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聊的内容挺新颖的,通常很少有人提到有三个战场:产品战场、心智战场和金融战场。这三个战场都和我们的业务增长紧密相关。
今天的分享,咱们尽量少说些抽象的概念,多举一些实际的案例。
一、增长5步法
产品增长阶段:你可能有个不错的功能,但还没法变成大家愿意用的产品。
用户增长阶段:产品是做出来了,但没人用,也就是说没有用户。
收入增长阶段:用户是有了,但怎么让他们付费,从而产生收入呢?
利润增长阶段:收入是有了,但利润呢?做生意总得赚钱吧。
市值增长阶段:利润也赚到了,但公司的市值上不去,也就是说在资本市场上的认可度不够。
产品战场: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是,你的产品对用户来说有什么价值。
心智战场:这里要解决的是,用户怎么看你的产品,他们的认知是什么。
金融战场:这里要解决的是,你的商业价值、品牌价值、经营效率,以及企业家的眼光和格局。
2018年4月,阿里巴巴以95亿美元现金全资收购了饿了么,这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现金收购。饿了么可能是中国大学生创业市值最高的企业之一,最后以95亿美元的价格卖出,非常了不起。
我们来看看它在早期的时候,从0到1是怎么增长破局的?
案例:饿了么从0到1增长破局
这大约是饿了么从独立创业到卖给阿里之前的三个阶段。
从0到1,主要是2008年到2010年之间。我记得看过一个数据,2009年全国有统计的外卖总额大概才1亿元左右,外卖市场真的很小。在大众的印象中,外卖从业者好像都是学历不高的,大家都不怎么看重这块业务。
2008年底到2009年初,饿了么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开始创业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早他们两年起家的小叶子当家。
这么小的市场,两家直接竞争。这时候就遇到一个很麻烦的问题,产品完全是同质化的,饿了么能卖的东西,小叶子那边都能卖。小叶子为了打败饿了么,直接开动价格战,每一单都进行补贴,只要订餐的都送冰红茶或者荷包蛋。
这样一来饿了么麻烦大了,因为它是一个新进入的,本身就没有市场基础。创业资本比别人差远了,价格战怎么打得了呢?
我们看看能不能沿着三个战场思路来开展增长破局。
1.增长三战场:饿了么的逻辑重构
产品战场:饿了么在产品战场上,从产品到商品的惊险一跳,跳不过去。因为对方有实力直接对客户进行补贴,自己打不过。
心智战场:饿了么发现小叶子当家已经把好摘的果子先摘了。因为入场早,它早就把有电话外卖服务的商家扫完,归拢到自己平台上。其中有一半左右的商家,竟然25元到50元才起送。这个客单价对大学生来说好贵,根本消费不起。
于是,饿了么就决定在心智战场下手,专注做一个大学生消费品牌。首先提供的商品客单价要符合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多提供18元到25元的餐饮。
小叶子当家也不傻,它为什么不做?主要是因为这个价位的店往往都是一些夫妻店。这些店小本经营,当时一台电脑的成本可能在3000元左右,他们都不愿意买。没有电脑,线上外卖业务也就无从开展。
于是,饿了么在这里做了一个服务型产品。先做电脑服务商,后做外卖服务商。直接上门帮你安装电脑,兼容机只要1500元,不赚你一分钱。电脑上有做外卖的免费软件,能帮你增加坪效。每周给你们带几张盗版碟,老板娘在下午空闲的时候可以追追剧,看看电影。
本来这些商家没有购买电脑的需求,饿了么通过这个服务把他们的重度决策转化为轻度决策,于是就上线了这样一批客单价在18元到25元的店。
对大学生来说,一个是有50%的产品是我可以消费的,还有50%的产品我消费不起。另一个是专门为大学生提供,我消费得起的。我更愿意去哪一个呢?答案就很明显了。
金融战场:饿了么有很多当下的价格,能不能找一个出来跟别人做一个跨时空的价格交换,把它从价格变成价值呢?
