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古建营造大师——陈铭
陈铭(1898~1980年),字子新, 今沙坡头区黄湾村人,一生从事建筑工艺,技艺精湛。经其设计建造的古建筑,结构严密,工艺独特,造型别致,宁夏各地均有他的杰作。尤以中卫高庙为最,乃宁夏古建筑艺术之一绝,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民国时期德国飞行员科斯特(J. P. Koster)航拍的中卫高庙,照片大致拍摄于 1940 年前。
▲ 现代中卫高庙全景
陈铭(1898~1980年)
陈铭出生于木工世家, 祖父陈诚、父亲陈玉清、叔父陈玉温都是中卫县名匠。幼年就读私塾, 放学回家帮祖父干活, 随通门历。祖父逝世后辍学,随父学艺, 15岁时就熟练了木工基本功,并学会了雕刻、画样、汇料等高层次工艺。是年,父亲不幸病故,他又随叔父继续学艺。
陈玉温承袭父兄事业,技艺出众,但脾气暴躁,为师严厉,对徒弟动辄拳脚交加,左右开弓打耳光,陈铭亦难免苛责。久之,听觉减退,两耳变聋,人皆以“陈聋子”称呼。陈铭自幼性格倔强,沉默寡言。耳聋后,外界事物寡闻,忧愁烦恼减少,专志攻艺,精益求精,成了叔父陈玉温的高徒,在寺庙和大型建筑中逐渐崭露头角,年轻时即艺成出师,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木工师博,开始独自包建工程。
木工承揽工程须有一班人员,技艺传承靠徒弟,陈铭从自己耳聋的切身体会中,竞感到耳聋对学好木工有优势一一可以躲避杂念,可以专心致志,他居然领了两个聋子徒弟。大徒弟川汪学仁,二徒弟叫狄振义,都是中卫人。两个徒弟也不负陈铭厚望,虽然耳聋但头脑聪明,又能吃苦,技艺学习很快。师徒三人虽听觉都失聪,却心有灵犀一点通,师傅设计出的图样,不需多言,两个徒弟一看便心领神会,很快制出并能加以完善。三人齐心协力,干活能出活,进度快。
1932年,他承揽中卫县常乐堡高庙的修建工程,设计为五转三结构,大殿五间,楼高三层。施工中运用杠杆原理,向高层运送木料、砖瓦,省工省力,加快了工程进度,得到群众的赞赏。
1938年,应永康堡群众邀请,修建永康堡财神庙大殿及两层主楼,因工艺新颖、省工省料、工程进度快而远近闻名。
1939年,平罗整修玉皇阁,陈铭应邀前往作主事工匠,途经省城银川,特地参观了玉皇阁建造工艺,腹中酝酿设计方案。到平罗后,工程主持人邀集宁夏数县木工大师傅进行设计比赛,陈铭不照搬传统模式,匠心独运,设计出富有新意的玉皇阁图纸,造型独特,气势雄伟,赢得优胜,遂承揽了工程。工程竣工后,受到宁夏各个行业赞赏,陈铭的名字也就在宁夏广泛传开。今平罗玉皇阁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0年,灵武县修建高庙,慕名聘请陈铭。他绕道银川,再次观察省城古建筑。到灵武后又考察了当地寺庙,依据平罗玉皇阁的设计经验,他设计出大殿为转山顶,两侧钟鼓楼为十字顶方案,历时一年,主体工程建成,型体与工艺较平罗玉皇阁更胜一筹。陈铭走到哪,两个徒弟跟到哪,其他木工可以在当地找,但这两个徒弟是不能缺的。两徒弟在他指挥下干活,有了疑难问题他和徒弟一起研究,一些创新其实是他和两个徒弟的共同成果。
1942年,中卫高庙失火,主楼建筑全部被焚。中卫县地方士绅和教门信徒商议重修,成立中卫高庙修建委员会,募捐布施,集资备料。翌年兴工,陈铭任工程总指挥和设计师。他继承古寺庙建筑的艺术传统,充分利用原高庙台址的空间,适当增加高度,勾绘出层楼迭阁、回廊曲栏、错落别致的主楼、附楼建筑蓝图。新建主体三层,为九转七工程,楼顶至基址地面高25米。主楼前面建有中楼三层,高23米,整体似凤凰昂首凌空。中楼二、三层以天桥式斜坡回廊曲栏与主楼二、三层接连相通,连为一体。在主楼、中楼的东西两侧,又配置两座双层文武楼,形似凤凰两翼。二楼通过天桥回廊与南天门门楼相连,构成半环形楼台曲廊。
原高庙旧台基仅2000平方米,建起4幢楼阁,2座悬亭,4条回廊,静房斋房等,总面积达3600余平方米,真乃奇迹一般。其梁、柱、檩、椽、门窗、雕格、雕屏、飞檐、拱斗,名目繁多,图样之新颖,工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陈铭重建的高庙,与楼台前的南天门、保安寺、广场戏楼,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巍峨壮观,实属宁夏乃至西北庙宇建筑艺术之一绝。时值年富力强的陈铭,夜以继日,带领徒弟及其他众多工匠为之辛劳,历时4年方成,给中卫人民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宝。中卫高庙为塞上古城增添了无限光彩,游览过中卫高庙的人,无不为它那超群绝伦的构造、雄伟壮观的气势所折服。当游人一提到如此不凡之建筑出自何人之手时,中卫人总会津津乐道地大谈一代建筑大师陈铭,大谈“三大聋子修高庙"的轶事。(文章来自《中卫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