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最华人”
当时全国大约有4亿人,在校生只有200多万,能成为人人艳羡的作家更是寥寥无几。
因此,那时的作家收入往往高得吓人,大部分的稿酬为3~5银元/千字(据《银元时代生活史》记载,30年代的北平,1银元可买6斤上好猪肉)。
我们熟悉的鲁迅先生,则能达到千字5~8银元/千字。
不过,有一个人,稿酬力压鲁迅,高达10银元/千字,他就是素有“民国第一写手”之称的张恨水。
如果为民国时期的作家排一个富豪榜的话,张恨水无疑稳居榜首。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还撰写了无数专栏,写下的文字超过3000多万字。
即便不算版权收益,仅按最低的稿酬计算,张恨水的收入也已十分惊人。
因此,他才得以凭借一支笔养活了3个妻子和13个子女。
张恨水小说的读者,几乎风靡了各个阶层,从达官贵人到贩夫走卒到处都有他的拥趸,连鲁迅先生的母亲,甚至蒋介石夫妇都是他的粉丝。
张恨水的作品产量之高,发行量之大,鲜有人可以与他比肩。
只可惜这样一位著名的作家,晚年却无比凄凉,原因或许要从他这一生的“多情”说起。
1895年,江西广信的张家诞下一个男婴。
父亲从陶渊明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受到启发,给孩子取名张心远。
张心远的祖父曾是清廷的一名参将,可生于武术之家的张心远偏偏对文字情有独钟,别人在习武,他却躲在房里看书。
少年时的张心远读《残唐演义》《三国演义》,沉迷于史书中。
可等他看完金圣叹批的《西厢》,才发现小说竟然也这么有趣,从而激发了他对文学的热爱。
青年张恨水
1912年,张心远考入苏州蒙藏垦殖学校。
这年,17岁的张心远便以“恨水”的笔名给苏州一家刊物投稿。
据说,这是他读李后主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得来的灵感,自此便以“张恨水”自称。
1914年,蒙藏垦殖学校解散,19岁的张恨水再次回到老家,依旧沉迷于书本之中。
看着身为长子的张恨水整日不是看书就是写字,母亲便替他包办了婚姻,许了本乡的徐家小姐。
因为知道儿子心气高,又从小喜欢看才子佳人的小说,母亲怕他反悔,便哄着他以看戏为名来到徐家牌楼相亲。
到了戏台下,媒人指了指远处几位看戏的姑娘其中一位。
张恨水隐约看见对方是个容貌秀丽的姑娘,有些不好意思的他便同意了这门婚事。
谁知结婚当日,入了洞房,张恨水掀开新娘子的红盖头后,却傻了眼:
眼前这姑娘其貌不扬,根本不是当天看到那位姑娘。
徐文淑
原来媒人指的是那家人家漂亮的二姑娘,定亲的却是容貌不佳的大姑娘,徐家用了调包计。
可拜过了天地,洞房也入了,张恨水只得认了这位名为徐文淑的姑娘。
只是心里有怨气的张恨水没多久便以外出求学为名,闷闷不乐地离开了家乡。
19岁的张恨水到汉口投靠在报馆工作的本家叔伯张犀草,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4年后,张恨水被安徽芜湖《皖江日报》聘任为总编。生活安顿下来的他立即创作了人生首部长篇小说《紫玉成烟》。
此后十余年,他奔走于天津、上海等地,最后在北京安顿下来。
虽说那时张恨水靠稿费已不愁吃喝,可毕竟孤身一人在异乡,忙起写作时连口热饭都吃不上。
在朋友的建议下,张恨水来到北京一家收留流浪女子的习艺所,缴纳了一笔赎金后,将一个眉目清秀的女孩带回了家。
天津习艺所
这便是张恨水的第二位妻子——胡秋霞。张恨水之所以选中胡秋霞,完全是出于对她身世的同情。
胡秋霞是苦孩子出身,从小就被人拐卖,几经辗转来到北京一户人家做丫鬟,却又每天被主人拳脚相向。
实在无法忍受的胡秋霞便逃了出来,后被这家习艺所收留。
在胡秋霞看来,能成为知名作家的太太,自己是“麻雀变凤凰”,这算是前世修来的福气。
而对于张恨水来说,终于找到一个容貌秀丽,还能照顾自己饮食起居的女人,首次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佳人在侧,更使张恨水才思泉涌,创作力爆表,成为民国时期头号“畅销书作家”。
当时,张恨水共有《春明外史》《春明新史》《金粉世家》《青春之花》《天上人间》《剑胆琴心》6部长篇小说在不同的报刊上连载,而且情节、人物都不相同,这种创作能力实在令人惊叹。
《张恨水选集》
有人曾问张恨水这么多故事一起写难道不会弄混吗?
