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感慨人心不古、人情凉薄,每个人似乎成为了一座心灵的孤岛,没有友情的支持。
我的看法略有不同。友情或任何一段社会关系都需要时间沉淀。而长时段沉淀的关系更厚重、也更让人信靠,由此而来的情感支持也更能带来幸福感一些。
博导来LMU大学做学术报告,题目为Risiko bei Xenophon/色诺芬笔下的风险。听众中,我估计一半人我导都认识。我也与其中几位算是老相识:有北京大学的同侪、还有几位在会议上认识的同行。大家在报告开始之前做了简短的问候。
报告完毕之后,一行八人去进餐。安排座位的时候,主办方老师让我坐主陪位,方便聊天。我开玩笑说,我已经和我导聊了十多年了,我把这个聊天机会留给大家。
在座的有四位是LMU同行,一位在中国工作过的同行教授、一位是日本京都大学的同行。我与后两位大概相识于2019年。
我以故事的形式来说明不同层次的友谊\情谊及其维护方式。
01 强连接关系:终身情谊
我长期与各个求学阶段的老师保持联络,包括小学老师。维护师生关系的方式,从电话转到qq、再到微信,从未断联。
非常幸运的是,我在过去的11多年里,一直在同一个集体中学习、成长。这样的经历让我与这个集体中的不同个体结下了不同层次的情谊。
与他者的关系,不是出于功利而行事,单纯是因为作为一个人,我们来这个世界上,恰巧跟谁有机会相识、并且在长期的沟通中得以了解他者的脾性、共过一些事,你又在不同程度、不同切面上对一个人有认可和欣赏的地方,然后这个关系之树就有生长的根基了。
经过时间的沉淀,这种情谊就像一杯久酿的老酒,就很香醇,就很信靠。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简单的快乐。所以,师生关系大概是一种始于相识之后的终生情谊。
这个过程并不需要你耗费什么心力,顺其自然地生长。不要轻易地去否定他者、稍微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热情地去了解一个人、观察一个人,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人和人相处,不是你给对方一个苹果、对方立马回你一个梨子的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长线的关系。
02 较疏远的同行关系维护
有一些不是有紧密交集的同行,比如外校的、国际同行关系,也同样适用于上文所称的长期维护方式。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最新成果、社交网络上的互动、节日邮件祝福、相关问题的请教与交流,这些都是增进同行关系的方式。
比如,那位在中国工作过的同行,我们在国内的会议上见过几次。后来听说我来慕尼黑了,他发邮件说他返回德国了,就约着喝咖啡小叙。聊了一些他的工作、学生科研等话题。后来,我在这边做报告,我也邀请他来。他也会分享当地的一些学术信息、邀请我参加一些拍卖行活动。我们每次在活动上遇见也会专门去过问对方最近怎么样、课题进展怎么样。
另外一位京都大学的日本学者,我们在学术活动中认出彼此。算了一下,上次见面是2019年的事情了,彼此分享了自己的近况。后来约了在专家公寓组织的小型party上集合,互赠了最新的学术文章。好几次学术报告后的会餐时间也有详谈。因为他三月份回日本,昨天分别的时候,我说我大概二月末会从中国返回德国,然后我们再约着见面聊天,算为他家离开德国践行。昨天席间,这位学者问我有没有意愿去日本交流,我欣然答应将来有机会一定去。事实上是,行业里的中日韩世界史大会中,我们肯定还会再见。
与自己相识的人,时不时闲谈小叙、邮件来往、分享自己的最新消息,这不是什么难事。而且你做分享的时候,也只是单纯地分享,并不需要任何的功利目的。时间长了,彼此熟了,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比如查找资料、润色文章、引荐同行的时候,大家就会乐意帮忙。这些都是随着时间的积累,顺其自然的事情。
很多人在经营、维护关系这件事情上,容易犯短视错误。一上来就期望自己获得什么利益,这必然都会碰壁。人都是有感情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是需要感情维系的,感情是需要时间沉淀和加固的。这是一个长时段生成的事情,绝非速成。
长时段思维很有普适性。
踏实做事、个人成长、人际维护、财富积累,所有这些事情上的道理是相通的。
脑子里只想速成,很难做好事情;
个人专业、技能成长,包括英语的习得、学术思维的习得,没有哪一项是可速成的;
关系亦然。
脑子里只想挣快钱的思维,也只会导致焦虑,也不会真的有什么积累。
总之,就是但凡脑子里只有立竿见影思维的话,确实很难扎实地掌握一门技术、学好一个专业、搞好人际关系,所以也很难实现持续的个人成长。
注:下图其貌不扬的饭22.9欧,又贵又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