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 黄河夜钓

文摘   2024-07-31 16:24   宁夏  

黄河夜钓

文/ 哈 雷

序言

这是一篇纪实性的回忆录,是“后知青时代”,距今36年前发生在宁夏中卫黄河边上的真实故事。故事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杜强,真名叫都兴强,后来的笔名叫都沛。

宁夏中卫县地处黄河北岸与“腾格里沙漠”接壤之处,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它是镶嵌在黄河和沙漠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黄河从它身边缓缓流过;连绵起伏的沙丘,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就像一望无际的茫茫海洋,托起“中卫”这条大船。五彩斑斓的晚霞,掩映在黄河岸边,风光旖旎、稻花飘香,令人陶醉!

1977年8月,我从“兵团农建13师”抽调到“宁夏中卫中学”任教三年多了。对周边的地理环境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只是由于工作繁忙,还没有“远足”,去领略黄河的风光。去黄河岸边钓鱼是我心中多年的向往。

1.渡口

记得刚到中卫的第一个月,教育局的马金柱老师,带着我和小杜到黄河对岸“宣和知青点”去“招生”,口试几个志愿当教师的“工农兵学员”,他们都是各大队公社推荐上来的下乡知青,准备送“吴忠师范”深造。我们三人骑自行车从县城出发,到“永康渡口”再搭渡船过河。

约摸半个多小时,到达中卫唯一的大型渡口——“永康渡”。这是我俩来中卫后,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黄河:黄河真不愧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只见近千余米宽的水面横亘开阔、飞流直下,如千军万马、气势宏伟,前赴后继、翻滚着金黄色的波涛。

渡船很大,能装载8辆大卡车同时过河,它的动力是绑在大船边上的,一条只有它三分之一大的,烧柴油的铁制小火轮船。

不一会儿,栏杆抬起放行,我们3人推着自行车和几十名老乡一起蜂拥上船,各自占领自己的位置。一声尖利的汽笛声响起,大船开始启动,调整方向,向着黄河上游左边斜45°的方向,吃力地逆流向前推进。马达的轰鸣声,时而紧张、时而舒缓,在与波涛激烈的交响声中,大船渐渐离岸而去。

从没搭乘过大船的我们,这时双手紧紧地抓住船栏杆,紧张地瞪大眼睛,盯着水面,生怕掉下水去。十几分钟后,大船开到了河中心。这时感到脚下水流湍急、哗哗作响,波涛汹涌、拍击船头,但是大船毫不理会,迎着河水的逆流冲击,平稳向前。

2.香山

一阵凉风掠过,我原先紧张不安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开始欣赏周边的景色:河对岸是“香山”山脉连绵起伏的山峰,四条粗大的“扬水管线”直通山顶,这里是“中卫扬水站”,建于七十年代初。它将黄河水提升100余米高,用以浇灌香山“南山台子”万余亩的土地,后来全国著名的“宁夏中卫硒砂瓜”就产在这里,只是当年还没有“有识之士”前来开发。这里的“香山公社”,七十年代依然是全“宁夏回族自治区”最贫困的山区公社之一。

向黄河南岸望去,只见南山半山腰呈现出一道道整齐的地质横线,这难道是山脉的地质构造线?兴许是当年古黄河的“水位线”。随着南岸山脉的隆起,“水位线”已被抬升至大约30—40米的半山腰,它也许是古代黄河水位变迁的见证。

我放眼向下游东面望去,天连水、水连天,雾气蒸腾、金光闪闪;向上游西面望去,波光粼粼、白云悠悠、赤水蓝天,真切体味“长河落日圆”的壮观......

望着滚滚奔流的黄河水,我不由突发奇想,“这么大的河里得藏着多少大鱼呀!”我问站在身边的马老师,

“那当然,有水就有鱼,大鱼少不了!”马老师笑着回答。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到黄河边来钓鱼。

马老师还说:“50、60年代在我们这里,打上的鱼都沤肥用了。这里的中卫老乡从不吃鱼,也不会做鱼,嫌腥气!”。

果真如此,74年刚到中卫县时,曾见过一个当地的老乡提着一条大甲鱼,在“红太阳广场”旁的集市上兜售。他说是昨天在稻田里灌水,在渠垻旁边捉到的,甲鱼足有7斤多重,才一块钱一斤,竟然无人问津!后来以7块钱的价格,被一“识货”的操着东北口音的买主提走了。

