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的时代,战略就是抢占用户的心智

文摘   2024-10-24 18:33   新疆  

引言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选择过剩的时代,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心中的不二之选?这不仅是一项挑战,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将深入探讨战略的重要性,分析如何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和维护品牌形象,以及品牌延伸的双刃剑效应。我们将从战略的定义、定位的重要性、心智的工作原理,到品牌延伸的陷阱和专家品牌的力量,全方位解析企业如何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席之地。让我们一起探索,在大竞争时代中,企业如何通过战略和品牌管理赢得市场和顾客的心。

战略就是生存之道

在“选择暴力”中,战略就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以智能手机市场为例,最初市场上只有少数几个品牌,如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而现在,消费者面临的是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等多种品牌和型号的选择。这不仅仅是品牌的选择,还包括不同操作系统、不同功能、不同价格区间的决策。企业必须在这个复杂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通过战略来吸引和保留消费者。

再以汽车行业为例,过去消费者选择有限,主要是几家大品牌如福特、通用汽车等。但现在,市场上有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新兴品牌,它们提供了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等多种创新产品。企业必须通过战略来应对这些变化,满足消费者对新技术和新体验的需求。

在服装零售领域,Zara和H&M等快时尚品牌通过快速响应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改变了服装行业的游戏规则。它们通过战略性的供应链管理和高效的库存周转,实现了快速的产品更新和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了消费者对时尚和多样性的追求。

简而言之,我们生活在一个选择过剩的时代,战略就是帮助企业在这些选择中找到自己的路,确保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繁荣。

选择性爆炸
选择的爆炸式增长在最近几十年里彻底改变了商业格局,几乎每个产品类别的可选择项都出乎意料地激增。

据估计,在美国市场上有大约100万个标准存货单位(SKU),而一个普通超市就承载了4万个SKU,但一个普通家庭其实只需要150个SKU就能满足80%至85%的需求。这意味着,我们会忽略超市里的39850种商品。

在20世纪50年代,购买汽车的选择仅限于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厂商所提供的车型。然而今天,消费者需要从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菲亚特、日产、三菱、雷诺、铃木、大发、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和沃尔沃等品牌中做出选择。

20世纪70年代初,市场上大约有140种汽车型号可供选择,而今天则激增至260种。即便是在售价高达175000美元的法拉利所在的高端跑车市场,竞争也在加剧,现在消费者可以选择兰博基尼、宾利跑车、阿斯顿·马丁以及奔驰新推出的Vision SLR等车型。

三十年前,大多数汽车制造商只提供六种车型,而今天市场上的车型包括运动型多功能车(SUV)、跑车、掀背式轿车、双门轿跑车、多用途旅行车、旅行车、皮卡和跨界车,如此多的车型迫使各家企业将生产外包。

例如,一家奥地利汽车制造商目前同时生产宝马、吉普、奔驰和萨博汽车。对于亨利·福特先生来说,他当初的理念是所有汽车都应该是一模一样的,并且都被漆成黑色,而今天汽车轮胎品牌的迅猛增加,让选择变得更加困难。

最初市场上只有固特异、凡士通、将军和西尔斯等少数品牌,而现在则有固特异、普利司通、Cordovan、米其林、固铂、代顿、凡士通、Kelly、邓禄普、西尔斯、Multi-Mile、倍耐力、将军、阿姆斯特朗、Sentry、优耐陆以及其他22个品牌。最大的变化在于,过去本土企业只在国内市场竞争,而现在所有企业都在全球化的大竞争时代中,在全球市场的每个角落争夺生意。分化定律推动了选择的增长。

分化定律让选择变得越来越多
分化定律,简单来说,就是事物会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个概念说明,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的种类会不断增加,选择也随之变多。

就拿计算机行业来说,最早只有大型机和小型机,现在则发展出了服务器、工作站、个人电脑、笔记本、掌上电脑、超级电脑、游戏电脑等多种类型。

汽车行业也是,最初市场上只有几个品牌,如雪佛兰、福特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汽车的种类不断分化,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车型和品牌。

电视行业的变化更是明显。过去,有线电视只有几十个频道,现在视频流服务让频道数量激增到500个,观众的选择大大增加。

分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推动着选择的增多,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意味着,企业需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创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和选择。
回归商业的基本原则
商业成功并不总是依赖于最时髦的管理工具或流行概念。一项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最严谨的管理实践研究”的研究发现,真正有效的是回归商业的基本原则。

