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现状,谁能想到...
职场
文化
2024-11-05 11:40
广东
2014年,《后会无期》上映拿下6亿,韩寒坐稳了新身份。
导演之外,他还顺手为同名主题曲填了词,“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被邓紫棋唱成了年度金曲。而后,「作家」韩寒悄然隐去,十来年里他不再有新书面世,毕竟他自己都说——“如果不能超越《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就先不写了。”“写来写去,最后都是发泄情绪……我就毅然把它给停了。”面向公众的表达从文字变成影像,韩寒成熟了许多,也沉默了许多。他的博客最后更新的时间定格在2014年,微博主页空空如也。偶尔出席活动讲两句,网友评价大多也都是“不太韩寒”。十年倏然而过,如今那艘沉船有了名字叫“里斯本丸”,倒是韩寒真成了个谜。他的现状如何,又是否与当年全然两样,一切都成了薛定谔的猫,让人看不清楚。跷着二郎腿,穿着借来的黑夹克,长发遮住半张脸,2000年,17岁的韩寒就这样出现在央视《对话》的演播间。台上两名教授锐评完“韩寒现象”,话筒传到观众手里。在主持人的引导之下,问及如何看待韩寒,扎着马尾辫的大姐淡淡说道:“我觉得韩寒现在是这样,他可能是土鸡变凤凰。”这段访谈的后半段,为今天的中文互联网上贡献了诸多名场面。至今还有不少短视频冠以“少年韩寒舌战群儒”“韩寒高能一挑五”的标题在网上疯传。但实际上,抛开这些口头上机巧和节目花边不谈,当时台上两位教授的解读倒还算中肯。其一说,“韩寒其实很害怕他说的话是正常的,他试图创造一种另类文化……他必须这样表演。”“韩寒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媒体、被出版业、被他的书、被他说的话堆积起来,我们所理解的就是被这些堆积起来的韩寒,而韩寒也在不断往这些堆积物上添砖加瓦。”另一位则引用了诺奖得主江崎玲于奈的原话——偶尔偏离正轨,走进丛林,你会得到惊人的发现。顺带点了韩寒一句“不是完全偏离”。至少站在今天,我们回顾韩寒在新世纪里头几年的表现,他在做的,无外乎上面两件事——持续“韩寒化”和“走进丛林”。复旦给了他特招录取的机会,他不要,他说“复旦请他去当教授,得看自己有没有时间”;博客上掀起“韩白大战”,他写《文坛算个屁,谁也别装逼》扫射京圈文坛一众大佬……反教育、反主流、反权威,80、90一代深恶痛绝之事,他总能掺上一手。用野路子掀翻学院派、少年提着大宝剑行走江湖的戏码,精准挑弄到粉丝的痛点和爽点;这很韩寒。为暗恋的女孩苦练长跑,以特长生身份考入同一所高中;上课写《三重门》七门功课亮起红灯,不想被开除从而选择主动退学……至少在受到大众媒体关注之前,这些故事堆积出来的韩寒,顶多算主流视野中的“问题少年”,离后来媒体笔下的“文化英雄”“反应试教育斗士”还差着好远。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层层标签、一场场舆论紧贴过来,你推我就之下,少年韩寒“走上神坛”。刊登于江苏《少年文艺》1997年7月号
青年们需要精神偶像,媒体需要批判对象,与其左右为难,不如继续这种无意识的“反叛”表演。毕竟一个17岁的少年,突然被卷入洪峰,每日面对着同样激烈的批判与崇拜,后面的路怎么走,是个问题。同是80后非典型作家,如果韩寒学大冰,他的作者简介上应该这样写:韩寒,作家、赛车手、导演、歌手、演员、杂志主理人、餐厅老板、电竞选手、投资人……当作家,韩寒自然不必多说。16岁出道,17岁一篇《杯中窥人》惊艳新概念作文大赛一众评委,写的书从《三重门》到《1998:我想和世界谈谈》,10年间光是版税就赚了至少4000万。门户网时代,他在博客写杂文,轻松博得一个“博客流量之王”的头衔,点击量至今无人超越。韩寒早期博客主页
