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忠深 | 65年前,我曾遇到一件明朝大钟

文摘   2024-09-11 22:20   宁夏  

     

      历史文物的文化内涵往往是人们不大重视的问题。有些历史文物的价值要经过漫长岁月的考察才能有所察觉。而当人们察觉到的时候,那些文物却已历尽沧桑甚至销声匿迹了。

      1959年秋天,在中宁县铁厂收集回炉的铁质器物中,我曾遇到一件文物——县政府院内一口用来鸣报开饭时间的大钟。管理员刘建忠听说要把它拉去回炉,觉得有点舍不得。我随他去看了大钟,抄下铭文,量了尺寸,但是,一时找不到保存这口大钟的依据。就这样,这口大钟还是消逝在县铁厂的高炉里了!

      转眼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有幸主持中宁县志的编纂工作。对中宁的历史进行普查,把收集到的史料整理编纂成集,宁安堡观音堂大钟的铭文被收进《中宁县志资料》第一集。后来经过证实,这口大钟是明朝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中卫参将蔡英主持修建宁安堡时,给堡城寺庙铸造的大钟,是中宁县城始建时的一件珍贵文物。

      宁安堡观音堂大钟高4尺(钟把未计入),内径2.7尺,钟口厚1寸,呈波状牙口。钟体外表的上部刻4层铭文。第一层分为四句八方,每方两个字。这四句是: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生辉,法轮常转。第二层下面竖写标题一方,文曰:大明国陕西宁夏中卫河南宁安堡观音堂发心铸造鸣钟一口。标题的左下侧署名:管屯千户曹纪同住持僧真源众信人等。标题的右侧线外,自左而右排列着几个小方块。第一方是钦差左参将蔡英与其妻、妾、弟、子共9人的题名。第二方是本卫指挥杨忠等18人的题名。第三方是千户曹纪与其母、妻、子、媳、孙7人的题名。第四方是千户李能与其妻、妾、子、弟、弟妻等11人的题名。第三层只有横线,没有划方,有千户、千百户、百户等34人的题名,其中个别兼题亲属姓名。在第三层末尾还题舍人张昙等19人的姓名。第四层题住持僧真源和徒弟如共,其余15位僧人、信士只列了人数,题名总人数达70多人。铭文中没有提铸造时间。

      据笔者考察,这口大钟铭文提供的史料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蔡英是主持开创宁安堡屯区的中卫参将。据清朝《乾隆中卫县志》记载,宁安堡始建于明朝成化二十二年。蔡英是京师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调任宁夏中卫左参将,弘治元年(1488年)调离中卫,在任4年时间。开创规模宏大的宁安堡屯区是他任内的重大任务。当时,新建屯堡、修筑堡城是要由巡抚奏报,朝廷批准,国家出钱,调用军工的。新建宁安堡屯区不同于一般建堡工程,互相联结的重点工程至少有6大项:1.在当时的清水河口以西(今肖闸以西)修一道拦河大坝,使宁安滩归靠黄河南岸。2.舟塔以西黄河南岸开口,兴修宁安滩引黄灌区的柳青渠。3.上延七星渠口到柳青渠口的西面。4.在七星渠新渠口的南侧加修一道贴渠,利用该渠较高水位灌溉七星渠以南的烟筒山北麓坡地。5.处理清水河对屯区的干扰问题,开辟龙坑沟。6.建宁安堡城。与上述五项比,这是一处较小的工程。据民国年间勘测,堡城周长约1500米,坐向南偏东2度,东西宽264米,南北长443米,呈长方形。这就是现在中宁县城所在地宁安堡。

      宁夏当局设置宁安堡屯区的意图主要是增产国朝岁贡枸杞,让宁安滩归靠南岸的目的在于开辟大规模的清水河洪泛区。对于这一点,当时的军民是看得见的。对于当地屯军来说,柳青渠和贴渠新垦的引黄灌区提供了大量的肥田沃土,从总体上来看是利大于弊。蔡英是不是一手操办了上述6项工程,现在还说不准。但他一家人名列宁安堡观音堂大钟铭文之冠,可见他在任内主持开创宁安堡屯区是得民心的工程。

      二、相关人物。据地方志记载,杨忠当时任中卫都指挥佥事,后来以军功升任宁夏卫都指挥佥事。正德五年(1510年),因阻抗庆王府安化王发难被杀,《嘉靖宁夏新志》列为忠节人物。曹纪是当时的管屯千户,名列各个千户之首。杨忠、曹纪和铭文中题名的许多人,对于宁安堡屯区的建设都是有贡献的。

      三、为鸣沙州西部引黄灌区划给中卫的时间提供了新的证据。明初,宁夏因袭元制,应理州与鸣沙州分别设治。应理州属于中卫、鸣沙州属于中护卫。据《宣和宁夏志》记载,羚羊渠和七星渠都属于鸣沙州。50年后,《弘治宁夏新志》把恩和堡以西原属鸣沙州的黄灌区列为中卫辖地,这说明前期曾有一次行政区划变动。但是,该志没有提及这次行政区划变动的具体时间。宁安堡观音堂的大钟在标题上有“宁夏中卫河南宁安堡”的铭文。这9个字铭文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明当时设置的宁安堡在黄河南岸;二是说明安宁堡在行政上属于中卫管辖。宁安堡始建于明成化中卫左参将蔡英任内,蔡英在任时间要比《弘治宁夏新志》成书时间早15年左右。鸣沙州西部黄灌区划给中卫的时间,最迟应在宁安建堡之时。

      宁安这个地名历史悠久。唐代的丰宁城在今中宁古城。丰宁城与黄河北岸的丰安城之间的渡口,按照汉语习惯,一般可以简称为宁安渡。宁安滩、宁安堡等称谓便由此沿袭下来。(文章来自中宁文史资料)

  作者简介:    

      苏忠深。男,汉族,1930年生于福建省永春县蓬壶乡汤城村。幼年爱好文学,读中学时曾在校刊发表诗文。1949年4月,在永春学潮中被推选为时政评议会副主任。同年11月报考华东军政大学从军。在军队多年的宣传、文化工作中,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1958年转到宁夏中宁县以后,长期从事科教工作。1982年以来,投身于地方志事业。在主持县志工作期间,对地方文化、文物的搜集整理身体力行,潜心钻研。曾任中宁县县志办公室主任、宁夏地方志协会理事。编辑职称,中共党员。


悦中卫
逸品堂个人工作室。说不尽的中卫事,道不尽的中卫情。旨在记录、收集、整理、传播当地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字一图,尽显文心载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