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站立康复训练

文摘   2024-12-15 18:09   山东  

      脑卒中是一种有较高的致残、致死风险的疾病,除在病情急性发作期予以积极药物、手术治疗外,重视二级预防并予以积极的康复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也尤为重要。由于脑神经功能缺损,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存在不同的偏瘫表现,会有语言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诸多表现。

脑卒中会引发诸多并发症,积极干预尤为重要

      在康复的初期,一些医生往往会建议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但长时间卧床可导致机体功能异常。老年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可导致机体活动能力减弱,骨骼肌肉及心血管功能衰退,还会引发消化不良、便秘、肺部感染等多种并发症,不仅会给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增加其病死风险。且因长时间卧床,多数患者难以保持比较长的时间站立或行走,导致其后续康复计划无法顺利实施。

脑卒中的站立康复训练

        站立康复训练为一种专用于提升个体站立耐力的训练措施,可一定程度上促进站立平衡功能恢复。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而言,由于其器官功能、机体耐受和恢复能力相对较差,即便在外力协助下也可能无法顺利站起,或长时间保持站立姿势。因此,在实施站立康复训练前,指导老年脑卒中患者在床上完成体位变换训练或可有效唤醒肢体的肌肉记忆,从而获得更加满意的站立训练效果。体位训练是指在治疗师协助下,完成卧位、坐位、立位等不同体位的变换。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制动后,其用于支配骨骼、肌肉及血管的交感神经系统可发生萎缩,若此时由长期平卧迅速转换为倾斜立位,在重力影响下,患者会因血液回流不足、迷走神经活性增加而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甚至诱发晕厥发作。通过治疗师指导并协助患者在床上完成卧位、坐位、立位变换可实现对心血管系统中枢系统的适应性调节,对减少心脏射血阻力并降低心肌氧耗均有积极意义。体位变换可帮助患者唤醒骨骼肌肉记忆,降低心房压力及射血阻力,由坐位变换为立位时的心搏出量也会随心肌耗氧量减少而不断降低。体位训练对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循环功能,降低体位性低血压等风险发生有重要意义。                      站立训练是指恢复站立能力或者辅助站立能力的锻炼方法。良好的站立是行走的基础,因此,在行走训练之前必须进行站立训练。要注意的是站立训练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影响行走功能的患者和骨骼运动系统的病变或损伤影响行走功能的患者;对于站立平衡功能障碍者、下肢骨折未愈合者和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定却不适用。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站起: 取坐位,双足平放于地面,双手行 Bobath 握手形状,尽量伸直,治疗师位于患侧,一手扶住膝盖一手放在臀部上方协助患者站起,重复5次为1组,3/日,每组间歇30 s

患侧下肢负重迈步: 扶住患者双侧髋部,站直、患侧下肢负重,将健侧下肢向前跨出小步保持 5 s; 后用健侧上肢扶住训练栏杆,患侧下肢先向后退再向前迈步,重复10次为 1 组,3/日,每组间歇30 s

行走: 一手扶腋下,一手握住手掌,协助患者向前缓慢行走,每次10m3/日,每行走10m间歇15s; 扶住双侧髋部,患侧下肢负重、抬高健侧下肢时协助患者向前转移重心,健侧下肢负重、抬高患侧下肢时将同侧髋部向前、向下转动完成行走,每次10m3/日,每行走10 m间歇15 s

     除了站立训练外还可以使用一些辅助器械来提高站立能力。早期通过使用直立站床站立可以避免脑卒中后患者因长期卧床对身体各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中期站立架对腰背以上没有支撑,增加了自身背部减重,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竖脊肌的兴奋性;后期可以使用天轨减轻重力压力、纠正病理步态,稳定重心防跌倒,提高康复的积极性。                                              站床,其主要是针对长期卧床患者通过调整倾斜角度使被缚于其上的患者产生自身重力的作用,帮助患者完成仰卧位到站立位,重心从低到高的过度,使患者充分适应立位状态,提高躯干和下肢的负重能力。

      站立架,多用于截瘫、脑瘫等站立功能障碍患者。患者在别人帮助下从坐位转变到站立位,并恰好处于站立架上的预定人体空间位置,用固定装置对人体加以固定,使其稳定保持在站立位。

      天轨,全名为“天轨悬吊减重转移训练系统”,通常由吊轨、吊具和配重等组成。吊具将患者吊到起一定的高度,使患者在无跌倒风险、低压下,完成体位转移、站立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康复过程。


山东省中医院康复科
中医特色康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