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在“讨厌”小孩儿?

文摘   2024-07-17 20:01   山东  

撰写:斯地北
策划/编辑:秋婉

1

委屈宝妈VS“巨婴公主”



网络上,一位宝妈发帖吐槽前排旅客,说自己带孩子刚上车,孩子因为要吃月饼哭闹,才2秒,前排的“巨婴公主”便回头说“你能不要吵吗?
这位宝妈觉得很委屈,整个车厢那么多人在打电话,用手机放电影,你凭什么就说我和我的孩子?

这个社会怎么了?现在社会真的不能容忍一个孩子了吗?孩子才刚放声哭2秒啊!

源微博
以这位宝妈的语气,我能感受到她当时的内心里已经有一个小人儿,坐在地上,两腿盘起,两手连带着胳膊一上一下活动,头一歪,眼一闭,脸庞挂着泪珠疯狂号哭“大家快来看啊,有一个巨婴公主欺负我们孤儿寡母了。”

极其讽刺。

评论区也跟着炸开了锅,分出了三方阵营:

一方仇视小孩,如倒豆一般描述自己在公共场合碰到了多少熊孩子;

一方,为小孩和宝妈打抱不平,怒怼仇视小孩的,“毫无道德、同理心、涵养”的网友;

一方,为被无端曝光的前排乘客打抱不平,对宝妈的描述是否客观,持怀疑态度,底层逻辑就是,如果这人是宝妈,千万别信她的话。


图源微博评论区

此事暂时还并没有看到第三方视角的描述,所以对于事件本身很难评。
客观情况是,高铁上,一位母亲带着孩子,跟前排乘客发生了冲突,母亲觉得委屈,为自己打抱不平,偷拍前排乘客并发到网上,让大家评判。

各路网友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一片热闹。

很有意思。

2

大家真的“厌童”吗


   

一位网友,从厦门飞荷兰,为了安静买了商务舱,两个小孩循环立体哭闹,大人也不劝,刚要睡着就被吵醒,十几个小时不间断,网友几乎神经衰弱,最后只得选择用酒精麻痹自己;

还有一位网友,坐车从北京往深圳,对面坐了一对老人带着孙女,孙女恰巧坐在网友对面。

车开没多久,网友觉得有人踩自己,发现是女孩的脚,网友将脚往回缩一点,但仍旧被踩,网友跟女孩对视,女孩看着网友,又将脚向前伸,踩上了网友,意识到孩子是故意的,网友跟孩子奶奶沟通,对方没有任何反应。

再看向女孩,她满脸都是挑衅,网友先忍了,当女孩再伸脚的时候,网友反脚便踩了上去……

结果便是孩子缩回脚,靠着奶奶去哭了,奶奶看向网友想说点什么,但见网友一脸不好惹的表情,只是将孩子搂得更紧了些。

很多人讨厌小孩,看见小孩就烦躁,并不是像某些网友极端解读的那样,觉得孩子就不应该被生下来,应该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直接30岁,或者“厌童”的人都是每天闲的,无所事事一身毛病,这其实是一种恶意对立。


图源评论区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年轻人不是对听不懂道理的孩子充满恶意,大家最开始的时候都会选择忍耐,忍不了的是,孩子持续吵闹,给家长反馈,但得到反馈结果的是吵闹依旧,以及家长的绝杀:

“他还是个孩子”“那么大点事儿你至于么”“那么大个人了,你跟孩子计较什么”。

所以本质上,大家讨厌的从来都不是孩子,而是孩子背后的家长。

孩子是家长的复制品,一般来说孩子是什么样,就不难猜出家长的品性。我之前就碰到过两位妈妈带自家孩子坐车。

其中一个孩子安安静静的座位上拿着贴画书玩耍,她的妈妈也是安安静静的;另一个孩子叽叽喳喳,在座位上扭来扭去,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吃东西,一会儿又想要玩在家里的什么玩具,再看她的妈妈,也是一直很大声地在讲电话,甚至还要开外放。

还有之前,一对父母逼迫一位男大学生给自家孩子下跪道歉的事,不知你还有影响吗。

一对父母带根本看不懂《热辣滚烫》的孩子去电影院,孩子不感兴趣大哭大闹,父母手机外放给孩子看动画片,影响其他人的观看,大学生不堪其扰,提醒父母给孩子戴耳机,父母感觉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侮辱,对大学生不依不饶。

因为网络热议,孩子爸爸还给大学生发律师函。

种种奇葩操作,令人跌破眼镜。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全能自恋,也叫巨婴心理。

是指“只要是我想要的,全世界都要围着我转”。

婴儿从出生到六个月大时都处于“全能自恋”的状态,认为所有事情都能实现,所有需要都能被满足。放在成年人身上,基本就是我是最完美的,最优秀的,但凡你们不认同,那就是你们有问题。

电视剧《小欢喜》

全能自恋的人,基本遭遇挫折基本会经历三个阶段,自恋-失败-崩溃,就像这位背后蛐蛐乘客的宝妈一样:

在网络上发布的这些言论“我都还没来得及坐下”“车还没发动”“孩子刚放声哭2秒”“我还没来得及哄”,妥妥的一股自恋的味道;

内容发布后,网友们没有惯她,纷纷指出宝妈的不当之处,无疑证明了她的失败,一贯的认知被瓦解,她开始为自己解释,一味攻击,连带网友一起,这何尝不是一种崩溃?

成年人的全能自恋非常有杀伤力,可能导致一个人将其他人和万物都当作自己的棋子来对待,而不能较好地尊重对方

当全能自恋不能被满足,人就会产生自恋性暴怒,如果一直受到反向的反馈,最终这份暴怒就会变成自我压抑,进而产生被害妄想“怎么总有刁民想害朕”?

这是一种心理缺失。

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自恋型的父母,孩子们也就跟着遭到了别人的反感。


写在最后

《超越原生家庭》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亲子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概念:分化。

熊父母之所以是熊父母,是无法与自己的童年全能自恋状态分化。

稚子无辜,被熊父母逐步同化的熊孩子就会显得不那么无辜了。

因为当孩子不能与父母分离,一直陷入这种无法作为独立个体去成长的熊状态,要么无条件顺从父母,来维持亲子关系,要么为了“做自己”,各种作妖,去切断与父母的联系。

所以说回来,是大家对孩子的容忍度降低了吗?只是有些家长,太不把别人的容忍当回事儿,也太容不下其他人的“不遵从”。

- End -

往期推荐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心链读书
用心理学链接每一个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