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花了很多钱,也并没有开心起来?

文摘   2024-08-30 20:04   山东  
撰写:Yuna
策划/编辑:秋婉

你有没有在深夜激情下单的时候?

你有没有突然很想买东西,只有把钱花出去才能心满意足的时候?

你有没有发誓再买就“剁手”,结果没几天又忍不住消费的时候?

……

有人说,何以解忧?唯有买买买!

不得不说,花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花钱这么快乐呢?


1
当金钱成为“心理药物”


不开心、焦虑、难过的时候,用买东西去缓解负面情绪,这种行为在心理治疗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零售疗法”(retail therapy)。

指的是人们通过购物来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等的一种实现自我疗愈的方法。

这个词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因为我们购物会刺激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是我们大脑的一种奖励机制。
它也被称为“激素之王”,大脑的很多脑区都受它控制。

所以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一买就停不下来,就像上瘾了一样,不管这个东西用不用得上,总忍不住想统统买回来,主打的就是一个为了“开心”。

其实购物确实是具有成瘾性的,跟烟瘾酒瘾本质上是一样的,当我们的多巴胺浓度过低的时候,大脑会产生巨大的空虚感、饥饿感和恐慌感,我们接收到这些不舒服的信号,就会开始采取行动,买买买。

电视剧《名媛望族》
因为情绪而购买,又通过购买来缓解情绪,与此同时,很多商家还很会利用我们的负面情绪去制造更多更大的焦虑,到最后我们就变成了无意识的情绪型消费者。

另外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件事,就是我们花钱之后总会有一种错觉,也就是我只要把这个钱花了,我就解决了某个我面临的问题。

比如买了这个面膜,我们脑海里立马浮现出自己皮肤白白嫩嫩的样子;
买了私教课,我们就在想象自己再瘦个十斤二十斤之后穿上辣妹装的样子;
就连买了本书,都有一种自己更有文化、认知提升了的错觉。

所以,花钱除了缓解焦虑之外,还给我们造了一场又一场的美梦,这谁能不迷糊啊?


2
花钱买快乐,治愈“我不配”


知乎上有个话题:“平常人家的孩子偶尔冲动消费算是败家吗?”,题主提到一个故事:

和朋友去逛街的时候,在小商品店里看到一个非常可爱的杯子,就和朋友一人买了一个(花费19.9),还买了3袋湿巾(1元一袋)。

回家后妈妈看到这些就痛骂了她一顿,说她败家,净买些没有必要的东西回来。
还说湿巾这个东西虽然一袋只有一块钱,但经常买不是自己家里可以消费得起的。

这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是反映的是一个家庭中父母给孩子灌输的观念:
“我们家不配用这么好的东西”“别买那些不需要的”“买的不是刚需就是浪费钱”……

虽然说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如果过了火,就会让孩子对金钱的认知产生偏差,甚至是产生不配得感:
我不配拥有好的东西。

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长大后即使自己挣了钱,也有了充足的消费能力,但是依然“不敢买”。
因为在匮乏的环境中成长,所以习惯性地会在选择时,盯住那个最便宜的东西,即使知道它功能不完善,但没关系,能用就行,自己的使用体验不重要。

“有用”比“更好的体验”总是有着更高的优先级,无论是衣食住行,都最低限度的满足需求,总会下意识地选择最便宜的那个,默认我不值得那个更好的。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试图通过不断地买买买去填满自己的“不配得感”,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弥补的心态,也是我们之前专门写过的“补偿心理”。

日剧《这个不可以报销》
以前我买不了的,即使现在我并不需要了,还是想买,我买的并不是那个东西,而是弥补那个时候想要而不得的遗憾。

似乎只有一而再地消费,那种内心的匮乏感才会减轻一点,自己内心的缺口才能填满一点。

就像我的一位朋友,从小到大任何好吃的都没有她的份儿,只有弟弟不吃了或者掉地上了,她才能吃上一口。

后来上了大学,她总是拼命挤时间出去兼职打工,有一天去做家教很不顺利,从早忙到晚只给结了80块钱。
回学校的路上看到一个甜品店,想着自己今天那么辛苦,于是想要放纵一把,一狠心一跺脚花了100块钱买了一块蛋糕。

结果回到宿舍她心里更难受了,白辛苦了一天,还搭进去了20块钱。

其实这个例子是很多人的误区,总以为我花了更多的钱,就等于我有了更高的价值;我用更精致、更昂贵的东西,就等于我有更高的优越感和自尊。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消费陷阱呢?为了买个包宁愿吃两个月的泡面,真的可以带来“配得感”吗?

