《职来职往》,在嘉宾席上凭借犀利幽默的说话风格,一下子备受关注,成为众多年轻人的职场新偶像。
第二年年底,《谁的青春不迷茫》出版了。
足够人气的作者、足够吸睛的书名、配上足够“矫情”但也足够真诚的日记体内容……
阴差阳错,《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下子爆火,点燃了一堆年轻人的青春共鸣,销量很快突破200万册,超过他过去十年出版的所有作品的总和。
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有意思的是,以前认真写的作品没什么人看,而这部书,是出版社编辑找到他,让他把自己的日记整理精选出来出版。
当制作人第一次拿着他的北漂日记让他出版的时候,他说,看自己二十岁时候写的东西就像我们现在看五六年前的QQ空间。
其实刘同也觉得羞耻。
但这种羞耻感很快被之后铺天盖地的销量所掩盖,2013年刘同以年版税715万的成绩登上了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能挣钱,能挣很多钱,还有什么好羞耻?
刘同作品
混迹于传媒圈多年的刘同,很快以敏锐的商业嗅觉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营销路子。
他把“谁的青春不迷茫”打造成系列,延续这种文艺敏感的日记体风格,陆续又出版了《谁的青春不迷茫2: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谁的青春不迷茫3:向着光亮那方》……
线上线下大力宣传,塑造“成功、励志”的个人IP,高频次举办签售活动,参与各种访谈节目和校园巡讲增加曝光率,售卖各种图书周边……最终,“青茫”系列图书创下了800万册总销量的“商业奇迹”。
他当然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在写什么,在迎合什么。
就像在某次校园签售会的互动环节,刘同说,他渴望成为张嘉佳那样的作家,本身就是一个招牌,不用宣传书也卖得好。
和张嘉佳、大冰一样,伴随“畅销”而来的,是大量的批判、负面评价。
批判他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文学性差文笔差,逻辑混乱语言不通,廉价鸡汤毫无营养……
但至始至终刘同在心底就没把自己定位成文学作家,也没想着写出来文学性多强、多深刻的作品。
他是个传媒人,作品卖得好,就很对得起这个身份了。
2012年是刘同爆火的一年,也是最忙的一年。
忙新卫视节目、忙新电影宣传、忙新书写作,打电话给母亲时,母亲心疼他,让他别那么忙那么累,多注意身体。
刘同回复:“当别人都看得起你的时候,你不珍惜,你以前不是每天烧香求菩萨让人看得起咱吗?”
刘同书签
就像大学第一次过稿把稿费单放在钱包里,刘同现在还是会写微博纪念和“炫耀”自己的无数个“第一次”:
写的明星文章第一次被登在电视台内刊;
写的小说在全国发行的杂志上刊登了,围绕一个主题写的很多想法被登在杂志上;
第一次成为被访嘉宾还被拍几张照片登在杂志上;
第一次在杂志上拥有了带自己一寸照片的专栏……
一些人提醒他:就不能低调一点吗?就不能把自己的喜悦稍微隐藏一点吗?
刘同想了想回答:做不到。
刘同
从小,刘同就喜欢看带有变身情节的动画片,不管变身前是什么丑八怪癞蛤蟆,变身后就活得特别像个人。
他希望自己的人生也能有这种反转的效果。
他对朋友说:其实这些年最辛苦的事情不是自己的坚持努力,而是纠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想要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被人看见,想要被人看得起。
刘同做到了。不管外界对他的评价如何毁誉参半,他也终于活得有头有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