黄河水车

3.底钓

我从学生口中得知,“大河机床厂”和“中卫机务段”的外乡籍工人,在中卫可都是出名的渔猎能手。有一次两个东北籍的学生来家里玩,我问他们:“你们去黄河钓过鱼吗?”“经常去,我们厂工人里打鱼、打猎的人可多了。”“有不少人的业余生活就是一把猎枪、一张渔网。工休日在县城边上河叉口、乡村稻田边打猎、钓鱼的,基本都是咱们厂里的工人。”

我还从学生那里得知,他们经常去黄河下“底钩”钓鱼。他们用的“底钩”,竟然如同“大脚趾指甲盖儿”那么大。用一条“10个道儿粗”的尼龙鱼线,系上3、4个大鱼钩,下到黄河河底来钓鱼。

下“底钩”钓鱼,是这里常用的一种钓鱼方法。它是把穿好“活食”的钓钩系在尼龙线上,用一块长6、7厘米的鹅卵石绑在线尾。绑鹅卵石的线是用同样粗细的棉线绳子和尼龙鱼线连接在一起的,为的是预防鹅卵石被河底淤泥覆盖而拉不上来。

黄河河底也不都是那么平坦,也会有沟沟坎坎,有时鹅卵石会嵌入深沟边的淤泥中,拉力过大就会把棉线绳子拉断,虽然石头卡在了泥里,而尼龙鱼线、鱼钩会被完整地收回。用这样的方法和“技术”穿蚯蚓布食完毕,用煤铲铲起石头,双手像挖沟扔铁锹一样,用力甩到河中心,鱼线和石头沉入河底,就等着大鱼上钩了。

每次是6个小时遛一遛钩,半夜12点收一次鱼,换一次食,到第二天清晨再起钩,收第二次鱼。这样做,基本上每条鱼线都不会落空。

4.准备

得到这些信息,讨到这些“经验”和“方法”,我非常兴奋,于是开始着手做下“底钩”钓鱼的准备。托付学生家长从沈阳“出差”时,顺便帮我购买了10包大鱼钩,有二百来个。又去银川买来10盘“10个道儿粗”的尼龙钓鱼线。为了节约资金,又从“新城废品收购站”各买到1斤废旧的“轮胎线”。一斤是只有1米多长的,从废旧轮胎中扒出的黄色的尼龙线绳,用以制作主线;另一斤是比较便宜的,约70厘米长的旧轮胎棉线绳,用以制作副线。

备好材料后,我把尼龙线绳一根根接起来,每根大约30米长,又制作了20盘简易的“底钓”线。从建筑工地捡来的搭架子用的废旧大竹竿,截削成30厘米长,3、4厘米宽,两头呈V字形的竹板,中间用火筷子烫个眼儿,系鱼线绳头儿用。一切准备就绪,只等着假日里,好好享受一回下“底钩”钓鱼的乐趣。

终于有一天,我和杜兴强约好了,本周日去黄河对岸“永康公社”的“长滩”河边“夜钓”。

5.钓友

星期天上午,我带上刻有“兰字951部队”的“军用水壶”,装满了“凉白开”,又带上6个馒头、几个西红柿、黄瓜和一块酱疙瘩咸菜,煤油手提马灯、手电筒、雨衣、草帽儿,都装在“飞鸽牌”旧加重自行车的车筐里。一件旧军大衣绑在后车架上。

上午10点,如约来到“中卫柔远中学”校园内都兴强家门口,都兴强是“吴忠师范”分配来的音乐教师,与我是同行。我们不仅是过去的“兵团战友”,又同是“声乐爱好者”。都兴强有着魁梧的身板,蓬松、稀软的大背头长发。白净的脸盘子上,有一双细长机敏的笑眼儿。他总是乐呵呵的,举止潇洒,平易近人。男女老少和谁都敢搭讪,都像是“自来熟”。看他的长相,有点像韩国或朝鲜人。他一张口便能发出一种厚实的、很有“磁性”的男中音,据说他曾接受过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刘秉义的指教。

我在他家门口喊都兴强,应声开门的人是他的夫人小杨老师,小杨中等个子,白晰的皮肤,圆圆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笑便露出两个大酒窝儿。

