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作家刘同发布的一条短视频,很有感触。
大概意思是,自己现在很开心(拍视频的时候),因为他两年前状态非常的差,秃头、失眠、耳鸣,坐在电脑前一个字都敲不出来,他将自己比作纪录片中的被藤壶寄生的海龟,游得很慢的海龟,每天过得很累很沉重。
后来,他决定给自己撬藤壶,朋友觉得他好好笑,但他真的离开了北京,去了一个地方,每天写点东西,大半年之后,他真的好了!
有人说,原来看起来如此光鲜亮丽的人,也会像我们普通人一样会焦虑迷茫,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
早上起来一身疲惫,头脑混沌,四肢无力;
打开电脑,开始发呆;
面对文档,一个字都敲不出来;
无时无刻不觉得疲惫,想回家睡觉,不想工作,甚至想辞职……
这是现代的焦虑症。
每个人都看似在忙碌,实则精神上越空虚,因为大部分时间忙碌都未能填满自己的需求。
很多时候,人们用“空心病”来形容这种状态,也就是说,我们总有“填不满”的空虚感。
面对这种“补充不上的满足感”,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概念来形容它,即“匮乏式需要”。
举个例子,比如吃饭这件事。
一般我们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吃完饭就会有饱腹感,比如中午吃完饭,一整个下午都不会觉得饿,直到吃晚饭,这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状态;
但“匮乏式需要”更像是,你吃饭的时候觉得很爽,一旦停下来就会觉得好饿,想要继续吃东西。
这个其实就是我们想用吃东西的这种“爽”,也就是满足口欲的刺激感,来替代饱腹的满足感。
再举个例子,熬夜。
很多人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美其名曰是觉得夜晚的时间才是自己的。
但我的来访P曾跟我描述,他说很多时候半夜一两点,自己其实已经很困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舍不得睡。
于是会看看美剧,要不就刷刷短视频,甚至看个电商网站之类的,总之如果不干点什么别的事直接睡的话,那自己就亏了。
这个其实也是“匮乏式需要”。
当作家刘同察觉了自己的糟糕状态,他选择了“躲起来”。
环境压抑,节奏快速,他离开北京,到另外一个地方;写不出东西,他不再逼迫自己,随心动笔……
不强迫自己面对那些让自己焦虑的事物,允许自己慢下来,也是一种满足自己的方式。
但很多人并没有勇气躲起来。
觉得不工作就没有钱;不照看孩子,孩子就没人管;不做饭家里人就得都饿着。总之,这个社会没有自己就不行。
可另一方面,自己又在厌烦这一切,厌烦这样如行尸走肉一般的自己。
其实,当你尝试不管周围,只看顾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现你确实也没那么重要。
我的意思是,每个人都会照顾好自己的。
之前看一个博主,也是一个爱操心的妈妈,属于典型的“女强人”系列。
直到有一天,孩子在学校闯祸,父亲因舍不得丢的几条咸鱼,犯高血压进抢救室,而当她到达医院后,刚坐下来,单位同事就打电话问她什么时候回去上班,还说如果不会,当月绩效会受影响;
她有气无力,回了一句“要扣就扣吧”,挂断电话,委屈席卷而来,这时候丈夫又给她打了好几个电话,见她没接,又给她发了条消息,说家里没吃的了,让她回家时顺便买点菜和肉。
看到这条消息,又想到丈夫在家啥也不干,跷着二郎腿打游戏的样子,再也绷不住了,嚎啕大哭。
那天之后,她突然明白了,自己太想做“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好员工”被太多自己预设的标签套住。
她决定“躲起来”,摆烂,别人爱谁谁。
从医院离开后,她没有回家,去找了闺蜜并在那住了一晚。
第二天回家之后,发现家里并没有乱糟糟的,都很整齐,饭菜也都已经上桌,儿子也有按时写作业,甚至都没被老师叫家长了……
我们总会被“预设的自己”所裹挟,我得做个好孩子、好妻子、好丈夫、好妈妈、好爸爸好朋友、好员工;我得不能比身边的人过得差,我得升职加薪……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也都成为被藤壶寄生的乌龟。既疲惫,又空虚。
而这种空虚,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被填满的,即便越不能被填满,我们越想填满。
前面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匮乏式需要”,我们总想用“刺激”来替代“被满足”,这种方式也许有用,但总归治标不治本。
那怎么才能让自己不被空虚感填满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被安抚感”。
拿来访P来说,让他产生缺失感的原因,是他缺少安心,总是没有什么安全感,思虑不停,一直焦虑,尤其夜深人静,便更加焦虑。
其实即便是在看喜欢的美剧,也没什么耐心,都在用倍速,且还会拖拽进度条。
我们一起探索,尝试了很多种感觉他自己能被安抚到的方法,比如把看美剧,调整为听白噪音;戴上发热眼罩等,但都效果甚微,直到我们用到专注呼吸。
用他的话来说,当身边的一切都静悄悄,你只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的时候,一吸一呼间你瞬间就跟着静下来,然后慢慢就睡着了。
呼吸,让他被安抚到。
当然,每个人能被安抚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只需要一只玩偶,有的人可能只需要去做一次推拿,有的人可能只需要一支崖柏香……
所以,如果你也想获得被安抚感,就从现在起,去找到那个独属于你自己的方式吧,总之要找到那个能帮你用满足感来替代刺激感的事。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着急,慢慢来。
如果你找到了能让自己被安抚的方式,记得来告诉我哦。
注:封面来自@刘同
- End -
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