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灯火五更鸡
马克利
唐代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曾写过一首《劝学》诗,全文如下: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因为手头没有资料,我无法查到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的年龄。不过,我私下揣度,可能是作者在六,七十岁之后写的。首先,题目是《劝学》,说明他是过来人,否则怎么会劝说别人呢?从黑发到白发人,这是一个漫长的人生经历,无此经历者,断不敢轻言劝说二字的。虽然是人为的臆想,但我这个过了花甲年龄的人心里还是有数的。三更,那是熬夜;五更,属于早起。这两个时间段,对人而言,前者多是年轻人所为;而后者呢,大概就是我们这些年过60的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了。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写的是年少时的困惑,这种事儿大概都发生在三更之前;而他写的后面一段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人老经事后的故事,一般都发生在五更以后。老话说,贪生、怕死、没瞌睡,不就是说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么?其次,劝勉年轻人多读书,他一定是个饱读诗书的过来人,而且是一位通过读书走上人生巅峰的成功人士,如果没有尝过个中滋味的人,他哪儿有这个底气来劝说别人呢?颜老夫子的这首诗,虽然没有李白、杜甫那样的诗学才气,他作为世代为宦的一代帝国老臣,他身上的厚重底蕴,也是李白、杜甫他们无法企及的。一个“早”学,一个“勤”学,写尽了他对黑发后学们的殷殷期盼;一个“悔”字,一个“迟”字,道出了他对老无所成者痛彻肺腑的悲叹。
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头悬梁,锥刺股的黑发后生历练而成?悔则悔矣,迟则迟矣,垂暮之人,如此心态,天诛地灭,死不能恕。这是古人为生的信条,让我们这些生活优渥的当代人想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还有,古人是没有退休这个概念的。告老还乡,并不是马放南山;解甲归田,也并不都是刀枪入库。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可没有说哀莫大于年老体衰。“闻鸡起舞,不知老之将至。”这是古人说过的话。我老了吗?没有,我还在五更舞剑,至于舞的是哪一门剑术,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国人最关心的还是老将军能不能吃下饭去;既能吃饭,一样威武。自古英雄出少年,但一剑封喉的人往往都是老道;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者,大多是皓首匹夫,苍然老贼。老子出关,已然老者。孔子留下来的《论语》也是他老人家死后由弟子们整理完成。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还有半部干什么用呢?是用来修身养性的。这本两千多年前留传下来的教科书,开宗明义讲的就是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夫子把学列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强调知性对人一生的重要性。芸芸众生,退而不休,他们都在做着个自的修行;各行各业,术业专攻,每个人都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足矣。说明古人把事业看得比死重要。
最后,我还想说说,华夏民族的子民是不太相信宿命的。这一点,远古神话就可以佐证。女娲补天,因为天塌了一个洞,一个叫女娲的女子就用石头把天补上了;精卫填海,讲一只叫精卫的鸟,为了报仇,每天口衔石头和树枝,试图用一己之力填平大海;后羿射日,天地初开,传说天上有10个太阳,万物生灵炙烤难耐,这位叫后羿的神射手射落9个太阳,拯救了苍生。还有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等。当年,毛主席还请研究者专门编写了一本《不怕鬼的故事》。所以说,中国人从来就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死不足惜,生而有为,不畏一己之死,但为中华活着。
抓一把黄土,你会闻到埋于此地的先祖们的气息,他们轰轰烈烈的活过,然后平静的离去。用显微镜观察土壤的结构,在纳米时代,我一定能看到颗粒饱满的土黄色晶体,那是祖先们的安息之处,也是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米粮之仓。至于那些曾活在这片土地上作恶多端的人们,那些昧着良心的人们,他们的尸魂,江河弃之,黄土不留,早已被大自然的伟力带走,因为有他们的地方,不长青草,水质污染,会影响生态。
生生不息,勤劳勇敢,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永立世界的精神内核。我国老一辈学者杨献珍先生曾经说过,人是不会轻易被别人打倒的,只有自己才能把自己打倒。他说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国民精神。享受生活是我们从西方泊来的人生哲学,中国人嗤之以好逸恶劳。我们国家从解放前的四万万同胞,发展至今,已拥有14亿人口,就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如今流行的享乐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是一种潮流,但它永远不会替代江河大海,它们才是社会的主流,没有潮流的江河大海,不叫江河大海;但被潮流左右的江河大海;也不配叫江河大海。
2024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