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沙坡头的沙子会唱歌

文摘   2024-09-30 13:26   宁夏  


黄河冲过甘肃黑山峡,飞泻香山峡谷,河面渐宽、水流渐缓,在中卫沙坡头神奇地拐出一个S形大弯。从高空远远望去,遍野飞红,漫地叠翠,渠水成网,一派江南风光。这一水分两岸的景致,宛如一幅自然绘就的太极图。

中卫久享黄河之利,深浴黄河之惠,古谚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卫宁平原是黄河流域著名“河套”地区的西套。黄河像母亲那样用乳汁哺育中卫,中卫以千里沃土护卫着黄河。

▼一百年前的沙坡头

在离城区西四十许里处,有一个沙漠绿州,犹如一块晶莹的绿翡翠,镶嵌在腾格里沙漠的胸前。这里,滔滔沙浪,由西北向东南滚滚而来,临近黄河,便嘎然而止,形成一条高达一百多米,宽达二千多米的陡峭沙堤。沙堤下面,面临黄河,过去叫童家园子。这里气侯润湿,水草茂密,果林翠绿,莺燕飞鸣,真是个桃花源似的仙境。沙坡底下,渗出无数眼清泉的甘露,浇灌者小绿州的百十亩园地。由于沙坡和黄河的地理条件特殊,这里的农作物成熟早,梨果葡萄之类,更是香甜醇美。

过去由银川前往兰州,沙坡头是必经之地。古代通过这四五十里的沙漠驿道,确实艰难。清乾隆时,中卫知县黄恩锡在他的《沙坡吟》中写道,“轮辕去弗庸,濡足没人跣。”他甚至把这沙漠驿道同蜀道之难相提并论。过去,曾有不少行人毙命于此。虽有上下茶房庙里的善僧不辞艰辛,背着瓦罐来往几十里到黄河汲水,供行人解渴。毕竟滴水之饮,是解决不了多大问题的。因此,不少旅人只有去冒生命之虞,走黄河这条有“阎王戶匾”、“洋人招手”等十多处急流险滩的水路。

传说唐朝诗人崔融曾经到过这里。他在一首《塞垣》诗里写道:“疾风卷冥海,万里扬沙砾。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这首诗,形象地说明沙漠刮风的情势。据说,明初至清末的四百多年间,这里的沙漠向前推移了五十多里,威胁着中卫的良田、农庄和县城。

▲二十世纪60年代的沙坡头

▲沙坡底下,渗出无数眼清泉。

在百米高的沙提中间,有一段坡最陡,势最险,这就是著名的沙坡鸣钟。人们称它为“沙坡头的沙子会唱歌”。一年四季,它能发出奇妙的声响。尤其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正午,沙丘表层温度,高达摄氏七十多度。你要是坐在沙坡的顶端往下滑,就会听到沙坡鸣钟的“歌声”。起初,那声音宛如古刹山寺的钟声,由远及近悠扬宏亮,继而,那声响又发生异变,真有白居易《琵和行》那种“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之感,最后,更象高空的飞机,隆隆作响,经久不息。

这是什么缘故呢?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沙坡头地下是一座被风沙吞没的古城,能发出声响的地方,正当古城的南大门。一有人坐上去,压在里面的人就呼叫不止,所以发出了声响。这个传说,反映出腾格里沙漠为害之烈,然而沙坡头的沙子会“歌唱”,却是有其科学道理的。由于沙子里含有石英,经阳光照射发热,再经磨擦,便会产生电。而当人坐在上面时,又给沙砾增加了压力,沙子下滑流动,相互磨擦,发出了各种声响。这是世界上少见的自然界奇异现象。

沙坡鸣钟

今天,人间的奇迹,就在这里出现了!  我们终于有了治理沙漠的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沙坡头清泉潺潺,绿荫处处。登上高高的沙丘你看吧,麦草方格犹如一张巨网,笼罩着广袤的大地,固定了流沙。铁路两旁,树茂草密,不时有火车从这里隆隆驶过。金钥匙打开了沙漠变乐园的大门。沙坡鸣钟,奏响了动人的乐章,这钟声应和着高天上的鸟鸣组成了绿色的交响。

时光荏苒,70年匆匆而过。

在这片沙漠之中,我国相关科研单位的一代代科学家传承接力,倾注无数心血,反复试验研究。他们不断摸索,提出“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麦草方格治沙法治沙,保护包兰铁路在风沙肆虐中畅通60余年。

▲列车通过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路段。

▲20世纪60年代初,沙坡头站科研人员进行野外测量。

在长期的沙漠科研工作中,治沙人铸就了“不为名利、忍耐寂寞、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勇战沙魔”的“沙坡头精神”。沙漠绿了,然而,他们的头发白了。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岁月,使死亡之海,变成了绿洲。流淌的母亲河,正是这一切的见证。

从沙化土地治理,到植被重建,再到生态恢复,治沙人的使命持续更新,在防治沙害、恢复生态环境重建方面,不断探索,开创了我国乃至世界沙化土地治理的先河,为世界环保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随着治沙工作的推进,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生态旅游典范。这里不仅汇聚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等景观,形成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更是凭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羊皮筏子、沙漠乘驼、滑沙、飞索、沙漠冲浪车等热门项目,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约150万游客。



悦中卫
逸品堂个人工作室。说不尽的中卫事,道不尽的中卫情。旨在记录、收集、整理、传播当地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字一图,尽显文心载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