饿了么当时有个对标叫食派士,专门做外国人高端外卖的,善于发传单做宣传。传单有个好处,路人接了带回去之后,可能当时没有消费欲望,过段时间想吃了,又会把传单翻出来订餐。
饿了么也学它印传单宣传,可是没有钱,创业资本总共才只有5万多块钱,想要广泛宣传,差不多要花两三万块钱。到哪儿去找价格交换呢?
他们旁边有一个别克4S店,通常情况下,跟别克4S店说我印一个传单,把后面的广告位卖给你,估计别克4S店不理他。你一个小外卖传单的广告位本身是不值钱的,现在你来卖给我,我是肯定不接纳的。
换个角度思考,饿了么告诉别克4S店:咱们俩面对的是同一个客户群,我的外卖客户群和你那边购车的年轻人的客户群是高度重叠的。能不能我来出力,你来出钱,咱们双方一起对目标客户进行投放。然后你算算你的成本,我们算我们的成本,如果你们感觉合适,我们愿意一起合作。
别克4S店一看,除物料成本之外,我还有雇人分发的成本,一算下来账还是蛮多的,那还不如跟饿了么在一起合作更划算。
于是,饿了么把一个压根就不存在的广告位给卖出去,拿别克4S店投的钱,印了正反两面传单。其实发传单的时候,你也搞不清楚哪个是正面哪个是反面,发出去之后效果挺不错的。这是联合营销,也是价格的跨时空交换。
这个价值位本来是不存在的,它把一个不存在的价格拿出去跟别人另外一个价格做了交换,相当于融资融2万元。
还有没有别的金融产品?
饿了么的创始团队都是交大的学生,以工科学生为主,他们做数据分析很简单,拿Excel表拉一拉,算一算,几个公式一带,就会出来很多结果。但是,对这些夫妻店来说是非常难的。这里有没有价格交换的机会?
他们给一些卖得还不错的外卖老板们提供数据:你看上个月几号的青椒肉丝面,大家还有订单,但是你们准备不足。你们主推的牛肉面,从下单量来看效果不好。
数据本身有没有价格呢?你说它值钱吗?也值钱。你说它不值钱吗?也不值钱。
那数据应该怎么用呢?怎么把一个不值钱的东西和另一个值钱的东西进行交换?
大学生脑袋瓜确实很灵活,他们就提议:这样吧,上个月我们是按照8%提成的,这个月还继续按照8%来提成。但是,我们帮你免费做数据分析,做完之后,你能不能按照上个月的交易额,先把8%的提成在月初就付给我。然后到月底,我们俩多退少补。
这是什么意思?
我给你做一份服务,然后换取一份提前缴纳的提成。
看起来好像也没有收益,其实不对,对饿了么来说,相当于找这些商户无息借了一个月的款,这样一来运营资金的压力就非常小。这就是数据分析带来的一个金融产品。
除了前两个之外,还有没有别的金融产品?
当时通行的规则是提取8%的服务费,张旭豪学习美国的Saas定价,干脆我给你来个全年的。
饿了么跟一些上个月已经付了500~600块钱提成的客户说:你上个月付了500到600元,全年下来金额肯定超过5000元。现在来个全年价格,一个月400元,全年下来一次性支付4800元,你买不买?