正如绿湾包装工橄榄球队的教练文斯·隆巴底所强调的,成功在于基础:出色的阻截和擒抱。在商业中,这相当于明确且专注的价值定位——即你的产品为何优于竞争对手,为何值得消费者选择。

战略的精髓在于简单性和专注性。它要求企业清晰地理解自己的价值主张,并将这一主张持续传达给客户、员工和股东。战略的核心不是你做了多少,而是你做得有多精准,以及你如何将这个精准的价值主张转化为客户选择你而不是竞争对手的理由。

所以:
战略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怎么活下来,怎么让顾客在心里给你留个位置,选择你而不是别人。咱们先来看看韦氏新世界词典是怎么定义战略的:就是规划和指挥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学问,打仗前先布好局,把军队调到最有利的位置。战略这个词本来就是从军事上搬过来的,你的“敌人”就是在你的顾客心里跟你抢地盘的对手。

如果你想在顾客心里占据“最有利的位置”,你就得先研究、了解并掌握这个“阵地”,也就是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心思。简单来说,在竞争激烈的世界里,用好战略就是你的存活之道。大竞争时代,战略就是生存的关键。

战略就是抢占用户的心智
什么是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就是想办法让你的品牌在顾客心里显得与众不同,让品牌能在顾客心里占个位置。这事儿主要跟人脑是怎么处理信息的有关。

心智容量有限:
人的大脑就像电脑的内存,每条信息都能在大脑里找到一个地方存起来。从这个角度看,大脑的工作原理和电脑挺像的。定位就是要让你的品牌在顾客的大脑里显得不一样,让品牌能在顾客的大脑里占个位置。这涉及到大脑是怎么处理信息的。

但是,大脑和电脑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电脑会接受所有输入的信息,但人的大脑不是这样的。大脑只接受那些和它已经知道的东西相符的信息,其他的信息它就不怎么搭理。

人脑是容量不足的容器: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容量有限的容器,它不仅会拒绝那些和我们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不匹配的信息,而且我们的知识和经验本身也有限,处理不了太多信息。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的大脑简直就是个装不下多少东西的小盒子。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乔治·米勒说过,一般人的大脑同时处理不了超过七条信息。你随便找个人问问,让他说说他记得的某类产品的所有品牌,很少有人能说出超过七个。这还是对于那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产品类别,要是对于那些不太感兴趣的,普通人通常只能说出一两个品牌。

这就是特劳特在定位理论里提到的“数一数二”原则,一开始没多少人注意,直到杰克·韦尔奇用这个原则成功改造了通用电气,大家才开始重视起来。你试试把《圣经》里的“十诫”都列出来,或者说出癌症的七个危险信号,或者《圣经·启示录》里的四位骑士都是谁,你能说得出来吗?既然我们的大脑这么小,连这些问题都回答不了,那又怎么能记住那些像兔子一样多的品牌名字呢?

产品阶梯:
产品阶梯是用来描述消费者如何在心智中对产品和品牌进行分类。可以想象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一系列的梯子,每个梯子代表一个产品类别,梯子的每一级都放着一个品牌,形成了一种层级结构。消费者在购买时,会根据这个心智中的梯子来选择品牌。

品牌的梯子可能有多达七层,也可能只有少数几层,这取决于消费者心目中认为值得考虑的品牌数量。品牌要想提升销量,通常需要超越梯子上位于它上方的品牌,或者与这些品牌建立某种联系。如果企业忽视了竞争对手的地位,错误地认为自己在无竞争的市场中运营,那么很可能会遭遇失败。

特别是当梯子上方的品牌已经牢固占据消费者心智时,新进入者如果没有强大的差异化策略或定位手段,想要在心智中的梯子上攀升是非常困难的。

推出新产品时,有时告诉消费者这个产品不是什么,比告诉他们这个产品是什么更为有效。要创造一个全新的产品类别,企业往往需要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一个新的梯子,这同样是一项挑战,尤其是如果新产品没有与现有产品进行有效的对比定位。

人的大脑倾向于将新事物与已知事物联系起来,这就是为什么企业在推出全新产品时,强调产品不是什么,通常比强调产品是什么更有效。例如,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被称为“不用马拉的马车”,这个名称利用了人们熟悉的“马车”概念来定位新的交通工具。类似地,“场外赌马”、“无铅汽油”和“无糖苏打”等名称,都是通过与旧概念的对比来为新概念定位的例子。

