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又矫情的刘同,为什么能成功?

职场   文化   2024-08-29 11:31   广东  

阔别两年,刘同带着新书《等一切风平浪静》重新来到了读者面前。

你几乎可以从这本书的名字里,大概就能猜到文风和内容。在这个互联网和短视频横流的年代里,青春畅销书作家”的名号相较于人们认可的大作家们,确实“廉价”了不少。

这也让对于刘同的评价在近些年来呈现出了一种两极分化的趋势。
喜欢他的人觉得自己找到了知己,不喜欢的人嘛,好像又觉得谁都能上去踩上一脚。
“这也叫文学?”“无病呻吟矫揉造作”“鸡汤文”“什么QQ空间非主流语录”“逻辑混乱,狗屁不通”“看不下去,浪费时间”……

总结下来,文学性低和矫情程度高,是刘同的作品被诟病最多的地方。

“矫情”是刘同个人性格所致,无可厚非,何况粉丝觉得那不叫矫情,叫敏感。

而敏感又往往和自卑挂钩,连刘同自己也说:“自卑是一件好事,它让我活了下来。”
那么,就是顶着这样标签的刘同,是怎么火起来的呢?


刘同的微博认证有两个身份,一个是“青年作家”一个是“光线影业副总裁”。

论知名度,前者显然比后者大得多。

然而在百度百科上搜索刘同,词条顶头赫然几个加粗黑字——刘同(光线影业副总裁)。

百度百科

众所周知,百度百科本人就可以编撰,不知无意还是有心,括号内的七个大字,像是生怕读者不知道这重身份似的。

仿佛在说:看,其实写写畅销书不过是我的副业罢了。

刘同出生在湖南郴州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医生。

青少年时期的刘同很自卑。外表又黑又丑又矮小,成绩也不好,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

少年刘同和母亲

高中之前的刘同是讨好型人格,在《谁的青春不迷茫》里,他写到,为了刷存在感,他会主动帮打篮球的男同学准备凉水,第一节早自习后帮女同学买早饭,一切无非是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利用价值,从而和他成为朋友。

但实际上女同学还是不喜欢他,男同学嘲笑他是娘炮、话痨,并不乐意与他同行。

高三那年的刘同突然开窍,不是自己放低身段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而是自己得先有能力有真本事,别人才看得起。

于是他发奋图强,成绩从班级后十名一跃成为年级前列,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

在专业报考上,刘同和父亲大吵了一架。

少年刘同

刘同的父母都是医生,父亲希望他能报考医学专业,一来继承自己的医术,二来,因为儿子性格偏柔弱,人缘也不好,在父亲的认知里,唯一能让他活得不那么辛苦的方法就是读个医科院校,然后进父母的工作单位谋个职位。

赚不了多少钱,也见不了多少世面,但至少稳妥体面,不用为找工作低三下四地四处求人,也不用处理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

简单来说,至少不会被人看不起。

但刘同态度坚决——

“如果你不让我读中文系,我们就断绝父子关系。”(《就这样,慢慢靠近你》2014)

在后来的采访中,刘同说,自己当初选择中文系,倒不是因为多热爱文学,而是觉得自己其他方面都不行,更学不好。

又隐约开始对电视传媒感兴趣的他,觉得中文系倒也能是曲线救国的办法。

因为选专业的事,刘同和父亲的关系彻底闹僵,冷战了近两年的时间。

直到大二下学期,刘同在省报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叫做《微妙》,讲的就是和父亲微妙的关系。

《今日女报》电子版2016-3

父亲的同事在省报上看到这篇文章,拿给了他看。

刘父看完之后很感动,也有些骄傲,于是借着开会的名义,假装顺道去学校看看刘同。

那天坐在父亲的车后座上,刘同很开心,拿着一沓甚至还没发表的小说和父亲炫耀。

“爸,你看我的文章能发表,我水平够高了。”


从进学校开始,刘同就没想过要考研,所以每门功课糊弄个六七十分,其他时间都用来写作和实习。

因为中学时期被别人叫做娘炮、话痨,到了大学他开始严格控制自己每天说话的字数,如非必要,每天说话不能超过十句。

如此一来几乎不与人交往,便省下更多的独处时间做自己的事。

他爱听音乐,除了上课几乎所有时间都带着耳塞,一听到有新的专辑就会跑去学校附近的音像店。

图自@汉南斯特

和大学同学不怎么交往的他,倒是和音像店店员混熟了。有次突发奇想,刘同和店员商量,新到的专辑先借他听几天,然后帮店主写专辑对应的推荐语,公平交易。

店主把刘同写的推荐语全都写在门口的小黑板上,没想到,店里磁带和CD的销量都比以前高出了很多。

这是他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文字的煽动力。

读大学时他常常逛书店,但不怎么买小说,反而喜欢每月省出几十块钱买杂志。

《上班族永远不会知道的十个真理》《21世纪最有竞争力的人格》《如何成为老板的心腹》《为什么你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有钱人》《你适合创业吗》《不完美的人生也能有完美的事业》……

这些今天看来非常鸡汤的成功学杂志标题,对于当时的刘同来说就像一根根救命稻草。

早年刘同照片

那时的刘同对自己的未来很焦虑。

一直以来父亲反对他读中文系,最担心的就是他大四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没有安身立命的资本,在社会上被人看不起。

于是大学四年他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

当初我是好不容易考进大学的,四年之后,我该怎么走出大学?