你看,本来如果直接上来卖4800元,人家肯定不买的。
很多商户一看连续好几个月,每个月都交500~600块钱以上,现在你让我一年交4800元,我还有得赚。决策就变得容易,从重度决策变成轻度决策。
年费也是个金融型产品,相当于找客户融了一年的资。
金融战场的战略反过来又影响到产品战场。
比如一个商家在两边都交费的话,一算我在饿了么这边付4800元,在小叶子还有8%提成。哎呀,划不来。他就会把小叶子那边客户都往饿了么这边推。
很多本来在小叶子下单的客户被商家告知说,你不要从小叶子下单了,从饿了么下单,我们给你的条件更好。
糟糕,对小叶子来说,从产品就变不成商品了。对饿了么来说,产品变成商品的机会就更大。
所以你看,从金融战场又跑到了产品战场。
饿了么真是厉害,一个年纪轻轻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能做得这么好。
在产品战场上遇到这么大问题,价格战是拼不过人家的。退而求其次,做一个更符合大学生的品牌,借2B去打2C。
然后到金融战场上,无中生有,把很多不存在的价格制造出来,跟别人进行跨时空的价格交换,拿到很多资源,效果确实很不错。
2.增长的起步
从0~1的增长双边,一个叫PMF,一个叫MVP。通过三对调整PMF,通过五向找MVP。
三对指的是什么?对标、对手、对友。
- 对标指应该向谁去学习?学什么东西?学到的东西哪一点可以在公司里用?很多对标是跨界的。
- 对手是指我能替代谁,谁能替代我?很多对手也是跨界的,比如网络视频会议就是飞机高铁的一个跨界竞争对手。
- 对友是指我和谁之间能够进行资源交换。你看我的队友写的不是队伍的队,是对错的对。以前的同业指的是我们是同一行业,现在如果服务同一个客户群,就可能是同业,就能成为对友。
五向指的是什么?机会导向、愿景导向、资源导向、竞争导向、创新导向。
创业的时候总是有一个导向的,沿着导向去走,创业成本就会低一些。
饿了么是什么导向呢?
早期的饿了么第一仗打赢还属于竞争导向。在跟小叶子的PK过程中,为了活下来,把钱赚到,在竞争中硬生生杀出来的商业模式。
他们当时对整个外卖行业也不是太懂,没有给外卖行业提出一个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他们也没有资源,没有愿景,没想到外卖市场有一天会变得这么大。
案例:华为从0到10增长破局
说到华为,就不得不提小米,因为华为早期是在小米的阴影下成长起来的。小米当时非常火,所以我不太想单独分析华为从0到10的增长。
1.小米的从0到10
小米在2010到2011年间非常厉害,第一款手机还没卖,就通过MIUI论坛积累了10万用户,曝光量达到了5000万到1亿次。小米手机作为性价比最高的发烧友手机,一度成为国产手机的领头羊。
2.小米的增长双边
小米找到了一个被国外手机市场拉动的增量市场。它对标苹果,想做一款既时尚又实惠的高性价比手机。小米是国产手机中唯一一个做用户运营的,做得非常好。华为当时并没有用户运营,也没有粉丝运营。
小米商城能卖出很多东西,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做用户运营,这是它的一大特点,也是它的竞争优势。
3.增长三战场:华为的逻辑重构
早期,华为虽然在做增量市场,但实话实说,是在外国手机品牌的阴影下。如果苹果、三星这些大品牌卖得不好,下面的小品牌也卖不好。华为是品类追随者。
小米追随的是苹果,主打时尚型、发烧友型,但价格亲民,不超过国产手机的心理价位——2000元。
华为怎么办?它无法追随苹果,因为苹果太高端了。小米在年轻人中也很受欢迎。品牌首先是一个市场区隔,我是什么,我不是什么。
华为跟小米肯定不一样,它跟谁比较相似?于是它找到三星。三星当时主打高端商务手机,也就是进口商务手机。华为就说,我是最好的国产商务手机,买不起三星的,可以买我。
这是华为的价值主张,做得非常好。在三星手机出现爆炸事件后,华为抢走了三星很多市场份额,很多男性用户都转向了华为。
4.增长三战场:华为的认知营销
苹果手机诞生时,是三合一的手机+音乐播放器+照相机。苹果对徕卡相机非常推崇,在iPhone4的新品发布会上,乔布斯问大家,你们看iPhone4像不像一个徕卡相机。
华为选择这个市场作为突破口,想在手机摄像上替代微单相机。如果我能替代微单相机,我不就开发了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吗?
华为开创了一个新品类,要做最好的照相手机。从P8开始,华为手机就主张“人像摄影大师”,力求把自己打造成最好的照相手机。
变成照相手机后,相机的元器件投入加大,成本变高。怎么办?毕竟还是国产手机,大家不怎么接受国产手机卖高价。小米就定位在2000元价位,华为凭什么卖3000多?