“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了?小都还没出被窝呢!”她不好意思地红着脸笑着说道。“我们约好上午去挖蚯蚓,他怎么还赖着不起床?”我提高嗓门,边说边三步并作二步跨进门去,一把掀翻了他的被窝儿,露出他精沟子赤条条的身躯。在嘻笑、喊叫声中,他连忙起床穿衣,匆忙收拾完毕,就提上铁锹,拿起一个准备装蚯蚓的旧饭盒,随我走出了校门。

6.鱼饵

我们来到学校附近的稻田梗上,开始挖蚯蚓。第一锹下去就是2条蚯蚓!第二锹下去3条,第三锹下去,嚯!一条粗得像小拇指似的大蚯蚓被拦腰铲断,殷红的鲜血浸染在土块上,有点血腥味儿。

小都一边挖,我一边捡,

“这边有一条!”

“又一条!”

看来这里蚯蚓真是不少,不一会儿,就装了半饭盒了。就这样,经过1个小时的挖掘,大大小小、粗粗细细的蚯蚓,装了满满的一饭盒,鱼的“美餐”就这样准备好了。“足够用了,不挖了!留着以后需要时再慢慢挖吧。”“钓鱼要是也像挖蚯蚓这样容易,那可太美气了!”

7. 选滩

午饭后,小杨老师为都兴强精心准备了5张大糖饼、3根黄瓜、4个西红柿,一瓶炸酱、一壶白开水,还有手电筒、避蚊油、一应俱全......我心想:“这鱼还一条没钓呢,这饭量准备的还真是不老少呀!”

1点多钟,我俩就骑自行车出发了,15分钟后到达“永康渡口”,过了黄河,又向下游方向沿着“宣永公路”的石子“搓板路”骑行。一路上我们二人谈笑、追逐,经过1个小时的骑行,终于来到“宣和公社”,一个叫“长滩”的村子外围。下了“搓板石子路”,踏上一条径直通向河边的小土路。

我们先查看了这里的地势,这处河滩长约3、4里地,地势平缓开阔,没有一点障碍物,很适合在此下“底钩”。

“就这儿了!”

8.老汉

这里离村子不远,在村子边上有一片很大的枸杞林,只见一丛丛碧绿的灌木上,挂满了一串串“红宝石”般的果实。长在枝条上的枸杞子个个圆润饱满、晶莹剔透,亲眼得见才能领略它的美丽。这里就像是谁家的“大花园”。

在绿树的掩映下,有一间孤零零的小土房子在灌木丛中站立着。在小土房旁有一个枯树干,上边站立一个比鸽子大一些的鸟儿,它双眼圆睁、目光犀利,弯嘴利爪,好像一名哨兵守卫在此。

后来听说它叫“鹞子”,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猛禽,宁夏人常驯养它为驱赶麻雀,保护庄稼。这里很显然是用来驱赶麻雀的,免得它们来偷吃成熟的枸杞子。据说一只“鹞子”能看管10亩枸杞园子,大大小小的害鸟儿都会望风而逃。

我们走近小土房,迎面走出一位60多岁的白发老人。

“大爷!您好。”

“好着呢!”

“您在这住呀?”

“可不是嘛!年纪大了,重活干不动了,队里派我来这看园子,一天给计8分工。” 我们和大爷套近乎聊上了。“大爷,您抽根大前门!”“罢(别)客气!你们是哪达理(哪里)来的?”“俺们俩是一达里(一起)的(听起来是‘意大利’来的),是来河边钓鱼的。”我也操着生硬的中卫土话回答。

“好,好!前几天,‘大河厂’的一个工人来这儿钓鱼,住在我这儿了。”“我们今天也要打扰您了。”“不咋地,木(没)关系!” “大爷,我们晚上就睡这儿和您作伴了!”“好,好!我一会儿就回家吃饭!吃完饭我就不回来了,你们就替我照看一点园子。”我说:“好!您老放心吧,保管丢不了东西。”

都兴强拿起那盒烟说:“大爷,这盒‘大前门’您拿着回家抽吧!”“这咋能行?”“拿着吗!我们都不抽烟。”我忙劝着说。

“好,好,那就罢客气了!”老大爷揣起烟卷,摘下枯树枝子上系着绳子的“鹞子”,架在胳膊上,又背上个大背篓,走出小土房,回家吃饭去了......