刘同不想当老师,不想搞科研,便只能拼命写东西。

刘同喜欢安妮宝贝,安妮宝贝说:我用写作区别自己和别的女人。刘同也一样,想用每天写作来区别自己和身边的同学。

没钱买电脑,就用稿纸一遍又一遍地写日记,哪怕写错了一个字,也要重来一遍。

“活得让人看得起”——这是刘同心里的一块石头,每天压着他,逼着他努力。

那时候的刘同常常收到报刊杂志的退稿信,他把这些印了各个杂志社名字的退稿信都留着,偶尔打开看看时,总幻想着是过稿通知。

有时刘同也会在同学面前假装不经意拿出这些信来,让他们以为是自己和编辑的来往信件,从而误以为自己和很多编辑相处融洽。

图自刘同微博

大二那年,刘同的第一篇文章在省报上发表了,稿费是30元。

刘同却没有把稿费取出来,而是将稿费单折起来放在钱包里,随时准备“不经意”露出来给别人看,然后用漫不经心的调子说:“嗯,这笔稿费还来不及取出来呢。”

为了这30元的稿费,刘同前后花了200多元请客吃饭庆祝,直到稿费单过期,都没动过兑现它的念头。

他太想被人看得起了。


1997年7月11日晚上 20 时 05 分,《快乐大本营》在湖南卫视首播。

那时候国内热门娱乐节目只有两档——《曲苑杂坛》和《正大综艺》,这种尝试还仅限于中央台,省级卫视依然坚持着“新闻立台”的角色定位。

《快乐大本营》在湖南台的横空出世引得万人空巷,刘同看着电视机里的主持人与自己的偶像钟汉良谈笑风生,好不羡慕。

《快乐大本营》1997年7月首播

进入传媒圈、成为像何炅一样的主持人,是16岁的刘同暗自许下的愿望。

大三那年,身边同学都忙着准备考研或者考教师编,刘同则跑去了湖南电视台总编室实习,一边实习,一边写作。

毕业前夕刘同写完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开始四处给出版社投稿,甚至在天涯论坛注册了五个小号,自己给自己留言,其中一个还装成专业编辑,希望被出版板块的编辑看到。

历经千辛万苦,小说版权终于以5000块的低价被出版社买断,身边人都说是得不偿失,但刘同很开心,被专业机构认可的感觉真好。

毕业之后刘同应聘了湖南电视台的娱乐频道,在400人的面试规模中脱颖而出,顺利拿到了offer。

最开始作为幕后人员,他每天一睁眼就是想创意、怎样做出更好的新闻,常常熬夜写方案到天亮。

有次因为节目主持人请假,制作人让他出镜报道新闻,那是他第一次面对电视机镜头。

刘同

家乡的父母从电视上看到儿子的脸,终于松了口气——

“儿子不仅找到了份正经工作,还混出个人样。”

之后的出镜机会越来越多,刘同参与了全国联播节目《城市日记》的嘉宾主持,还负责了第一届《超级女声》的宣传报道。

在湖南卫视了一年多,这期间刘同因为压力太大开始疯狂脱发,终于因为过低的工资和并不匹配的工作量,熬不住了。他辞去了湖南卫视的工作。

2005年,刘同跳槽进光线传媒,开启了北漂生涯。

刚跳槽的时候刘同非常焦虑,每天睡觉都会惊醒,做噩梦梦见自己被开除,总是怕挣的钱不够,无法养活自己。

他没想到,在光线传媒一干就是十几年。

节目策划、制片人、节目主编、艺人总监、营销经理……同一个公司,刘同的岗位换了又换,参与了多档王牌娱乐节目制作,在传媒圈摸爬滚打中,薪水也日益丰厚。

光线传媒/图自投资时报

那时的他常常不分昼夜地出差加班,忙里偷闲的时候就爱写写东西,让自己静下来。他在日记里把自己叫“鸡血哥”,说自己“像狗一样活着”“每天都处于很嗨的状态”。

从1999到2012年,刘同写了800万字,发表了很多文章,通过工作关系认识了不少出版社朋友,也出版了七八部作品,但都没有激起什么火花。

在某本书里,刘同坦言:

“我对电视节目有着狂热的爱好,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文字和工作之间做抉择,最终还是选择了工作。文字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当没有更多东西写的时候,面对的就是一个‘死’字。”