用户认知成本过高,华为要提高自己在消费者心中的支付意愿度。于是,它也要到金融战场去借牌,搞价格交换。
它借的第一张牌叫泛商业增信,生产一款保时捷手机。保时捷手机不是一款产品,是华为手机的一个广告费。华为手机的定位被拉高,然后在少数人中形成一个品牌印象,拉高自己的档次。所以,保时捷手机是个泛商业增信。
大家开始接受华为也有卖得很贵的高端手机,而且保时捷这么大的品牌愿意跟它合作,看来华为的手机质量还是不错的。
这些都是认知大于事实,手机本身差异化没有那么大,泛商业增信是从金融战场交换来的,到心智战场上给大家感觉是华为手机开始进入中高端市场区隔了。
什么叫精准商业增信呢?乔布斯说,你看iPhone4多么像一个徕卡相机。毕竟还是“多么像”,如果我就是徕卡相机,那更加精准商业增信了,大家都知道徕卡是专业相机生产商。
华为手机和苹果手机在元器件上真的不一样吗?其实他们两个在照相零件上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最贵的零件,一个都是用索尼的感光元器件,另一个都是用大立光的照相组件。
只不过苹果主要是面向白人,它的效果输出以白人的审美观为主。徕卡并不生产镜头,只是做华人感觉比较好的效果优化。其实一句话来说,徕卡就是一个专业版的美图秀秀,只不过这个美图秀秀更符合华为的调性,也更符合华人的调性。
有精准商业增信之后,大家就容易相信原来你卖的可能是高端照相手机。你这个照相手机就立住了,进而改变了客户决策路径。
大家现在看到其实手机有很多种功能,我们在买的时候会考虑手机玩游戏的时候会不会发热?玩游戏的时候流不流畅?待机时间长不长?手机屏幕容不容易摔碎?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的关心点和担心点,按道理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会格外关心这些。手机也不便宜,对大部分人来说是重度决策,现在一下子被华为拉到一个轻度决策,什么意思?
你想买最好的照相手机,你来找我,因为我是人像摄影大师,我是照像体验最好的。
你看,一不小心照相就成手机单一的最大用户决策点,或者叫用户最大的决策点。在心智战场上做工作,客户决策路径就被改变了。新品类就开创了。
以前大家吃东西的时候说是青椒肉丝、鱼香肉丝,现在决策时开始变成一个词,我要吃川菜,我要吃火锅,这就是从品牌到品类,改变客户决策路径。
同时在真实的物理市场上,它也把微单市场给打掉了,你看现在谁出门还带个微单?华为在照相上持续投入研发,使照相效果越来越好。
其实并不是说苹果的不好,苹果照相机效果也一样好,只不过苹果没有在这方面突出自己的卖点。
所谓目标客户是我们产品的最大卖点和客户最大的决策点是匹配的,华为在这方面还是蛮牛的。
我们来盘点一下华为实现品类升级的路径:
最早是国产手机便宜货,然后想一个定位,我是最好的国产商务手机,比附三星,PK小米。
到后面想干脆我自己创一个新品类,这个新品类一定要有真实的物理市场,而不仅仅是宣传口号,我应该攻什么?照相。
我不是价格很贵的手机,我一旦做相机,我价格就要往上拉,可能拉不上去怎么办?先设个标杆。
我去找保时捷,先把我的广告费打出去,让大家认可我。原来我也卖很贵的手机,而且是保时捷这样的大品牌给我增信。
随后我再找专业做相机的徕卡帮我做人像优化,一步一步把品类不断地升级,最后打掉微单市场。
平时一个手机差不多就能应付我们日常的使用场景。所以,不仅仅只是一个宣传语的改变,还找到一个真正的增量市场。
华为手机的认知营销:
我是人像摄影大师,我是品类第一。我的客户利益是什么?用我拍照发朋友圈更好。
可是这句话我们从来没见过,它是通过公关来实现的。KOL们发很多照片在微博微信上,照片都有华为的logo。大家一看,同样是拍照,华为效果确实好。
所以,这不是一个宣传语,也不是个广告,是一个公关事件。最后借力徕卡做商业增信。它有一个成系统的品类第一认知传播方案,非常好。
《孙子兵法》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试错,并不能保证一定会成功。但是你先胜之后,成功的概率就很大。败兵先战而后求胜,难度就大。
案例:闪送从0到100增长破局
闪送的客户利益特别清晰,1分钟下单,10分钟取件,60分钟送达。这三个数字特别好记。当然,这是在北京五环内的情况。
我们之前给闪送做过商业模式的详细分析,今天就不说了,主要讲讲三大战场。
增长三战场:闪送的逻辑重构
闪送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市场上其实已经有同城快递了,比如顺丰的次日达,大家也都觉得没问题。
那闪送为什么还要做这个业务呢?它和普通的同城快递有什么区别?
