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Yuna
策划/编辑:秋婉
1
@猫猫
上大学的时候,冬天想买个羽绒服,但是羽绒服太贵了,比价看了半天有个800多的没舍得买,买了3件150一件的棉袄,穿上以后又丑又土,关键还不暖和,直接冻得流鼻涕。
然后流感+感冒,打针吃药又挂水花了好几百。
而且我总爱反季节买衣服,夏天买冬天的,冬天买夏天的,图便宜嘛!
但每次要么是衣服脱色了,要么是身形变了穿不上了,要么是不喜欢了。
当季又继续买当季的衣服,最后是一点钱都没省下来。
@蛋壳儿
我就是各种购物节的“受害者”啊!
本来只想趁便宜买点卫生纸、卫生巾、洗衣液什么的,这都是刚需啊对不对?结果往下拉就看到了“猜你喜欢”。
猜了我很多次以后,买了一大堆收纳盒、鞋套、餐具……
然后到了购物车又发现凑单还能更便宜,接着又补了矿泉水、棉签、沐浴露、洗发水……
上次为了省钱囤的,现在还没用完,可是,新的618马上又到了。
@阿静
我是租房子住,就这么一个小单间,我觉得买拖把有点浪费,反正地方不是很大,所以我每次就用湿纸巾擦地,擦一次要用十张左右,两天擦一次,一个月就能用完整整一大包湿巾。
但是,买个拖把就二三十块钱,可以反复用好几年,就是节俭了一个大写的“寂寞”!
@草莓熊
和闺蜜去景区玩,由于景区比较大,所以有那种20块钱的摆渡车,俩人没舍得坐,坚持自己走路。结果,逛到一半,就感觉又热又累,然后俩人一头扎进一家奶茶店,买了两杯奶茶花了60块。
同样的事情还有我办健身卡,当初为了图便宜省500块钱,舍弃家门口而选择了离家很远的健身房。
办卡之前想的是,下班回来直接跑步过去,一来可以提前做个有氧运动,二来能省下公交钱,然而实际情况是,下班回来我连坐车都懒得坐,更别提跑去健身房了,完全没了运动的欲望。
有一次打算出门去健身,不想跑步去,坐公交又有种刚下班又要挤公交去上班的痛苦。于是,除了办卡那天,直到过期我都没进过健身房的门。
@一个大肚杯
说一个我的血泪经验教训。
有一回搬家,想着找搬家公司要花不少钱,于是就找一群朋友帮忙搬家。
结果,搬完家,看到朋友都累得够呛,就请客吃了顿烧烤,花了500多块,然后中间还喝点了酒,一兴奋又去KTV花了大几百块。
最让我难受的是,搬家的过程不好意思让朋友搬沉的东西,所以东西大多数都是自己搬,最后自己还累得要死。
2
为什么想省钱,却总能花掉更多?
其实“花钱”这件事本身是有治愈功能的,之前我们在“花钱买治愈”的这篇文章中讲过。
省钱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压抑消费的欲望,压抑久了,一有缺口就会释放,就跟减肥容易暴食反弹一样。
所以为了省钱怒走两万步的人,一转身就买了杯二三十的奶茶;买了很多件便宜棉袄,最后发现还是得再买件羽绒服。
我们总是在比价,在试错,在便宜里选更便宜……不断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想要找“平替”,然后突然有天忍不了了,
在消费主义攻势下,突然被一句“女人就该对自己好一点”击中,委屈一下子爆发,心疼“对自己不够好”,没有“学会好好爱自己”。
于是狠下心去奢侈一把,买完又立刻后悔,甚至还掺杂着内疚、不甘心等等,这样一轮轮下来,钱是没省多少,人还丢失了很多消费本该带来的治愈和快乐。
简直是对精神和荷包的双重打击。
我们为什么陷入这样的怪圈呢?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禀赋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拥有某样东西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变高。就好比,“丢了一百块的痛苦比捡到一百块的幸福更强烈”。
当人们对钱抱有“拥有感”时,就产生了禀赋效应,让人们觉得花一百块钱买东西的痛苦大于买到一百元商品的快乐。
所以当一百块的商品打折时,我们就会忍不住大买特买,因为此时获得这件东西的快乐能够弥补失去这些钱的痛苦。
所以你看人们热衷于买团购券,积攒优惠券,蹲双11,等618,结果为了省钱,付出了更多的钱。
除了禀赋效应以外,还有一个“折中效应”也会让我们不知不觉走到消费陷阱里。
讲一个小故事。
一个人去理发店理发,服务员给他看了价目表,有38元和68元两种,38元的是普通的Tony老师,68元的是总监级别的Tony,这个人看完之后觉得理个发而已嘛,他果断选了38元。
后来又有一次,他去了另一家理发店理发,价目表上有38元、68元、98元和128元四种,价格的差异同样是因为Tony的级别不同,但这次他却选择了68元的。
为什么呢?
因为他觉得实在不好意思选择最便宜的,一是觉得在服务员面前有点丢脸,二是觉得自己选最便宜的有点对不起自己。
你看,同样是设置价格,多了几个选项之后,我们就会选择中间项,这就是“折中效应”。
是指消费者的决策具有非理性倾向,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当一个选项集合里新增加一个极端选项后,会使原来的选择方案成为折中选项,
那么即使折中选项在选项集合中不存在绝对占优关系,它也会更具吸引力,被选择的概率增大。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些商家的设置对我们的选择有影响,我们才能坚定自己的初心,不花那些本不该花的钱。
3
怎么合理“该省省,该花花”?
小成本试错原则
现在很多护肤品都有小样或者试用装,像粉底液,精华这些动辄几百的护肤品,我们可以先试着用小样,如果觉得效果好再购买正装。
这样既能节省开支,又能避免浪费。
或是不确定的大笔消费,像健身卡,美容卡等,可以先了解,先买次卡、体验卡,去试几次之后再做决定。
衣服鞋子类的商品现在很多平台也都提供了“试穿”和退货运费险等等,我们可以先体验再确定是否要下单。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盲目消费,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
延迟满足原则
这个方法我经常用,当我想要买某个东西的时候,我会先把它加入购物车里,然后等个一周再打开,看看自己是不是还很想买。
如果是,那就说明我对它的喜欢不是一时兴起,但是大部分商品都是隔几天再打开就没有了购买欲望,甚至我会暗自庆幸:“还好没买!”
延迟满足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清自己的需求,也更理性地看待商品。
用完再买原则
很多人喜欢囤货,囤的时候觉得便宜,一买买一堆,买回来占空间不说,常常是用着用着就过期了,仔细算下来还不如用完再买划算。
所以从油盐酱醋到护肤化妆品,从衣服鞋袜到各种生活用品,最好坚持“一出一进”,这样才能物尽其用,避免浪费掉。
该花不省原则
有些钱不花就是给自己找罪受,如果这个钱花了,能够提升你的生活品质或者获得极致的体验,那就没有必要省。
比如每年一次的体检,可以让家人早预防,早发现一些潜在问题,保持健康的状态;
比如一个生活必需品,用了它会更高效提升你的生活品质;
比如有些学习的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能够为你的未来增值和加码。
我们要知道,“刚需”是因人而异的,
谈恋爱的时候,约会支出就是刚需;职场中,一些必备的技能学习就是刚需,省钱并不意味着对自己抠搜,真正的省钱是懂得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让每一分钱都花得值得。
所以说,“该省省,该花花。”合理地花钱既不是一味地降低自己的基本生活品质,也不是冲动地每一件想要的东西都要买回家。
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