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Yuna
策划/编辑:秋婉
1
“赛博干妈”治好了我的焦虑
吴阿姨一条教网友“怎么吃薯片不脏手”的58秒视频,播放量超700w。
一张纸在吴阿姨手里一折一叠,就成了两个“指套”,再也不用担心手上都是渣子。
图源@住家吴阿姨
于是,吴阿姨的评论区就成了:
“阿姨,教我洗草席!”
“阿姨,教我洗空调!”
“阿姨,秋天的厚衣服怎么叠呀?”
图源评论区@曹直直
吴阿姨的分享,是一众生活类博主中的“清流”,她不讲究高产,更谈不上精致。
像极了替子女操心的妈妈,轻声细语地对着屏幕另一头的“网络儿女”们说:
“这样真的很方便,你们快去试一试。”
所以有不少人直接认她为 ——赛博干妈。
图源评论区@无能中年旅店
吴阿姨的所有视频都是朴实无华的风格,没有夸张的语气,没有华丽的辞藻,只讲眼前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安安静静地展示,稳稳当当地干活,有一种老一辈人在柴米油盐中千锤百炼的智慧。
而这些干货满满的视频,也拯救了一大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互联网年轻人。
图源评论区
有网友点出了吴阿姨的成功秘诀:
阿姨在生活上的小妙招不断,是因为她一直都在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也从不停止探索生活的乐趣。
甚至,她还逐渐走在了年轻人的前沿,自学如何当一位UP主。
为了鼓励年轻人,吴阿姨特意出了一期视频,介绍自己的经历,农村出身,为了供孩子上学什么活都干过。
养猪卖钱,种小菜换零食给孩子吃,在医院做卫生,在工地扛钢板,接缝玩具的零活儿……如今成为住家保姆,已经有八年。
值得开心的是,自己和孩子都走出了农村,过上了还不错的小日子。
对于吴阿姨来说,焦虑的反义词,不是轻松,而是具体。
用具体行动来解决焦虑,这也许就是吴阿姨传递给年轻人的世俗智慧。
2
在这个全民焦虑的时代,怎么具体行动?
今年4月,一项针对5563名青年人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人存在焦虑问题,31岁到35岁是重度焦虑的高发区。
焦虑是一种非常不舒服的情绪,让人心慌意乱,无法集中精神做任何事情,晚上失眠,白天疲倦,甚至对很多事情都渐渐失去了兴趣和热情。
那么焦虑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焦虑不全是坏的。
从神经学的角度来看,焦虑是一种强大的信号,它可以提醒我们保持警惕,为潜在的威胁做好准备。
你也许听到过这样一句话,“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
比如你正在面临一场重要的考试,因为担心挂科影响毕业,你会拼命看书,在考前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最后也能取得一个还不错的结果。
电视剧《大考》
所以说,焦虑需要“适度”,不多不少刚刚好,又能让你往前走,又不至于给你过大的压力。
那很多人会问了,我总是开始不了,到底该怎么去具体行动呢?
为什么而做?
有一个著名的黄金圈理论(why、how、what),知道为什么做,比怎么做和做什么重要得多。
如果你觉得焦虑在影响你,或者你总是很难开始一件事情,那就先想想,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目的是要去西天取得真经;
周总理在少年时期就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乔布斯说他的目标是要做出非同凡响的产品,改变世界。
那么你心中所想的那件事,是为什么而做呢?