闪送做的是同城速递,比一般快递快,当天就送达,甚至一小时就能送到。
这样想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顺丰他们干这么久了,难道就不想当天送达吗?是成本问题,还是客户需求问题?
我想这两方面都有:第一,覆盖成本的问题;第二,客户需求需要测试。
首先做PMF,能不能先找一单出来试一下?
于是,他们就在网上做宣传,真有客户下单。
他们就访谈第一个客户,问为什么需要当日送达。
客户说,我今天正好有事,客户要跟我们签约,现在他需要我们送一个样品过去。我打车过去,大概要花多少钱,还有时间成本。
你们愿意送,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我本人又不用去。虽然比同城快递贵一点,但是价格上我也可以接受。
通过这件事情就可以验证,客户是有需求的。
我们很多人介绍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时,往往是用行业语言,客户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你。
比如说闪送这个时候如果用行业语言,别人问你们公司是干什么的?我们公司是同城快递,一个小时能送到。比前面客户利益就差远了,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如何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讲清楚?
产品是目标客户特定需求的解决方案。
谁是我的目标客户?
我们通过访谈第一个客户发现,目标客户是对时间要求比较迫切的品质型客户。
他的特定需求是什么?燃眉之急。
解决方案是什么?我要能够在一小时内把它送到。
这就是闪送的定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行业内的人为什么不做?因为成本太高,你看几乎传统的同城快递都是先把件收了之后送到一个集散中心,然后再统一运输到指定地点,再进行分发。这个流程不可能为你一个件去送,它们养活不起那么多人力成本。
在成本上进行破局,在金融战场上怎么破呢?
众包物流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做起来还是非常难。客户需求和骑手双边都要保证增长,管理起来非常困难。
闪送平台早期既没有客户需求,也没有骑手,两方面的冷启动特别难。
他们就用一个方法,把整个北京市的五环内划成一个大概是南北向26公里,东西向25公里的井字格。每一个格子都小于9×9公里,配备一个快递员。
当有需求的时候,9个井字格都有人。无论在北京市五环内的哪一格子上有需求,只要不是边边角角都能在10分钟左右跑到。
闪送通过这种方式把PMF给做出来,因此叫众包物流。
大家知道有段时间共享经济特别火,恨不得所有的东西都共享。但是现在来看,共享经济除了Uber和Airbnb之外,后面就很少有企业再出来。
闪送在众包物流上能走出一条路出来,还真是不容易,确实是有它独特的方法。
众包物流用一个个均价相对高的订单累积成一个月的收入。比如每天接3件,一个月下来接着90件。90天给你带来的收入,假设说6000元,已经可以保证骑手一个月的生活质量。
你不要去干其他事,到我这来干,我能保证你基本生活质量,而且比其他地方收入可能还略高一点。在这方面做价格的跨时空交换,这是一个金融战场。
心智战场怎么样?
