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方石坪:父亲与他的徒弟们
乐活
文化
2024-09-17 08:58
湖南
作者简介:王立志,澧县王家厂南河村古城片区人(以前叫方石坪古城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现经营一家培训学校,有天天记日记的习惯。
我的父亲王夕柏,在方石坪镇古城村的那片土地上,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紫瓦师傅与窑匠师傅。父亲的身影,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虽不高大威猛,却蕴藏着无尽的力量。那看似瘦弱的身躯,却能挑起二百多斤的重担,仿佛有着能扛起整个世界的气魄。三十出头的他,就凭借着那一手令人赞叹的瓦匠手艺,声名远扬,成为了十里八乡传颂的能工巧匠。(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者)古城村的窑厂,是父亲和徒弟们的舞台。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在努力穿透浓雾,父亲便带着徒弟们踏入这片充满希望与汗水的土地。窑厂里,泥土的芬芳与烟火的气息交织融合,弥漫在每一寸空间。父亲熟练地搅拌着泥土,那双手仿佛在与泥土进行着一场古老而神秘的对话。徒弟们紧紧围绕在他身旁,眼睛眨也不眨,那眼神中充满了对技艺的好奇和渴望。父亲先将泥巴做好的墩儿坯子立起,用抹尺在坯子上划出长方形的泥巴,然后轻巧地拿起泥坯,放在旋转着的轮盘上的瓦桶模子上。模子外精心套着瓦衣,父亲左手稳住瓦桶上的手柄,右手拿着特制的钢弯板,沾上清水,在泥坯上轻轻一抚,泥坯瞬间变得圆润规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父亲的眼神专注而坚定,在他眼中,手中的泥坯不是普通的物品,而是即将诞生的艺术珍品。父亲将做好成型的瓦桶放入装有粗壳的箩筐,让其粘上粗壳以防变形(然后放在平整的晒瓦台上,一个一个的挨着摆放整齐),松开手柄开关,取出瓦桶和瓦衣,接着便是等待阳光将瓦晒干。之后是收瓦,这一步要格外小心,顺着瓦桶印在瓦上的折印轻轻用力,将瓦折成一片片生瓦坯子,再用瓦板搬到避雨之处。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等到瓦的数量足够装满一整个瓦窑,烧窑这一关键步骤才正式登场。只有烧出的瓦呈现青色,之前的所有工序才有意义。若烧出的是红瓦或者脆瓦,那之前的努力便付诸东流,也无法卖出好价钱。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烧窑的技术出神入化,从未有过失误,正因如此,家里的日子过得还算宽裕,我也从未饿过肚子。大哥和小春哥在一旁看得跃跃欲试,他们学着父亲的样子摆弄泥坯,却总是不得要领。父亲总是微笑着走近,手把手耐心地指导,细致地纠正每一个动作。随着太阳逐渐升高,窑厂内的温度也不断攀升。父亲和徒弟们的额头布满汗珠,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们的双手却一刻也不停歇。小春哥吃力地搬着一摞瓦坯,脚步踉跄,父亲赶忙放下手中的活,上前帮忙调整姿势,耐心地告诉他怎样用力更轻松。正午时分,炽热的阳光直射窑厂屋顶,滚滚热浪扑面而来。大家便围坐在阴凉处,匆匆吃上几口简单的午饭,又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父亲众多的徒弟里,舅舅家的大哥、家对面的小春哥,还有王军华爷爷的儿子王平东,都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大哥和小春哥同期学艺的那段时光,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无数难忘的故事。那几年,他们在学习手艺的过程中,不知何时染上了抽烟的习惯。父亲发现后,不仅没有责怪,反而笑着打趣:“不抽烟哪像个男人?”就这样,父亲的一筲箕烟丝很快被他们抽完。每当烟瘾犯了,他们就哄着我去鸡窝拿鸡蛋换烟。那时,经济烟只要八分钱一包,鸡蛋一毛钱一个,剩下的钱还会给我买糖果。那二分钱就能买到四个的糖果,甜蜜了我的整个童年。我总是兴高采烈地跑去帮忙,只为那甜蜜的滋味和心中的喜悦。小春哥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他的女朋友来自石门,可惜最终未能修成正果。大哥还曾为小春哥去他丈母娘家讨要打发钱,据说还提回了好几块腊猪肉。这件事成了邻里乡亲们闲聊时的热门话题。每年临近过年,大哥和小春哥都会如期来我家过小年。他们总是带着丰厚的礼物,让父亲喜笑颜开,也给我和姐姐带来了许多美味的零食。那段时间,家里充满了温馨和欢乐,邻里之间也格外和睦。记得有一次吃完晚饭,大哥和小春哥打赌,谁能徒手打断那块搬瓦用的木板(差不多一寸厚),赢的人就能得到一包烟。在父亲的同意下,大家满怀期待地围观。大哥凭借惊人的力量和勇气,成功用手掌打断了木板。小春哥愿赌服输,给大哥买了一包烟。那一刻,大家的笑声和欢呼声在小院中回荡,成为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后来,大哥和小春哥都顺利出师,王平东则成为了父亲的关门弟子。王平东入门时,父亲已不再年轻,但他依然毫无保留地将毕生技艺和经验传授给了这个最后的徒弟。在那些悠悠岁月里,父亲和他的徒弟们不仅仅是师徒,更像是一家人。