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地表达和沟通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必杀技。最近收获到很多很多坦诚的分享和困惑。
收到好几位心系孩子教育的父母的来信。这几个家庭的情况都是夫妇双方为中专、大专学历,坦言自己没有什么知识,教育方法也有欠缺。想要了解一些孩子生活、教育、成长方面的建议。
我分享的,不一定适合咱们各家的宝宝情况,请酌情采纳。
我认为,父母能做的最为重要的事,就是为孩子铺就一个充满好奇的、积极乐观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引导孩子勇敢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因为,知识上,小学段、初中段简单的内容,父母都能教;那高中段?往后的人生呢?
所以知识上少知道一点并不打紧,而没有培养出一种好奇的、积极的态度,勇于面对困难的、为困难找方法的习惯,这才是一个孩子学习路上、人生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所以,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的真正的人生出路在这里!!!这才是一个普娃过五关、斩六将的通关秘笈。如果孩子拥有了积极的态度、为困难找方法的习惯,成绩自然会好,人生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而这需要父母有一点智慧。
01自由学习和探索的理念
我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自由学习和探索比高压被动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自由学习和探索是孩子自己主动探索未知。接受新东西时是好奇的,充满喜悦的。哇!我又懂了这个了!哇,我能看得懂钟表了!哇,我会说hello了!哇,我认识“电视台”的电字了!是这样的感觉。
而被动学习是老师让我写作业,抄三遍生词。这种差异一目了然。
自由学习和探索还有一个重要的积极效果是,为孩子以后的人生中,保存了后劲。孩子对未知的探索是由好奇心驱使的,是自己想知道、想弄懂那个不懂的东西。
《我的二本学生》的作者黄灯老师的一句话“(填鸭式)教育就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说的就是被摧毁的年轻人在人生的中后段表现得“肌无力”和“心无力”现象。
就是人这一辈子,做事没后劲;就好比开车,那个动力不足,根本跑不起来。也是咱们熟知的没有内驱力。
02怎么引导孩子主动学习
在对学习、成长有这个基础认识的情况下,来说说怎么引导孩子主动学习。
第一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你猜猜这是什么?有没有人跟我出门散步?要不要问问妈妈这个怎么做的?好不好吃?好不好看?喜不喜欢?
父母有无数种交流方式,将生活的平凡以积极叙事的方式展现出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小孩介入自己不知道、未知的东西。
比如我家婆就很善于把生活中的普通小事,设置得非常有趣。
宝宝喜欢吃梨,婆婆买了3种梨,黄梨、棕黄梨、绿梨。然后让宝宝自己选,宝宝愿意吃绿的。问宝宝为啥吃绿的,宝宝说好吃。为啥好吃,多汁。带宝宝就是这样,不断促进他思考和表达。这就是在调动孩子主动思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试想一下,如果一直以这种方式跟孩子对话、追问,孩子的好奇心毫无疑问地能被保护得好。事实上,我也观察我老公。36岁的人了,很多时候是都一个好奇宝宝,什么事情都要研究一下、琢磨一下。这跟他从小的教育离不开关系。
第二是给孩子一点稍微特殊的仪式感。
尽管我是一个不讲究仪式感的人,生活过得比较简单。网上那个“极简淡人”说的差不多就是我。
但是我读书的时候,我妈给过我仪式感。我妈真的会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吃挂面煮2个鸡蛋,还笑眯眯地说,吃了鸡蛋挂面,你可以考100分。我妈专门买了图书钉,圆形盖头的那种,就为了贴奖状。窑洞里的墙壁上贴满奖状,比比谁得的多。
我上学的第一个书包,是我妈亲手把彩色布头绞成规整的三角形缝制的。多年以后,听那首“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为你拿”,都让人很动容。我背着这个人生中拥有的第一个、由妈妈精心缝制的书包,得意极了。这个书包后来用破了,换成了当兵的二姑夫家拿回来的军用斜挎包——同样很洋气。
这些都是对孩子美好的期望和积极的鼓励、对孩子的支持、对自我荣誉的保护。这些事情直至今日,都在我的脑海里很鲜活。
现在大家在物质上总体比较充盈。尽管如此,父母还是可以给宝宝设计一些标志性的、积极的程序,让宝宝对将要到来的变化充满期待。所以,这次回国过年时,我打算给我儿子买一个书包作为礼物。让孩子知道自己要开始一段积极的旅程了。
第三、日日三连问,注意保护孩子的主场意识。
每天放学后,保持三连问,与孩子做积极沟通:今天有啥新鲜事啊?学校过得怎么样啊?晚上、明天准备干点啥啊?
尽管这个习惯是我在硕博阶段被动养成的,我觉得很好。这种交流方式可以引导孩子对自己每天的生活保持一种观察态度,对自己的感受保持一种觉察,对将来拥有做规划的概念。
另外,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分享欲、主场意识。当孩子积极分享自己的新习得、新收获时,要给予慈母般的、真诚的微笑和认可,切不可打击孩子或者毫无反应。作为家中最小的妹妹,我得到了家人很多偏爱,因而也是个实打实的显眼包。我从小就很爱分享,分享自己的新本领,会个英文单词都要全家人面前读几遍。我认为这种经历,让我在长大以后,很容易地掌握了怎么合适地展现自己的成果,怎么跟老板汇报工作、邀功。这部分地源于小时候那个显眼包小妹妹的行为习惯。当然,我也很会察言观色:当被我的哥哥们鄙视的时候,我也会适度收敛一下。
我妈也比较关心我跟同学的相处。还会专门烙些饼子,让我与伙伴们分享。
前段时间还跟好朋友说起这些事情。
我妈妈也很喜欢聊天,她也会问我你觉得xxx老师怎么样?你为什么喜欢她?(我妈可能单纯是出于好奇,并没有想引导孩子思考。但这确实促使我开始有初步的识人概念)
我想,尽管我的老妈并没有学习什么教育学、心理学,但她以一种最朴素的教育方式,保护着小孩的自主意识、帮助孩子习得自主社交能力、促使孩子学会观察与表达吧。
第四是,当孩子面对挫折时,给予孩子实打实的帮助和安慰。
刚学数数,我对数字是什么、毫无概念。我妈掰着我的手指头一个一个数,手指头不够,脚趾头来凑;摘了一把红薯叶子数数;拉风箱一次一次地数数。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并不懂任何教学原理和技巧,但是你能在她温暖的怀抱里、耐心的教导中感受到爱、耐心和热情。
我考试成绩不好,哭着回家。我妈还给我做好吃的,让我不要难过,下次肯定能考好。问我知道错哪里了么,我说知道,太粗心了。我妈说,下次这样的题,不要粗心,仔细些,就不会扣分了。
有一段时间,我读题有些困难。我妈不会说普通话,用山西口音带着我、教我一个字一个字按着读、慢慢读,就能读懂了。
所以,我学习遇到挫折时,算是得到过老妈的实力帮助;我考试失利时,得到过很多情感安慰和支持。
这些都是小学二三年级以前的记忆。这种学习感受、对未知的好奇,一直维持到本科阶段。
硕博阶段,我仍然有好奇心,但这一时段的主基调是增强专业技能和素养。更多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自己很无知。
这是我现在能想到的一些点,以后想到什么,再写。都是些个人经验,并不是专业教育意见,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