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
共赴
慢阻肺(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可预防和治疗的肺部疾病,以渐进性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通常与气道或肺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症反应有关。急性加重和合并症对患者个体的整体疾病严重程度产生影响。
我国国民中大约只有10%的人知道慢阻肺病这一疾病。2018年我国慢阻肺病总患病人数为9990万,但只有3%的人了解自己的病情。
虽然慢阻肺病是常见病,但是一般大众却并不熟悉。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1月第三周的周三定为世界慢阻肺病日,宗旨是帮助人们提高对慢阻肺病的认识,改善慢阻肺病诊断不足和治疗不力的现状。
一、COPD病理特点
气道狭窄、阻塞
肺泡膨胀
失去弹性
肺血管增生
纤维化
肺动脉高压
气流受限
肺泡壁破坏
终末细支气管壁破坏致空气空间增大
气体交换的表面积减少
二、临床评估
6分钟步行试验
6分钟步行测试(6 minute walking test,6MWT)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亚极量运动测试,它评价了运动过程中所有系统全面完整的反应,虽然不能像极量运动测试那样提供关于运动夫人不同器官和系统的详细信息或运动受限的机制,但能最好地反映完成日常体力活动的功能代偿水平。
三、康复治疗
1、腹式呼吸
思想集中,肩背放松;
吸时用鼻,呼时用口;
吸鼓呼瘪,先呼后吸;
缩唇细呼,不可用力
通过视觉诱导腹式呼吸
1)双手置上腹部法: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双手置于上腹部(剑突下、脐上方)。吸气时腹部缓缓隆起,双手加压做对抗练习,呼气时腹部下陷,两手随之下沉,在呼气末,稍用力加压,以增加腹内压,使横膈进一步抬高,如此反复练习,可增加膈肌活动。
2)缩唇呼气法:其方法为经鼻腔吸气,呼气时将嘴缩紧,如吹口哨样或鱼唇样,在4-6秒内将气体缓慢呼出。
2、体位引流
主要利用重力促进各个肺段内积聚的分泌物排出,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引流体位,目的是使此病变部位的肺段向主支气管垂直引流。
引流频率视分泌物多少而定,分泌物少者,每天上、下午各引流1次,痰量多者宜每天引流3-4次,餐前进行为宜,每次引流一个部位,时间5-10分钟。
3、振动(vibration)
振动是双手快速颤动,机械波传入引起胸壁颤动,帮助支气管分泌物的移动,辅助排痰。
震颤仅在呼气时应用(深呼吸移动分泌物至大气道)5-6次。
4、胸部叩击、震颤
有助于粘稠的浓痰脱离支气管壁
在引流部位胸壁上双手轮流叩击拍打30-45秒,患者可自由呼吸,再嘱患者咳嗽以排痰,如此重复2-3次。
5、咳嗽训练过程:
1)深吸气,暂停,放松呼气
2)重复以上程序
3)深吸气,闭气2秒
4)关闭声门
5)收缩腹肌,用力连续几次咳嗽,排痰
6)调整呼吸,舒缓气喘,结束。
有效的咳嗽训练
1)、患者处于放松舒适姿势,坐位或身体前倾,颈部稍微屈曲。
2)、患者掌握膈肌呼吸,强调深吸气。
3)、治疗师示范咳嗽及腹肌收缩。
4)、患者双手置于腹部且在呼气时做3次哈气以感觉腹肌的收缩。
5)、患者练习发“K”的声音以感觉声带绷紧、声门关闭及腹肌收缩。
6)、当患者将这些动作结合时,指导患者做深且放松的吸气,接着做急剧的双重咳嗽。单独呼气时的第2个咳嗽比较有效。
四、增强全身体力
主要采用有氧训练和医疗体操,包括下肢训练、上肢训练及呼吸肌训练,以改善肌肉代谢、肌力、全身运动耐力和气体代谢,提高免疫力。
1、运动疗法
下肢训练
方式:通常采用快走、划船、骑车、登山等。
上肢训练:
上肢功率车训练,上肢体操棒训练,提重物训练。
2、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生活中采用能量节约技术,避免不必要的耗氧和呼吸负担,以减轻或避免呼吸困难
3、传统康复治疗: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按摩、针灸等对COPD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注意事项:
训练后无明显的气短、气促或剧烈咳嗽;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例如定时起床、睡眠、饮食等;
坚持必要的活动,包括家务劳动,忌长期坐或卧床;
必须结合临床治疗,病情变化时及时调整康复锻炼方案;
必须得到家属的理解、支持,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呼吸困难会让慢阻肺病患者变得更不愿意活动,久坐少动容易引起废用性肌肉萎缩,从而导致活动能力进一步下降,结果使呼吸困难进一步加剧,引起恶性循环。
因此,身体活动对于慢阻肺病患者来说十分重要。这些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体育活动,将活动融入日常活动例如做家务等也可以改善身体状况,缓解呼吸困难。
张杨主任医师出诊时间:
东院:周一上午、周三下午
西院:周四上午
东院区地址:济南市经十路16369号扁鹊楼6楼康复理疗科门诊
电话:0531-68616404
西院区地址:济南市文化西路42号惠民楼6楼康复科专家门诊
电话0531-68616400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