我想起在《奇葩说》的一期辩论中,詹青云的一个观点,她说你不是在为你喜欢的东西花钱,你是在为“精致”这个概念花钱。
你所购买的、追逐的东西,是别人定义的;你所谓的“喜欢、想要”,不过是因为别人都有……

也许在无数个我们为自己内心匮乏感而买单的时候,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想要告诉自己说:你看,我值得你们认为的好东西。

可是这些东西你拥有了,也未必会快乐。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把快乐分成三种:
第一种是“本能的且必需的”,这种属于刚需,比如“不饿肚子、不挨冻、不生病”,满足了这些基本条件,我们就能获得第一层的快乐。
第二种属于“本能的,但不必要的”,比如说“吃好吃的、穿漂亮的衣服、住大房子、开豪车”,对于这种,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不强求,这样才能维持快乐的状态;
第三种属于“非本能的且不必要的”,比如“最新款的科技产品、珠宝和名表、奢侈品”,我们非但不需要这类事物,而且他们在满足本能欲望上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追求这些往往获得的只是痛苦,所以应该放弃。
所以,我们要知道,消费本身没有对错,你可以买,也可以不买,最关键的是你想不想要。
以及如何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寻求一个合理的“度”,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3
除了花钱,我们还能怎样化解负面情绪?


01

“云治愈”

找到可以治愈你的那个因素,然后搜索相关的视频,比如宠物爱好者会选择云养猫、云养狗,各大平台的宠物视频在视频网站上的点击率始终名列前茅。

除了宠物,还有很多人爱看修驴蹄、钟表修复、房屋保洁、做蛋糕裱花、写钢笔字、切肥皂等等各种各样的解压视频。

把旧物件修复一新,把脏乱差的房间打扫干净,把混乱的物品摆放整齐,把字写得横平竖直……
看着这些视频,虽然自己没有亲自动手,却能体会到一种秩序感,以及由最终成果带来的喜悦。

源网络

02

给大脑一些“积极情绪养料”

我们没有办法控制事情的走向,但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我们的大脑。
你可以试着多去沉浸式体验积极事件带给你的积极情绪,多去留住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像放电影一样时不时地拿出来重复播放。

比如有意识地让自己记录生活中各种值得开心的细节,这些事情可以非常小、非常琐碎。比如:

  • 读书时,发现作者的观点跟自己一致,并且讲得非常到位;

  • 看到一个令自己捧腹大笑的视频;

  • 刷到一个令自己神往的景点,计划找个时间去逛逛;

  • 听到一首令自己能暂时放下压力和烦恼的音乐;

  • 解决了一个困扰自己许久的小问题;

……

这些刹那的感受都可以留在你的大脑里,当大脑“仓库”里的积极情绪越来越多,你就会更容易从负面情绪中脱离出来。


03

找到更多的情感支撑

当一个人只有一个情感支撑的时候,他一定是容易破防和崩溃的,因为一旦这个支点破灭,对于他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你可以试着找到一些跟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朋友,形成一个小小的群体。
他们是身边的朋友,还是网友、笔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可以彼此分享和彼此倾诉,哪怕他们不能为你实质解决问题,至少可以给你情感上的支持。

当你有越来越多的支持来源,你的负面情绪就有了更多的排解出口。

最后我想用林清玄在《凡事不如看淡》里写到的一句话来结尾:
“使生命感受到丰盈的,不是欲望的扩张,而是心灵深处的触动。”

共勉。

识别二维码,即可收听
- End -
往期推荐

200万人同时在线“云旅游”,为什么你总想去远方?

“感觉能量被掏空”,小心这些情感吸血鬼

有没有一个瞬间,让你害怕孤独终老?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心链读书
用心理学链接每一个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