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斯地北
策划/编辑:秋婉
1
2
当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如此用高分来控制打压自己的孩子。
前两天,一位妈妈高兴地晒出了女儿438分的好成绩,称女儿把最好的一次成绩给了高考,满满的都是骄傲。
在到处都是600、700分的报道里,这一个438显得格外的醒目,也格外的温情。
这位妈妈说孩子从来没考过这么高的分,这是最好的一次,她没有把孩子跟那些六七百分的孩子进行比较,而是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单这一份健康的,不鸡娃的心态,便引起了一众网友的羡慕。
无独有偶,河北的一位男生,平时考300多分,高考考了471,全家人都为孩子开心。
这位妈妈说,“对孩子的成绩很满意,我们做父母的没有上过大学,但孩子比我们强,他已经很优秀了,我们没有做过的事也不要求孩子怎么样,只要孩子三观正、性格开朗就很好。”
看到这位妈妈的话,我很感动,尤其是那句“他已经很优秀了,我们没做过的事也不要求孩子怎么样。”
生活中的很多家长,会把自己没达成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比如自己就是学渣,还一定要督促孩子成为学霸,以“自己因为成绩不好”吃了多少苦,作为理由,逼着孩子学习。
事实上,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这一类的学习天赋,也不是家长“逼一逼”孩子就能一跃成为学霸的。
3
之前看过一个关于杨振宁先生的访谈视频。
主持人问他了他一个问题,大概意思就是,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某一方面的天赋,也就是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杨振宁先生分享了自己的一件小事。
他父亲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所以父亲会教他一些关于“鸡兔同笼”这种类型的知识,他总是学得很快,后来他有了孩子,也教孩子这些东西,他的孩子也学得很快,只是一年之后,他的孩子们已经把这个忘得干干净净。
杨振宁会一直记得,是因为他对这方面一直感兴趣,而他的孩子们,对此并不十分感兴趣,所以除非长时间地可以训练,这些才有可能被记得。
所以他觉得,每一个人,都会有天生的,对于某些东西的偏爱,对于这种偏爱,如果能够加以培养,便有可能成为自己最适合的事,这也是很重要的事。
对于孩子的学习考试,也是一样的。
孩子的高考,成绩可能没达到父母的理想,但那也是孩子通过自己得来的分数,作为父母应坦然接受,而不是横加指责“你看看人家”。
正如那句热搜文案:高考不过一张试卷,而人生是一幅画。
哪怕这一次高考失利了,也并不证明,孩子的人生就完蛋了,人生还有无限的可能。
如果恰巧,你的孩子没有拿到高分,也希望你能抱抱孩子,并坚定地告诉他们:一次高考,不能定义你全部的人生,你还有无限的可能,你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潜力,只要你能活得开心快乐,也是一种成功。
这不是一句安慰,也不是一句鸡汤。
就像开心晒女儿438分好成绩的妈妈,她更关注孩子“跟自己比”,有进步就有成长,能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也是成功。
也如那位孩子考了471分的妈妈,“他已经很优秀了”。
而如果你的孩子还很小,可以来听一听《孩子是怎么学习的》这本书,智慧带娃,松绑自己,也给孩子一个更松弛的成长环境。
一步难登天,日拱一卒,定功不唐捐。
识别二维码,即可收听
- End -
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