当赛车手,他孤身北上,在北京的头两年烧光《三重门》第一笔版税50万,一度穷到连“房子都快租到山里去”了。但在27岁时,他已是中国职业赛车史上唯一一位场地和拉力的双料年度总冠军,站在中国职业赛车赛事最高峰,成绩傲人。当导演,他10年里拍了五部片,除了《四海》败北,其余四部表现不俗,其中《飞驰人生2》更是拿下33亿票房,而他自己持股过半的亭东影业,估值远超20亿元。尽管当年申请退学时,办公室一帮老师最担心的是韩寒“将来靠什么养活自己?”当然,成功与成名,韩寒靠的不止是才气,还有一场场“厮杀”,这些在今天都很难复制。2006年,文坛前辈白烨发表了一篇博文《80后的现状与未来》,评价郭敬明与韩寒时一褒一贬,倾向明显。提到韩寒的作品,他这样写道:“他的《2004通稿》,我看了之后很吃惊,里面把他在中学所有开设的课程都大贬一通,很极端,把整个教育制度、学校现状描述得一团漆黑,把所有的老师都写成是误人子弟的蠢材和十恶不赦的坏蛋。”白烨撞上了枪口。24岁的韩寒,正值“舞刀弄枪”的青年时代,直接一篇《文坛算个屁,谁也别装逼》,拉开了2006年最精彩的文坛大戏。相关报道
“别凑一起假装什么坛什么圈的,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我早说过,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一个人,顶多带一武功差点的美女,只有小喽啰才扎堆。”几番交锋下来,白烨招架不住,他的圈内好友纷纷下场帮腔。随后《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导演陆川和父亲陆天明、作家解璋玺、高晓松等文艺圈人士也都参与了这场“倒韩”接力赛。韩寒白天赛场飞驰,晚上博客鏖战。一个人对一群人,优势仍在韩寒。文字犀利直白,若干脏话加持,情绪拿捏到位,网上的年轻人站在了韩寒这一边。其中最有意思的还属高晓松,知道文字上和韩寒斗狠势必吃亏,于是另辟蹊径,直接一纸状书把韩寒告了,理由是“《三重门》引用了他的歌词没授权”。不过他还是挨了韩寒一句——“高晓松告韩寒这事情,古人早有定论,那就是,‘高处不胜寒’。”这场后来被载入文坛史册的“韩白大战”,最终以白烨关停博客、韩寒大获全胜收场。而经此一役,韩寒也找到了手感。他的射程之内,郭敬明、余秋雨、赵丽华、陈凯歌、郑钧、李敖等人均未能幸免。而真正让他影响力再上一个台阶、从“叛逆少年”走向“公民韩寒”的,则是他面朝社会政治领域的转向。公民韩寒成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这是一个危险但回报率很高的选择。但踩着钢丝,韩寒依然很稳。谈抵制法国货,他写“时尚爱国青年都等着上级思想部门发新专辑呢,结果一听,我靠是张精选集。”谈取消校服,他写“把几千个学生弄成一个样实在是显得非常愚昧。”谈“文化管制”,他写“众所周知,保护青少年从来是我们国家进行‘文化管制’的最好借口。”不止于此,在当时显著的公共社会事件中,几乎都能听到韩寒的声音,不偏不倚,极度危险但又恰到好处。当然,也有人视韩寒介入公共领域的转变是一场“竖牌坊做知识分子”的作秀。如社科院研究员施爱东则总结了两条炮制韩寒的准则:“一是针砭时政的内容大幅增加;二是文章风格和价值观念发生突变,用语变得文明,立场偏向底层,价值趋于普世。”相关报道
但不管是不是刻意设计,韩寒在文化、社会、政治表达上的趋于成熟,让那些曾经各据话语体系,视韩寒如敌的50后60后70后们,对这个青年不再敌意浓厚,甚至态度逆转。在那个“公知”尚还不是贬义词的年代里,洪晃称“韩寒是中国唯一可以被称为公知的人”,而梁文道则更是把韩寒捧为“当代鲁迅”。2010年,韩寒肖像赫然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照片中他手握钢笔,表情冷峻,其号召力已然登顶。此后数年,无论是跨行做杂志、开餐厅、拍电影、开影视公司,自称“表达不一定要面向所有人”的韩寒,在新赛道里取得的丰厚流量和骄人成绩,至少有一半的功劳来自那个时候。当不少人在今天谈及韩寒,目光还停留在20年前那个不羁少年身上时,其实他的身份早已换了一轮又一轮,在他身后,一座庞大的商业帝国正拔地而起——2015年,亭东影业成立,公司名字取自韩寒的家乡亭林镇亭东村。又四年后,亭东影业估值23亿,韩寒已悄然攒出超10亿身价。当年韩寒准备退学时,他的伯乐、《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对他说:韩寒没听进去。很多年后,他与蒋方舟在另一档节目相逢,韩寒对她说了相似的话。