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永在,风范长存——缅怀李天柱先生

文摘   2024-10-08 21:46   宁夏  


丰碑永在,风范长存

——缅怀李天柱先生

俞学军

      李天柱先生去世已经八年多了,可我常常想起他,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他接二连三的出现在我的梦境中,其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历历在目,清晰可循。

      我与天柱先生的最初会面,是在1985年的春天。那时他是中卫中学校长兼中卫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我是中卫县教育局的中教干事兼局长秘书。那年春节过后,由中卫县人大常委会牵头,要搞一次全县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查,带队的是县人大主持常务工作的陈致忠副主任,参与者有马凤英(县人大副主任),李天柱(县人大副主任),王积美(县政府副县长),马金柱(县教育局局长),彭家熔(县委常委、县教育局副局长)等人,我随行做文字工作。在预备会上,我与天柱先生见面了。他问我“你叫俞学军,是去年从常乐中学调过来的?”我回答:“是的,做行政秘书工作,没经验,还得向老领导们多学习。”他说“不要紧,你年轻,只要能吃苦,多留意,就能做好。”初次见面,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不摆架子,平易近人,很有亲和力。

      随后下乡到各乡镇调研,前后历时半月,因学校事多,他只参加了几天。调研结束后,由我拿出调研报告初稿。有一天下午,要讨论这个稿子,他来参加了。针对报告中提到的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全县初中招生“卫中挑,一中招,剩下的二中、三中包”的现象,他发了言,他说:“造成这种局面,是目前的教育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痛下决心调整教育结构,卫中、一中办纯高中,初中剥离,二中、三中办纯初中。同时要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两条腿走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他的发言一针见血,与会者一致赞同。但限于当时的财力、物力,过了四五年才得以实现,卫中、一中办成了纯高中。

      调研报告经大家补充完善定稿后,以人大正式上报县委批转。一上县委常委会,大家都说这篇报告写的好。芮存章书记问陈致忠主任:“谁写的报告?”陈致忠回答:“是教育局小俞写的。”会后,俞学军能写文章的名声传开了,于是县委办、政府办、宣传部都争着要人。某天下午,天柱先生让人带信给我,让我到卫中一趟。我放下手中工作来到了卫中,走进他的办公室,刚坐下,他就说:“我也想要你来卫中,但几家争着要你,你还是去县委办吧,这对你的前途有好处。”接着又说:“听说你过去出身不好,在农村劳动但没有消沉,通过不断自学,考上了教师,考上了教育学院,改变了命运。现在正是你表现的好时候,好好干!”临走时,他还送我一本《公文写作知识》。

      1985年7月,我从教育局正式调入县委办公室,半年后,任县委书记芮存章的秘书。在县委办,和天柱先生接触的机会多了,交流的次数也多了。我们由相识相知到无话不谈,他成了我亦师亦友的忘年交。再后来,我就听到在机关干部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崔冠亚书记(由中卫县委书记升任银南地委书记)提拔任用干部不少,最知人善任、用的最好的是两个人,一个是芮存章(中卫县委书记),一个是李天柱(中卫中学校长)。

      1988年,中卫中学经过层层筛选,被确定为全国330所著名中学之一,天柱先生也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学特级教师。此时的卫中声名日隆,教育质量大面积提高,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堪比银川一中,考入985高校的学生不计其数。中卫中学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得到了上级的多次表彰,也得到了中卫人民的交口称赞。此时,芮书记对我说:“你去把卫中的经验总结一下,我们在全县教育工作会上予以推广。”于是,我深入到卫中调研数天,了解了不少情况,并列出了写作题纲。而在此时,宁夏日报记者杨兆兴的调查报告发表了,芮书记就找我说:“杨兆兴总结的很好,我们就不写了。”

      放在今天看,卫中的经验不管有多少条,但能经得起历史检验、具有长远意义的。我认为有以下三条:

      第一,富有远见的办学思路。天柱先生不是管人理事管家式的校长,而是一位具有战略思维的教育家。他提出了:“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办出特色,多出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制定了“培养兴趣,发展爱好,因材施教”的育人模式,尤其是“成人——成才——成龙”的育人层次构想,至今令人耳目一新。办学的最高愿景是“成龙”,最低要求是“成人”,基本任务是“成才”,这与当前“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不同凡响的教育思想。在全社会都在盯住高考抓升学率的大环境下,他却提出了实施“兴趣教育”“玩着学”的教育思想,这在当时就引起了轰动,多少人认为这是“离经叛道,不可思议”。但历史证明这是对的,每学期举办一次全校运动会,每天下午保证一小时的课外活动,学生不仅玩得痛快,而且学习兴趣更浓了。同时,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如计算机小组、无线电小组、书法绘画小组、田径队、乒乓球队、铜管乐队、鸣钟文学社等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卫中的亮丽名片。看看今天,全国到处“降压减负,救救孩子!”的呼声不绝于耳,想想当年天柱先生“玩着学”的教育思想是多么富有远见和振聋发聩啊!