新闻性:
人的大脑接收新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想突破这个限制,一个好办法就是让信息看起来像是一条重大新闻。很多企业都没意识到,给商业信息加点新闻性有多重要。斯塔奇研究机构的研究发现,带有新闻性的标题比普通标题更能吸引人。如果大家觉得你要告诉他们一些重要的事情,他们通常会愿意听你说,这就为你的商业宣传创造了机会。所以,要想让人的大脑接受你的新信息,另一个方法就是尽量让你的信息看起来像是一条重要的新闻。

心智厌恶混乱
人类是最爱学习的生物。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生物学和行为学中心的科学家们说:“动物和人类都是通过学习来获取新信息,然后靠记忆把这些信息存起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实验心理学家林恩·瑞德研究发现,记忆不仅仅是记电话号码那么简单,它其实是一个动态系统,我们在思考的各个方面都会用到它。我们用记忆来观察事物,理解语言,认路。既然记忆这么重要,那怎么才能让人记住你呢?

保持简单:
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东西对他的相对论帮助最大。他回答说:“找到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苹果电脑公司的前总裁约翰·斯考利也说过:我们在工业时代学的东西,都倾向于制造越来越多的复杂性。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关键是要简化,而不是复杂化。这是一种典型的东方智慧——最高级的智慧其实就是简单。那些专业的传播者,比如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最懂得这个道理。他们说话用词都特别简单。

复杂带来问题:
人们常常误以为厌烦是因为刺激不够,就是说信息给得太少。但实际上,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厌烦往往是因为刺激太多、信息过量造成的。复杂的答案没啥用。信息这东西,就跟能量一样,最后总会慢慢变成熵——也就是变成没有意义的噪声。复杂的答案一点价值都没有。

比如说,每个管理者都需要信息,因为做决策和瞎猜的区别,往往就在于能不能拿到合适的信息。但今天的管理者可不想让自己被一大堆文件和报告给淹没了。

复杂的产品:
确实,很多企业追求技术创新时,会尝试将多种功能融合到一个产品中,希望创造出多功能的“万能”设备。但这种“融合”产品往往因为过于复杂而难以成功。以下是一些例子:

1. AT&T的EO个人通信器:集成了手机、传真机、电子邮件、个人管理器和手写电脑等多种功能,但最终未能获得市场的青睐。

2. Okidata的Doc-it:尝试将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和复印机的功能集于一身,但同样未能成功。

3. 苹果的牛顿:集成了传真机、传呼机、电子日历和手写电脑的功能,但市场反响并不热烈。

4. 索尼的多媒体播放器:带有显示屏和联机键盘,试图提供多媒体播放功能,但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成功。

这些产品的理念可能比比尔·盖茨对未来钱包的设想还要复杂,他曾设想未来的钱包能够集成钥匙、信用卡、身份证、现金、书写工具、护照和子女照片等多种功能,并带有全球定位系统。

这些产品之所以难以成功,主要是因为它们过于复杂,超出了普通用户的操作能力和接受度。大多数人对技术产品有一定的抗拒心理,他们更喜欢简单、直观、易于操作的产品。人们倾向于使用那些能够快速理解和操作的设备,而不是那些需要长时间学习和适应的复杂产品。因此,产品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用户的接受程度和操作便利性,简单性往往是产品成功的关键因素。

复杂的概念:
有些产品的概念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并不是因为产品本身没用,而是因为它太不合常理了。

比如Mennen公司出的“维生素E”牌腋下清香剂,这东西让人把维生素喷在胳肢窝下。除非有人真的想要自己的胳肢窝成为美国最有营养、最肥沃的地方,否则这个概念只会让人笑掉大牙。再比如有一种膏状的强力氢氧化铝抗酸药,吃一匙这种黏糊糊的东西就能治胃灼痛。但这种产品连上架都成问题,药店的人笑话它,搞得企业都没信心了。在大多数人眼里,抗酸药应该是药片或者液体,而不是搅拌好的膏体。这些都是因为概念太混乱,人的大脑接受不了。