韩寒与蒋方舟的合照蒋方舟问:“我很久前在某个场合,说过‘韩寒做了一件很牛逼的事,他更新了社会的话语系统,但可惜的是他没有文化,当然我知道用文化去衡量人太暴力了’,我到现在还觉得自己是对的,我想听听你的反驳。”韩寒回道:“我为什么要和你反驳,你是个可爱的姑娘。终有一天,你会替我反驳你自己的。”2018年,结束一场访谈后,韩寒发文感慨:“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毕竟,“退学”曾是少年韩寒最为得意的“手笔”,他的成名路以及后来拥有的一切都发轫于此。当年他挂科、留级、退学,写下“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身后是无数“效颦”的少年;17岁对着央视镜头骄傲地说出那句“美国总统四年一换,韩寒永远不变”时,粉丝眼中的他,何等意气风发……曾经50万版税摆在韩寒面前他觉得也不过如此,但后来他也说:“提着一把大宝剑,要去改变这个世界,但大宝剑也是要钱的。”韩寒
曾经夸张地对世界宣告“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钟书是第一,我是第三”,但后来他放下了笔,甚至偷偷摘掉了“作家”的标签。有人引用王小波那句“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惋惜韩寒抖落一身锋芒。但没人注意,其实站在韩寒对面的已不是当年的对手了。回溯韩寒的过去,这些变化我们很难去找出一个分明的节点。也许是方舟子的代笔质疑,也许是女儿韩小野的出生,也许是涉足利益纷杂但必须维持“人情世故”的影视圈,也许都不是。就像他首部电影《后会无期》制片人方励说的那样,以前他当作家、当车手,一个人可以担下一切,而跨行当导演之后面对的是一群人,“……不能让这个集体散掉,要把握这群人共同的情绪和愿望,任何一个年轻人,有过这种经验之后,会有新的人生感悟。”韩寒与女儿小野
成长当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观过世界之后才有世界观”也不只是一句鸡汤,用新的经验去矫正少年时的狂妄,然后与自己和解,向世界道歉。韩寒最近一次公开出现,是在方励导演的《里斯本丸沉没》的上海路演现场。跟观众聊起了十年前二人是如何偶然在东极岛探寻到这段往事时,他讲的和媒体宣传的有点出入,他说“当年写‘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完全是为了押韵”,台下大笑。现场的他,打扮依然简单,一身休闲,戴着细框眼镜,面颊饱满,谈吐温润平和。久不露面,这个模样很难让人把他和心中的韩寒划上等号。最近两年,他几乎完全放弃了文字表达。新片上映没有宣发,围绕着他的几场争议也都没有回复。韩寒在微博消失得彻彻底底。他倒是开了抖音,3年里发了31条短视频,积累粉丝36万。这和当年韩寒入驻微博,仅仅发了一个“喂”字引发的轰动不可同日而语。粉丝多少、传播力如何早已不是韩寒在意的东西了。当年《后会无期》拍摄,路金波、方励建议韩寒怎样做时,韩寒对他俩说:“相信我,我懂年轻人想要什么。”但他偶尔也会想停下找找自己想要什么。他曾经写,“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如今答案依然没变。少年时喜欢出风头,迷恋“力量的延伸”,文字在他笔下是棍棒刀枪,俏皮张扬,他享受着被关注、被讨论、被“标签”;如今身价十亿,已为人父,悟到的又是另一重心境。过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年纪,被什么样的东西吸引,就走什么样的路,韩寒跳出“符号化韩寒”,又做回了自己。工作不忙的时候,他也拨弄拨弄吉他,坐在上海夜色的露台里,手中里响起卢冠廷作曲的《岁月轻狂》,他闭上眼睛,兀自唱着:从前的少年,啊~漫天的回响,放眼看岁月轻狂,……不回想不回答,不回忆不回眸,回不了头。审核丨编辑:翟晨旭
░ 人物篇 ▒
从贾浅浅到马晓康,文坛关系户真的够了!
░ 杂志篇 ▒
《诗刊》丨《今古传奇》丨《萌芽》
░ 征稿篇 ▒
转载、商务、作者招募合作丨请后台联系,凡本平台显示“原创”标识的文章均可联系编辑转载,未经授权转载视为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