他们一起辛勤劳作,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父亲通过言传身教,不仅教会了徒弟们手艺,更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那窑厂里父亲忙碌的身影,徒弟们认真学习的模样,大家围坐一起谈天说地的温馨场景,都像一部部珍贵的老电影,在我脑海中不断放映。那是充满烟火气的岁月,是饱含深情的美好时光。父亲的手艺在岁月中愈发精湛,他的教诲在徒弟们心中生根发芽。而我,在这充满爱与传承的氛围中,也渐渐领悟了生活的真谛,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珍贵。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平凡中孕育伟大,平淡中蕴含深情。父亲和他的徒弟们的故事,看似普通,却如一首优美的诗篇,在我心中永远吟唱。岁月不停流转,往事如过眼云烟。但父亲与徒弟们的故事,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流淌,成为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时光如何变迁,那份师徒情谊、邻里关爱,都将永远闪耀,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回想那些日子,父亲带着徒弟们在窑厂忙碌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勤劳的轮廓。他们的身影在窑厂的烟火中若隐若现,每一锹泥土,每一次旋转的轮盘,都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技艺的执着。大哥和小春哥初学时的笨拙与好奇,如今想来是那么可爱。他们总是瞪大了眼睛,试图捕捉父亲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想要从中领悟到瓦匠手艺的精髓。而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示范,那耐心的模样,至今让我感动。记得有一次,小春哥因为不小心弄坏了一块泥坯,自责得差点哭出来。父亲却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没事,孩子,这都是学习的过程,谁还没个失手的时候。”那一刻,小春哥眼中的泪花化作了坚定的目光,他更加努力地练习,再也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窑厂的午后,阳光炽热得让人有些睁不开眼。大家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湿透,可手中的活儿却没有丝毫停歇。父亲会时不时地提醒大家喝点水,休息一下,可他自己却总是不肯停下手中的工作。他说:“咱们多干一点,就能早点完成任务,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那朴实的话语,蕴含着对生活的无限期望。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将整个窑厂染成了金黄色。大家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疲惫却满足。坐在窑厂外的空地上,谈论着一天的收获和明天的计划。有时候,父亲还会给大家讲一些古老的故事,那些故事里充满了智慧和勇气,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哥和小春哥的手艺越来越精湛,他们开始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复杂的工作。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知道,自己的手艺有了传承,那份责任和使命也得到了延续。而王平东的到来,给这个大家庭又增添了新的活力。他年轻有冲劲,总是充满了无数的问题。父亲总是耐心地解答,用自己的经验为他指引方向。如今,虽然窑厂已经不在了,不再如当年那般热闹,父亲和徒弟们也各自分散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每当我回到故乡,走过那片曾经熟悉的土地,心中依然会涌起无尽的温暖和感慨。那些年的艰辛与快乐,汗水与收获,都成为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们让我明白,生活的真谛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和荣誉,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在于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坚守,在于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父亲与徒弟们的故事,就像一首悠扬的老歌,永远在我的心中回荡。它提醒着我,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那些曾经陪伴我成长的人和事。我相信,即使岁月流逝,这份情谊和记忆也将永远鲜活如初。它们将继续激励着我,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编辑: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