别想那么多,先开始
有个很有趣的社会实验。
科学家尼斯贝特,通知某所学校的师生,下周将举办捐赠活动。其中一部分人收到的短信很简单,就是活动的时间、地点。
另一部分人的短信,则多加了一句话:“大家可以在路过操场时,顺道捐赠,不用单独跑一次。”
结果,第一部分人的捐赠者只有8%,而第二部分的人,高达45%。
尼斯贝特得出一个结论:永远不要低估一个人有多懒。
就像这次捐赠,仅仅是单独跑一趟,很多人的“惰心”就自然而然出来了,直接吓退。
从人类的生理角度来说,大脑有一个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减少耗能。
所以每个人都愿意待在舒适区里,因为不费力,不耗能,可人一旦安逸久了,就会慢慢丧失强劲的生存力。
知道熬夜伤身,可就是抱着手机刷个不停; 知道运动很好,可就是懒得动弹; 知道发脾气不对,偏偏压不住怒火; 知道自己要提升,但立了flag却只能等着啪啪打脸……
越想行动越焦虑,越焦虑,越迈不出行动的第一步,自此,恶性循环。
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
我知道很多人其实想法很多,也想要去改变,但是一到落地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甚至很多人的宗旨是:既然我没有完全准备好,我就先不动,我一定要有一个完美的开始和一个完美的结果。
但是请相信,大部分时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先把包扔过墙,给自己一个开始的理由,你只有翻过去,才知道墙的那一面是什么在等你不是吗?
知名心理学家福格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福格模型,行动=动机x能力x触发器。
动机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按下行动的按钮同样重要。
所以,别想那么多“但是”,请先开始。
福格模型
想写篇文章,就先从一个大纲开始;
想要去跑步,就从穿好鞋子,换好衣服开始;
想要脱单,就先从走出家门,多去参加活动开始。
我很喜欢看到过的一句话,“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出来”。
停止内耗,是变好的开始
内耗就像是你的大脑里有正反两方,每天都在不停彼此辩论,不断相互拉扯。
什么都没有发生,内心却上演了一部电视连续剧。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内心的能量消耗过多时,投入到其他地方的精力就不够。
这就造成了,你什么都没干,只是想一想,就觉得很累了。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
“当我回顾所有的烦恼时,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他临终前说‘一生烦恼太多,但大部分担忧的事情却从来没有发生过。’”
大部分焦虑的来源并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对于未知的事情而担忧,甚至总觉得有坏事发生。
就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总认为生活会出现乱子,所以他出门时,即使是晴朗的天气,也会带上雨具,穿好鞋套和暖大衣。
图源网络
他常活在自己臆想的担忧里,最后也在忧虑中逝去。
生活中很多人也是一样:
已经签了一份工作,推掉了其他公司,心里仍隐约担心,我选的到底对不对?以后会不会后悔?
在商场买了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在回家的路上,是不是买贵了?我怎么没在网上对比一下同款呢?顿时没有了刚入手的欣喜。
眼前有一个很不错的项目,总担心后面自己发挥不好,怕这怕那,最后好不容易到手的项目就这么错过了……
我们总是过于担心,今天的选择,会不会在以后产生过多的损失,或者担心此时的决定不是最优的选择。
于是在过度的焦虑和失意中,消耗了过多的能量。
其实应对内耗的最好方式,就是像我们的“赛博干妈”那样:
我只关心眼下的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薯片怎么吃不脏手,冻起来的肉怎么解冻更快,仅此而已。
想起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曾在发表演讲时说:
“所有的消极都是心理时间的累积和对当下的否定造成的。不安、焦虑、忧虑,一切的恐惧都因过度关注未来而引起。”
3
追求自己想要的,才是最好的
这个时代下的我们,每天都在“内卷”的浪潮中被不断裹挟前进。
当你意识到自己在内耗的时候,不妨停下来看看,你现在所追求的到底是你想要的,还是别人眼里你应该想要的?
你所想要到达的远方,到底是你真的想去,还是别人都去了,你才想去?
病态内卷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很多人一味地追求别人之追求,欲望别人之欲望。
韩剧《run on》
而赛博干妈爆火,除了实打实教给我们生活的技能之外,也在无形中告诉我们:
生活本就是由无数个渺小的瞬间堆起,着眼于自己的每一个当下,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用具体的行动去解决问题。
不知不觉间,抬眼一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 End -
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