燃眉之急是大家愿意去付费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人还希望他们再代买一些东西,这就进入另外一个需求,传情达意。
传情达意是必须要做的,一方面是客户本身的需求:
我今天很忙,你去某某店里帮我拿一束花,再帮我拿个蛋糕送给我的女朋友。
客户已经下单,你到那边去买。以前是代送,现在是代买。
闪送做得越大,竞争对手就变得越来越庞大。现在的对手是谁呢?可能是天猫、京东、还可能是美团。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会发现他们在卖一些生鲜东西的时候,有可能下面就挂一个标记:
如果你买我的东西,我们给你一个小时送回家,你晚上回家之后就可以做成菜。
人家是卖东西的,现在也开始送东西。你那是代送,变成代买之后,如果你不带导购,在竞争维度上还是处于被动局面。
所以,闪送从解决燃眉之急往传情达意走之后,就必然要向导购方向走。这就是它在心智战场上一级一级的提升。
目前我们看到闪送做传情达意方面还没有形成规模,它也注册了一个叫闪购的商标,倾向已经很明显。守是守不住了,必须要跟竞争对手展开竞争。
这两天我看见滴滴在杭州也开始推代买菜。跑腿业务可以带来很多种玩法,几大巨头都进场了。
心智战场燃眉之急、传情达意,然后闪送把以前的次日达变成一小时送达。这属于在产品战场上开发一个增量市场。
这是闪送的三个战场。
增长五步法和增长三战场是紧密相关的,只是它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可能在外面不常听到。
一般人谈到心智战场,都会想到抢占用户心智,偏向营销和广告。
营销和广告对产品本身的改造是有限的,它们通常只能在产品的包装、门店环境等外在形式上下功夫,很少参与到产品的研发中。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三个战场:
1. 产品战场: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变。
- 产品是基于功能的,是从卖方的视角出发:比如我会做100种菜。
- 商品是用来交易的,必须基于客户需求:你想吃哪个菜,我不能强迫你买我的所有菜。
很多人的产品卖不出去,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从卖方视角跳到买方视角。客户实际上不需要购买你的所有产品,因为他们的需求很具体。
2. 心智战场:从品牌到品类的转变。
- 品牌是你自己希望消费者对你的认知,是一种市场区隔。
- 但买方视角是客户怎么决策的:比如客户会说,今晚是吃烧烤还是火锅。
如果你的产品不在客户的决策路径里,那就麻烦了。品类是客户决策路径,如果你的产品不在其中,你的流量就会被拦截。
3. 金融战场:从价格到价值的转变。
- 除了卖产品的价格,还能不能与跨时空的另一个价格进行置换?
- 比如饿了么用一个不存在的广告位与别克4S店进行置换,帮助对方达到目的。
这就是金融战场,把两个本来没有关系的价格之间做一个跨时空的交换,形成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只经营产品,不经营用户心智。传统企业往往通过打广告来占领心智,而互联网企业擅长做用户运营,用增长黑客策略,做流量型产品和工具型产品吸引客户。所以,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在心智战场的表现是不同的。
有些企业自己不赚钱,而是通过融资来做大。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金融战场的一部分。
做得好的企业,一定是在产品战场、心智战场、金融战场三个方面都有建树的。能否看到这三个战场,取决于企业家的认知和格局。
一个企业家的认知高度,决定了一个企业成长的高度。
[ END]
📖
关注我们
战略咨询:帮助客户公司制定长远的商业战略,包括市场进入策略、增长战略、产品战略、运营战略等。 市场研究:分析市场趋势、消费者行为和竞争对手情况。 组织结构优化:设计高效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 人力资源咨询:包括招聘策略、绩效管理、薪酬福利设计、激励机制等。 财务管理咨询:提供财务规划、预算管理、风险控制等服务。 数字化转型:协助企业实施数字化解决方案,提升运营效率。 供应链管理:优化采购、生产、物流等供应链流程。 客户关系管理(CRM):提供客户服务、客户体验优化和客户忠诚度提升策略。 项目管理:协助企业在项目规划、执行和监控方面提供专业指导。 风险管理: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和控制潜在风险。 合规性咨询:确保企业运营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兼并与收购(M&A):提供并购策略、尽职调查和交易支持。 业务流程外包(BPO):提供非核心业务流程的外包服务。 企业社会责任(CSR):帮助企业制定和实施社会责任策略。 创新咨询:协助企业建立创新体系,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行业解决方案:针对特定行业提供定制化的咨询服务。
年度经营计划模板
商业模式画布模板
品牌定位心智报告模板
企业战略规划模板
企业市场营销模板
企业管理模板
企业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模板
企业绩效管理模板
企业薪酬体系模板
企业用工风险管理模板
企业股权结构设计与激励模板
企业顶层设计模板
集团管控模板
企业数字化转型模板
企业战略解码模板
企业供应链管理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