心智缺乏安全感:
如果亚里士多德去做广告,他可能干得不怎么样。因为逻辑并不能保证能说服顾客,人的大脑总是更偏向于感情而不是理性。人们为啥要买东西?他们在市场里买东西的行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心理学家罗伯特·赛托和帕米拉·阿尔瑞克在他们的书《购买动机》里说到,消费者往往自己也搞不清楚为啥要买某个东西,或者他们不愿意说出来。实际上,当被问到为啥买某个产品时,消费者的回答要么不靠谱,要么根本没意义。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想说,但更多时候是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为啥要买。甚至在回忆买东西的时候,人的大脑也是没安全感的,人们总是记得那些已经不存在的东西。一个已经站稳脚跟的品牌,哪怕广告做得少了,很多年以后人们还是能认出它来。

跟风购买:
人们往往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啥,或者为啥要买这些东西。很多时候,人们买的东西都是他们觉得自己应该拥有的,主要原因是别人也在买,就像羊群总是跟着头羊走一样。比如说,买四轮驱动汽车,如果大家真的需要这玩意儿,几年前就应该流行起来了。大多数人其实从来都不会离开高速公路,那为什么现在四轮驱动车这么多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大家都在买。

这种行为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人的大脑缺乏安全感,现在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这个问题。

可预知风险:
让人感到心里不踏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能预见到的风险。行为学家说,这种能预见到的风险有五种:

1. 金钱风险:买东西可能会亏钱。
2. 功能风险:可能买了个不好用的东西,或者用起来没想象中那么好。
3. 生理风险:看起来挺危险的,用的时候可能会受伤。
4. 社会风险:买了这个东西,朋友或者周围的人会怎么看你。
5. 心理风险:买了某样东西后,可能会觉得内疚或者不舒服。

这些风险让人在买东西的时候心里没底。

从众心理:
关于为啥人们会跟风,罗伯特·西奥迪诺在他的书里提到了一个叫做“社会认同原则”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看到别人觉得某件事是对的,自己也就跟着认为它是对的;看到别人在某种情况下怎么做,自己也就判断那种做法是对是错。这种把别人的做法看成是正确趋势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家都觉得,如果很多人都这么做,那这么做肯定就是对的。按照社会认同的行为来做事,出错的几率就小;要是违背了这个认同,出错的几率就大。

社会认同原则有好处也有坏处,就像影响人们行为的其他因素一样。它给了人们一个快速判断自己行为的捷径,但同时,走捷径也容易让人掉进商家设下的陷阱里。

潮流效应:
因为大家的大脑都有点缺乏安全感,所以商家经常制造一种“跟上潮流”的感觉。他们用民意调查和各种数据来显得自己很有权威,这样一来就能引起大家跟风。或者,他们会用“增长最快”、“销量最大”这些词来吸引顾客,给人一种很安全的感觉。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在告诉消费者:大家都觉得我们的产品很棒,值得信赖。

传统:
很多传统的商家喜欢展示他们的历史和文化来吸引顾客。比如说,早在1919年,施坦威钢琴就在广告里称自己为“不朽者的乐器”。高仕钢笔则说自己的笔是“从1846年开始的完美经典”。苏格兰的格兰威特威士忌酒宣称自己是“所有苏格兰威士忌的始祖”,还特别强调,根据1823年的法案,他们是苏格兰高地第一个得到皇室许可酿造单一麦芽威士忌的酒厂。

很多企业以为,新出的产品比老品牌更能吸引顾客,但其实老商品的吸引力往往被低估了。比如可口可乐就自称“正宗货”,强调是他们发明了可乐。这些都是商家用传统和历史来打动人心的例子。

心智难以改变:
很多公司觉得,推出新产品比老牌子更能吸引顾客的注意,但其实老产品的影响力经常被小看了。有研究显示,人们对已经知道的产品印象更深。McCollum Spielman研究组织调查了23年来的22000个电视广告,其中有6000个广告是关于10个不同品类的新产品。结果发现,只有在宠物产品这个品类里,新产品才引起了所谓的“新品兴奋”,其他的9种产品,比如药品、饮料和个人卫生用品,新产品并没有让大家特别激动,老品牌还是很受欢迎。很多品牌在电视上做了成千上万个不同的广告,但“创意”对新品牌的建立帮助不大,人们还是对那些感觉亲切的老品牌更感兴趣。

尝试改变态度: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迈克尔·哈默在他的书《企业再造》里说,人们对改变的抵触情绪是“再造过程中最复杂、最苦恼、最痛苦、最混乱的部分”。另一本书《态度和劝服》里提到了一个“信念系统”,解释了为啥人的想法不容易改变: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信念系统的特点和结构特别重要,因为信念是态度的认知基础。所以,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就得改变支撑这个态度的信息,通常就意味着得改变或者替换这个人的信念。人们不容易改变态度,因为信念这东西本来就难改变。