9.布线

下午3点多钟,我们把自行车、行李和河边钓鱼不用的东西都存放在小房子里,拿上鱼钩、鱼线、蚯蚓盒、马灯、手电筒、避蚊油,来到河边。

河滩上每隔20米远,需下一盘“底钩”。鱼线是系在一个约20公分长的竹签子上的,小都负责把竹签斜插在距离水面1米多远的河滩上,再用几块大鹅卵石把竹签压牢,以防涨水后被水冲走。

我负责穿蚯蚓。我打开盒子,揪出一条蚯蚓,在离头1公分的地方把鱼钩穿进去,将蚯蚓绕鱼钩一圈,再穿一次,这样穿3次以后,正好剩下1公分的头甩在外边,这样再看看鱼钩,就是一个肉疙瘩,两端的蚯蚓头还在扭动着,河里的大鱼要是遇上它,就会毫不犹豫,一口将它吞下去。

一条鱼线上系上3、4个这样缠着蚯蚓的鱼钩。在鱼线的尾部,拴一条2尺多长的绵线绳,上面系上一个活套儿,把一个“鼠标”大小的长型鹅卵石系在线上,拉紧固定拴好。用小铁煤铲将石块顺着河上游左前方45°方向,使出“吃奶”的劲儿,双手用力抛出一道弧线,将带着鱼钩的鱼线甩出约30多米远。由于河水的冲击,只见尼龙鱼线渐渐向下游方向倾斜,冲到了右前方约45°方向,石头沉入河底,鱼线开始崩直固定,一盘“底钩”就这样下好了。小都在前面捯鱼线,我在后边穿蚯蚓、抛石头、甩鱼线,我俩如此反复操作,1个小时才下完10盘鱼线。

10.蚊子

5点钟天色渐渐暗下来,虽然此时不那么晒了,不那么热了,可是一群讨厌的家伙像“轰炸机”一样朝我们袭来,一团团黑压压的蚊子,把我们包围起来,死命地叮咬我们露在外面的脸上、手上、脚面上......“受不了啦!避蚊油——快!”小都掏出“避蚊油”,迅速涂抹后扔给我。“好刺鼻的气味儿!”为什么蚊子一点不怕,还追着我们往脸上、手上一个劲儿地落!虽然整团的蚊子缠住我们不放,可是不怎么觉得叮咬了,“避蚊油”的气味还是起了作用,治服了它们。

从3点至6点,紧紧张张张3个小时的连续作业,在河滩上拉开了3里多长的战线。6点钟天色擦黑时,30盘“底钩”线终于下完了。

我俩拖着疲惫的双腿,返回小房子,拿出水壶,先喝足了水,然后馒头就着黄瓜、西红柿,大糖饼就着咸菜疙瘩胡乱地嚼着,那叫一个香!饭后约摸7点多钟,倒在土炕上,开始扯闲篇......

“老头这儿有虱子吧?”“那还用说,别想它!”“也是,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你说中卫的虱子是什么'品种'?"

“是‘澳洲黑’呢,还是‘大耳白’?” 哈哈哈 ......

“你还是想着明天你一进家门这么喊:二儿他妈妈,快把那大木盆拿来嘿,介(这)拨儿可让我赶上了,介(这)回我可给你捞了不少大鱼!’”

“哈哈哈......”我们都笑了。

“但愿你不要钓不着鱼,再带俩虱子回去!”

闲扯不一会儿,小杜就扯起呼儿来睡着了。

“不能睡得太死,夜里还得起一次钩呢。”我暗暗提醒自己......

(未完待续)


   作者简历

  哈雷 1945年3月生,回族、北京市人。1964年北京28中高中毕业。1965年在宁夏生产建设兵团农建13师一团5连 任班长,1965—1970年在农建13师师部文艺宣传队 担任编导和主要演员。1970—1974年在农五师32团12连 任班长。

1974—1989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中学 任专职音乐教师。

1991—2005年在北京教育学院海淀分院 艺术教研室 任音乐教研员、音乐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1997年北师大艺术系本科进修毕业,曾是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市舞蹈家协会会员。

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优秀音乐教师”。指导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音乐教师获得“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全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教育部颁发指导教师一等奖。

2005年7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 音乐教研室 退休




悦中卫
逸品堂个人工作室。说不尽的中卫事,道不尽的中卫情。旨在记录、收集、整理、传播当地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字一图,尽显文心载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