张恨水反问道:“你自己的孩子,会弄混吗?”
那时的张恨水是所有报社眼里的“香饽饽”,因为报纸销量全靠连载他的小说。
许多读者买报纸时,若是听说该报正连载张恨水的新小说,必定立即掏钱,站在报摊就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
因为张恨水的小说多以描写情爱为主,因此被某些文人墨客戏称为“鸳鸯蝴蝶派”。
张恨水也不辩驳,反而写诗自嘲:
“蝴蝶鸳鸯派或然,孤军奋战二十余年。卖文卖得头将白,未用人间造孽钱!”
张恨水那时每天早上9点开始写作,一直写到晚上7点,才停下吃饭。
各家报社每天晚上8点后,就派人在张家小院候着。
有的是拿到稿子喜笑颜开离开,有的是愁眉苦脸等着张恨水现场更新。
不管哪本小说,他只需略微看下前一日的专栏内容,便奋笔疾书,数千字一气呵成。
《晶报》
后来张恨水迷上打麻将,报社催稿人就站在他身边等待。
只见他坐在麻将桌上,左手打麻将,右手挥笔不停,照样按时交稿。
其中《金粉世家》连载5年零4个月,只有一次断更。
因为女儿患病夭折,张恨水悲痛难忍停更一日,却在隔天将两天的稿件全部补上。
张恨水的读者里上有鸿儒,下至白丁。
被学术界誉为“大儒”的陈寅恪是张恨水的读者,只要是刊载新小说的报纸,他每日必买来一睹为快。
后来,陈寅恪去了西南联大,因为视力受损无法阅读,他就请好友吴宓捧着张恨水的小说《水浒新传》读给他听。
宋美龄也是张恨水的粉丝,每天让侍从去各报摊将刊登张恨水小说的报纸统统买回来,晚饭后就坐在沙发津津有味地看。有时看高兴了,还会与蒋介石一起分享故事情节。
宋美龄喜欢看英文报纸,看中文报纸只挑刊登张恨水小说的
不过,张恨水读者里最尴尬的估计是鲁迅先生。
鲁迅曾指责张恨水的小说“不知所谓”且脂粉气太浓,祸害年轻人。
可偏偏鲁迅的母亲又是张恨水的粉丝,总是来信催促他去买张恨水的新书。
因此,骂归骂,每逢有张恨水的新书出版,孝顺的鲁迅必定及时买回给母亲寄去。
如果碰巧被人看到手里的张恨水小说,鲁迅会赶紧和人解释:
不是我看,是我老母亲要看。
名声大噪后,张恨水花重金买下七进豪宅,家中常有文人政客慕名拜访。
这些贵客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
因为喜欢张恨水的书,宋美龄曾多次拖着蒋介石拜访张恨水。
买大房子,实际是张恨水为解思乡之情,将母亲以及徐文淑接到了北京家中。
徐文淑是个很传统的女性,她在老家时就听说丈夫已是著名作家,深感荣耀,因此对胡秋霞的存在并不介意。
徐文淑与胡秋霞
甚至胡秋霞那时怀孕生子,徐文淑不仅亲自照顾,更对她的孩子疼爱有加。
因此,胡秋霞与徐文淑关系和睦,相处很融洽。
只是张家老母觉得有些对不住守在自己身边的徐文淑,便私下找到儿子,希望他能与徐文淑也有个孩子。
只可惜徐文淑命苦,接连生了两个儿子都不幸夭折。便一心一意将胡秋霞的孩子视为己出,从此姐妹俩关系更为亲近。
看着前后两任太太和睦相处,张恨水心里却有些落寞。
第一任太太是包办婚姻,第二任是因为同情心泛滥。
写了半辈子美好爱情的自己却从没有品尝过真正的自由恋爱,实在有些遗憾。
不过,如果以为张恨水只会写花前月下,才子佳人的故事,那实在是小看他了。
张恨水与友人
1928年5月,日本在山东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济南惨案”。
怒火中烧的张恨水,提笔写下了《耻与日人共事》《中国决不会亡》等一系列愤怒声讨侵略者的残酷罪行的杂文。
他在文章中写道:“世界上的强国无论是谁,他都不能并吞中国!中国绝不会亡!”