心理学观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态度改变也并非易事,尤其是当涉及到根深蒂固的信念和价值观时。即使运用心理治疗等专业手段,也不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不同的态度对于不同的干预措施敏感度不一,有些态度可能对某些改变策略比较开放,而其他态度则可能极为抗拒。

此外,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认知偏差,即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真相。这种认知偏差几乎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人们对于广泛的主题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无论这些主题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否直接相关。人们往往对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有着明确的看法,哪怕他们对这些主题的了解并不深入。例如,对外太空生命这样的话题,即使大多数人缺乏直接的知识和经验,他们也可能持有强烈的观点。

这种认知现象导致了费尔普斯先生所描述的难题:如果目标是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那么这可能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对自己的观点过于自信,不愿意接受新信息或考虑不同的观点。因此,任何试图改变人们深层态度和信念的努力都需要考虑到这些心理障碍,并采取更为细致和耐心的策略。

心智会失去聚焦:
大品牌最初能够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一个明确的形象,就像一张清晰的照片,捕捉并定格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例如,十年前,当安海斯布希啤酒公司宣传“这是为您准备的‘百威’啤酒”时,消费者心中立刻能够清晰地联想到具体的产品——百威啤酒。米勒高品质生活啤酒和老康胜啤酒也享有这样的清晰形象。

然而,在过去的十年中,百威啤酒公司推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啤酒,包括普通啤酒、淡啤、生啤、扎啤、冷啤、干啤和冰啤等,导致消费者开始对“百威”这一品牌感到困惑。当品牌再次宣称“这是为您准备的‘百威’啤酒”时,消费者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一种?”这种混淆削弱了百威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导致了忠实顾客的流失。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并没有利用这一机会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反而模仿百威的做法,认为作为行业领导者的百威的策略一定是正确的。他们没有意识到,盲目跟风实际上可能加强了市场领先者的地位。品牌失去焦点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过度的品牌延伸,这使得品牌的核心价值和独特卖点变得模糊,从而削弱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影响力。

品牌延伸陷进:
品牌延伸是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的一种策略,但它也可能导致品牌失去焦点,引起消费者的困惑。品牌延伸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其可能对品牌形象和消费者认知产生的影响。

1. 品牌核心价值的稀释:品牌延伸如果过度,可能会稀释品牌的核心价值。当一个品牌将其名称用于多种不同的产品时,消费者可能会开始疑惑品牌代表的到底是什么,从而减弱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清晰形象。

2. 消费者认知的混乱:品牌延伸可能导致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产生混乱。如果新产品与原品牌的产品差异过大,消费者可能会难以接受这种延伸,从而影响他们对品牌的整体评价。

3. 品牌延伸的适合性:品牌延伸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原品牌与延伸产品之间的适合性。这种适合性受到产品特征相似性和品牌概念一致性的影响。如果延伸产品与原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形象相去甚远,那么延伸可能不会成功。

4. 品牌延伸力与品牌杠杆力:品牌延伸力是指原品牌资产对延伸产品的影响,而品牌杠杆力则与品牌延伸力成反比关系。如果一个品牌与特定产品类别的联系过于紧密,那么它的延伸力就会弱,这限制了品牌延伸的可能性。

5. 品牌延伸的风险:品牌延伸可能是一本万利的好事,也可能是万劫不复的深渊。未经理性决策和操作不够科学稳健的品牌延伸是危险的,可能会导致品牌价值的损失。

因此,企业在考虑品牌延伸时,必须谨慎评估延伸对品牌核心价值和消费者认知的影响,确保延伸策略与品牌的长期战略相一致,并且能够增强而非削弱品牌的市场地位。

《哈佛商业评论》也给出了结论:“过度的品牌延伸会损害品牌形象,打乱和商家的关系,还会掩盖成本的增加。”

不同视角:
品牌延伸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公司想让自己的品牌卖更多东西。他们想着,既然大家已经知道并且喜欢我的品牌了,那就干脆用这个品牌多卖几种产品,这样既能省下宣传新品牌的力气,又能多赚钱。