刘同是喜欢写作,但也仅仅止步于喜欢了。

对于刘同来说,搞事业才是正事,至于写作,不过是工作累了之后的调节与消遣,如果能赚钱就更好了,不赚钱也不强求。

但如果能赚大钱,刘同第一个想的一定不是怎样把文学水平提高,而是怎样把营销做得更好、卖得更多。


2011年12月,刘同代表光线传媒受邀《职来职往》,在嘉宾席上凭借犀利幽默的说话风格,一下子备受关注,成为众多年轻人的职场新偶像。

第二年年底,《谁的青春不迷茫》出版了。

足够人气的作者、足够吸睛的书名、配上足够“矫情”但也足够真诚的日记体内容……

阴差阳错,《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下子爆火,点燃了一堆年轻人的青春共鸣,销量很快突破200万册,超过他过去十年出版的所有作品的总和。

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有意思的是,以前认真写的作品没什么人看,而这部书,是出版社编辑找到他,让他把自己的日记整理精选出来出版。

当制作人第一次拿着他的北漂日记让他出版的时候,他说,看自己二十岁时候写的东西就像我们现在看五六年前的QQ空间。

其实刘同也觉得羞耻。

但这种羞耻感很快被之后铺天盖地的销量所掩盖,2013年刘同以年版税715万的成绩登上了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能挣钱,能挣很多钱,还有什么好羞耻?

刘同作品

混迹于传媒圈多年的刘同,很快以敏锐的商业嗅觉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营销路子。

他把“谁的青春不迷茫”打造成系列,延续这种文艺敏感的日记体风格,陆续又出版了《谁的青春不迷茫2: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谁的青春不迷茫3:向着光亮那方》……

线上线下大力宣传,塑造“成功、励志”的个人IP,高频次举办签售活动,参与各种访谈节目和校园巡讲增加曝光率,售卖各种图书周边……最终,“青茫”系列图书创下了800万册总销量的“商业奇迹”。

他当然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在写什么,在迎合什么。

就像在某次校园签售会的互动环节,刘同说,他渴望成为张嘉佳那样的作家,本身就是一个招牌,不用宣传书也卖得好。

刘同新书签售会

和张嘉佳、大冰一样,伴随“畅销”而来的,是大量的批判、负面评价。

批判他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文学性差文笔差,逻辑混乱语言不通,廉价鸡汤毫无营养……

但至始至终刘同在心底就没把自己定位成文学作家,也没想着写出来文学性多强、多深刻的作品。

他是个传媒人,作品卖得好,就很对得起这个身份了。


2012年是刘同爆火的一年,也是最忙的一年。

忙新卫视节目、忙新电影宣传、忙新书写作,打电话给母亲时,母亲心疼他,让他别那么忙那么累,多注意身体。

刘同回复:“当别人都看得起你的时候,你不珍惜,你以前不是每天烧香求菩萨让人看得起咱吗?”

刘同书签

就像大学第一次过稿把稿费单放在钱包里,刘同现在还是会写微博纪念和“炫耀”自己的无数个“第一次”:

写的明星文章第一次被登在电视台内刊;

写的小说在全国发行的杂志上刊登了,围绕一个主题写的很多想法被登在杂志上;

第一次成为被访嘉宾还被拍几张照片登在杂志上;

第一次在杂志上拥有了带自己一寸照片的专栏……

一些人提醒他:就不能低调一点吗?就不能把自己的喜悦稍微隐藏一点吗?

刘同想了想回答:做不到。

刘同

从小,刘同就喜欢看带有变身情节的动画片,不管变身前是什么丑八怪癞蛤蟆,变身后就活得特别像个人。

他希望自己的人生也能有这种反转的效果。

他对朋友说:其实这些年最辛苦的事情不是自己的坚持努力,而是纠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想要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被人看见,想要被人看得起。

刘同做到了。不管外界对他的评价如何毁誉参半,他也终于活得有头有脸了。

本期作者:Boli
编辑丨排版:夏夜飞行

░ 人物篇 ▒ 
高晓松韩寒周国平许知远郑渊洁
蒋方舟余光中杨红樱蒋勋范雨素
柴静刘震云林奕含许立志庞秀玉
冯唐史铁生阿城匪我思存余秀华
安妮宝贝琼瑶马未都沧月陈年喜
大冰笛安八月长安墨香铜臭阿城
贾浅浅墨香铜臭白先勇倪匡洪晃
安意如吴晓波迟子建双雪涛郑执
郝景芳王安忆孙甘露张爱玲马原
龙应台亦舒江南刘慈欣九鹭非香
崔永元明晓溪麦家汪曾祺金宇澄
杨知寒当年明月三毛咪蒙王立群

░ 观点 ▒ 
国考大潮,毁了谁的文学梦?
00后年入百万,网文作家是个好职业吗?
江南为什么成为不了郭敬明?
网络诗人,给主流诗坛上了一课
拒绝给盗版书签名,马伯庸不共情小人物了?

░ 杂志 ▒ 
《读者》《青年文摘》《花火》
《独唱团》《绿风》《故事会》
《诗刊》《今古传奇》《萌芽》
《十月》《散文世界》《知音》

░ 征稿 ▒ 
ᥫ᭡ 投稿指南招募内部作者
ᥫ᭡ 其他征稿合集
转载、商务、作者招募合作丨请后台联系,凡本平台显示“原创”标识的文章均可联系编辑转载,未经授权转载视为抄袭。

投稿指南
一个写作者的聚居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