很难想象,一个写风花雪月小说的人居然可以写出如此激昂振奋的文字。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恨水再次愤而创作多篇抗战小说。
1932年,他又自费出版了抗战短篇小说集《弯弓集》。他在书中写下豪言:
“背上刀锋有血痕,更未裹创出营门。书生顿首高声唤,此是中华大国魂。”
抗战期间,他更写下著名的《虎贲万岁》抗战小说,成为公认的“抗战作家”。
但是张恨水毕竟是个多情才子,在为国忧愁时,他也渴望遇见真正的红颜知己。
1931年,就在他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单行本出版时,他作为公众人物出演一部抗战舞台剧,与其搭戏的便是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周淑云。
周淑云比张恨水小20岁, 喜欢京剧,也喜欢张恨水的小说。
《金粉世家》海报
张恨水也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能和自己谈文学,唱京剧的聪明女生。
两人后来越走越近,张恨水也没隐瞒,一五一十将两位太太情况如实告知了周淑云。
但这两房太太都不能离婚,因为她们没啥文化,也没啥可以独立生活的营生,不能抛弃她们。
周淑云听后,反而觉得张恨水是个有责任心的好男人,自己愿意不要任何名分和他在一起。
张恨水很感动,发誓绝不辜负周淑云的一片痴情。
可等张恨水试探地告诉胡秋霞想把周淑云接回家后,胡秋霞醋意大发。
闹了半天,张恨水失去了耐心,他觉得家里既然待不了,那就再买处宅子得了。
张恨水与周淑云
1931年冬天,36岁的张恨水与16岁的周淑云同居。
婚后,张恨水根据《诗经·周南》,给周淑云改名为周南。
那时的张恨水是幸福的,曾经“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偶尔两人来段京腔对唱,拉着二胡的张恨水就满足地念:
“喜得素心人,相与共朝夕。”
这段如胶似漆的爱情令张恨水备感幸福,也逐渐离大家庭里的胡秋霞与徐文淑越来越远。
1938年,徐文淑主动提出回安徽老家,胡秋霞带着孩子独自留在大宅中。
此后,张恨水固定每月给徐文淑寄去赡养费。
徐文淑也很知足,到处和人说自己嫁了个“摇钱树”,不怪张恨水心狠,是她自己没有儿女福气。
张恨水与周南和儿子
而对于胡秋霞,深感愧意的张恨水也时常回去探望,并奉上大笔的生活费用。
胡秋霞与周南先后为张恨水生下13个孩子,十多年间,三个家庭全部开销均是靠张恨水的稿费维持,令人不得不感叹他的写作实力。
抗战时期,张恨水与周南远赴重庆参加抗日报刊的创办工作,而胡秋霞则带着孩子回到了张恨水的安徽老家。
爱一个人有多深,恨一个人就有多深。
自从那时起,胡秋霞便养成了酗酒的习惯,经常独自在房间里醉到不省人事。
醉醺醺时,她还会哭着问别人,为何当初那么宠爱自己的男人会狠心抛下她,爱上了别人。
张恨水(左一)
每月到了张恨水寄生活费的日子,胡秋霞便会早早起床,独自跋涉几十里的山路去县城取钱,然后再步行返回老宅。
没人知道,孤身赶路的胡秋霞当时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
抗战胜利后,张恨水将胡秋霞母子接到北京,徐文淑则习惯了住在安庆,没搬过来。
而那时的胡秋霞一家与周南依然是分开居住。
1948年,53岁的张恨水因脑溢血卧床不起,家中顿时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
胡秋霞也偶尔会带着孩子一同来照料张恨水,而此时的周南便会悄悄搬到其他地方暂住,直到胡秋霞离开。
此时,张恨水本想委托一位金融界的朋友将多年积蓄换成黄金。不料此人却卷款私逃,让张家的生活彻底陷入了困境。
张恨水
雪上加霜的是,张恨水由于中风后遗症,已无法握笔,思维也远不如从前,只能停止了写作。
失去经济来源的一大家人,只得靠变卖房产勉强度日。
此时,周南又患上乳腺癌,虽然张恨水倾尽全力为她求医问药,周南最后还是撒手人寰。
周南走了,也带走了张恨水最后的寄托。
张恨水没有搬回去与胡秋霞同住,而是守着与周南的老宅,度过了人生最后几年。
处于悲痛中的张恨水再也写不出什么文章,每日就是望着周南的照片,然后借酒浇愁。
晚年张恨水全家福
1967年,72岁的张恨水因脑溢血复发病逝,走完了他传奇般的一生。
张恨水这一生,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名篇,自己也因对爱情的渴望有过三段姻缘。
但或许,爱情与婚姻带给他的压力和痛苦,要远大于快乐。
而他的命运也正如笔名那般: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最华人(wcweekly),最华人,记录华人之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