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就有点乱来了。你想啊,一个品牌如果什么东西都卖,那它到底代表啥?比如雪佛兰,车的种类太多了,消费者就搞不清楚这个品牌到底牛在哪儿了。结果就是,品牌在大家心里的地位就变低了,感觉没什么特别的。

所以,品牌延伸看起来能多赚钱,但实际上可能会让品牌失去那种让人一听到就觉得“这个牌子的东西靠谱”的魔力。品牌的东西太多太杂,消费者心里对品牌的印象就模糊了,品牌的力量就弱了。这对品牌长期来说,可能并不是啥好事。

专家品牌:
专家品牌之所以能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它们的专注。这些品牌集中精力于一种产品、一种优势、一个核心信息点,使得它们的信息传递更为直接,更能触动消费者的心弦。例如,美团专注于外卖服务,而肯德基则提供堂食和外卖双重选择。南孚电池以其持久耐用著称,而其他品牌如金霸王则需要宣传多种电池产品。长城润滑油则专注于为高性能小型发动机提供润滑油,与提供多种润滑油的品牌形成对比。

专家品牌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们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专家形象,使得人们相信它们的产品是同类中最好的。比如,联想的高性能计算机被认为是业界领先,光明牌的奶油干酪因其美味而广受好评。

最终,专家品牌能够成为某一品类的代名词。
比如,“百度”几乎成为“搜索”的代名词,人们会说“请帮我百度一下这个问题”。顺丰快递因其快速可靠的服务成为了“快速送达”的代名词,有人会说“我会给你顺丰快递过去”。得力胶带因其高品质几乎成为透明胶带的代名词,大家会说“我会用得力把它们粘起来”。尽管律师可能不鼓励将品牌名用作代名词,因为这可能引起混淆,但在商业上,这种品牌的影响力是成功的最佳标志。只有专家品牌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而那些什么都做的品牌则难以实现。没有人会说,“给我来瓶青岛啤酒”,而是直接说“来瓶啤酒”。

小结:感觉就是现实,别被事实搞糊涂了。在商界,人们心中的认识才是硬道理。

[ END]

学习更多经营管理知识
👇欢迎扫码加入交流群👇
备注:请务必注明你的公司、姓名、职务

📖

关注我们


MBB专注于全品类咨询培训服务
部分服务内容如下:
  • 战略咨询:帮助客户公司制定长远的商业战略,包括市场进入策略、增长战略、产品战略、运营战略等。
  • 市场研究:分析市场趋势、消费者行为和竞争对手情况。
  • 组织结构优化:设计高效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
  • 人力资源咨询:包括招聘策略、绩效管理、薪酬福利设计、激励机制等。
  • 财务管理咨询:提供财务规划、预算管理、风险控制等服务。
  • 数字化转型:协助企业实施数字化解决方案,提升运营效率。
  • 供应链管理:优化采购、生产、物流等供应链流程。
  • 客户关系管理(CRM):提供客户服务、客户体验优化和客户忠诚度提升策略。
  • 项目管理:协助企业在项目规划、执行和监控方面提供专业指导。
  • 风险管理: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和控制潜在风险。
  • 合规性咨询:确保企业运营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 兼并与收购(M&A):提供并购策略、尽职调查和交易支持。
  • 业务流程外包(BPO):提供非核心业务流程的外包服务。
  • 企业社会责任(CSR):帮助企业制定和实施社会责任策略。
  • 创新咨询:协助企业建立创新体系,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 行业解决方案:针对特定行业提供定制化的咨询服务。

全品类咨询服务平台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专家资源,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应对复杂的商业挑战。

另外还提供各类公开课:
提供战略解码、战略定位、爆品打造、向华为学增长、阿米巴经营、财务管理与税务筹划、新商业模式设计、股权激励、薪酬绩效体系设计与优化、新领导力、品类战略、全域营销等公开课。

欢迎垂询:公开课、内训、咨询

同时提供:各行业专属模板,可私人订制,拿来就能用

年度经营计划模板

商业模式画布模板

品牌定位心智报告模板

企业战略规划模板

企业市场营销模板

企业管理模板

企业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模板

企业绩效管理模板

企业薪酬体系模板

企业用工风险管理模板

企业股权结构设计与激励模板

企业顶层设计模板

集团管控模板

企业数字化转型模板

企业战略解码模板

企业供应链管理模板

MBB一点通
17年战略咨询经验,洞察行业趋势,提供深度分析。关注我,和30万读者一起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