      第三,行之有效的关键措施。有了好的思路,还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施,这就不得不说他的“三个三”措施。一是“抓三风”,即从大力改进教风入手,全面整顿学风,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通过整顿“三风”,整个校园充满活力,面貌焕然一新。二是“听三课”,即组织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汇报课、观摩课、邀请课的评讲活动,促进和改进课堂教学质量,向45分钟要效益。三是“考核三育”,不光细化了智育的考核细则,还细化、量化了德育和体育的考核细则,变软考核为硬考核,从而推动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这些措施的落实,使中卫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创造了中卫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

      到了1999年,天柱先生从事教育整整50年了。3月14日,由部分卫中教师和64级学生发起,在铁路龙汇大酒店举办“庆贺李天柱先生从教五十周年座谈会”,前来参会者一二百人,我作为主管教育的副县长,也被邀请参加会议。会议由天柱老师的学生,柔远中学校长魏育银主持。在七八个人发言后,主持人点名让我发言,我便作了题为《发扬天柱精神,再创教育辉煌》的发言。发言后,魏育银、王守慧、王建国、杨正堂等人凑上来对我说:“讲得好,有高度、把座谈会从感恩层面提高到了精神层面。”现在,把当年发言摘要如下:

      “天柱老师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五十年,以其巨大的工作热情和人格魅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把它称为“天柱精神”,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不屈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天柱老师的人生道路既有辉煌,也有曲折,早年经受了无法想象的磨难。1958年被打成右派,逐出了卫中校门;60年代,被下放农村学校接受监督改造;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了极左路线的冲击,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三进三出卫中校门,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不变,工作热情不减。身处顺境,他不傲不狂;身处逆境,也从不气馁。而是始终如一地干好工作,可以说是愈挫愈奋。古代的思想家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句话用在天柱老师身上,倒是十分恰当的。

      二是献身教育,从严治校的精神。“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天柱老师把为国培养人才当做终身的大事,从来没有马虎过。尤其是他担任卫中的校长以后,献身教育的能量得到了最大的释放。他提出了“德育为首,全面发展,提高质量,多出人才”的办学思路,并勾画出了一个“成人——成才——成龙”的育人层次,并大胆地付诸实践。于是,“德、智、体”三方面的考评体系建立起来了,听“三课”(汇报课、观摩课、邀请课)的制度建立起来了,抓“三风”(校风、教风、学风)的举措开始实施了,等等。这些措施的落实,使卫中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大面积的提高,创造了中卫教育史上的鼎盛和辉煌。

      三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多数学校不太重视体育课的情况下,他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玩着学”的思想,规定学校每年举行两次大型运动会,每天下午坚持四十分钟的课外活动。开始大家有些担心,但后来的结果表明,学生不仅玩得痛快,而且学习兴趣更浓。又如,卫中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什么计算机小组、无线电小组、书法绘画小组、铜管乐队、鸣钟文学社等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成为卫中一条成功的办学经验。还有他提出的“从严从细,求活求新”“培养兴趣,发展爱好”的办学理念,无不体现了天柱老师超人的胆识和创新的思维。

      四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精神。天柱老师深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含义,事事带头,处处作出表率,身教重于言教。他说:“一个称职的校长,应当是能够成为老师的老师”。这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如出一辙。几十年来,他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从不以权谋私,从不揩学校的油。他在卫中,成了学生崇拜的偶像,老师效法的楷模。有了这样的好带头人,中卫中学出现了一个团结拼搏,争着上、比着干的良好的育人环境。

      以上这些,就是我对“天柱精神”的基本定义。发扬“天柱精神”,把中卫教育搞上去,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对天柱老师最好的纪念。”

      1993年10月,天柱先生正式退休了,但他退而不休。除继续关注卫中、关注教育外,他把主要精力投向了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扶持文化新秀。他几次对我说过:中卫历史上是有名的文化县,我辈有责任发扬光大。发扬光大的主要标志,就是要推出一批文化名人和名著。循此思路,他先后为李献忠的《本色人生》、马建兴的《天书图谱》、范学灵的《中卫文化纵横》、闫云霞的《沙坡头咏怀》、杨富国的《旷世奇缘》、魏育银的《德林心语》、杨琼程的《难忘的思念》等人的著作写了序言和评论文章,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向社会大力宣介这些著作。同时,还在《宁夏日报》、《华兴时报》、《中卫日报》、《沙坡头》等报刊上著文,品评推荐了杨兆兴、张建忠、拓兆农、孟长庆、李壮萍、刘建芳、靳万农、张晓磊、孙艳蓉等中卫籍作家和作品。2012年秋,我的第一本文学集《香山情恋》出版,他写了序,对本书收录的诗词文赋逐一点评,痛快淋漓令人拍案。序的末尾这样说到:“《香山情恋》,一本充满热爱家乡才情横溢的书。我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你就会领略自然造化之美,感受祖国山河之美,陶醉于华夏文化艺术之美。”读到此,我即感到羞愧难当,又产生出一股知耻后勇的力量。

      中国的读书人,受儒家思想熏陶,大多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完美人生。天柱先生也不例外,有一段时间他闭门谢客,回顾过往,总结人生,著书立说。先后写作出版了《教育随笔》、《似水流年》、《五笔输入指南》等三本书,为中卫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经验,也为繁荣当地文化增添了墨彩华章。

      2016年1月11日,是令人心碎的日子,天柱先生悄然离我们而去了。噩耗传来,整个古城沉浸在悲痛之中,到北山公墓吊唁的人群络绎不绝。中卫日报辟出专版刊登悼念诗文,刊出了我的一首诗:

悼李天柱先生

乙未三九,大雪纷飞,山川裹素。惊闻李天柱先生去世,不胜悲痛,遂赋诗悼之!

黄河呜咽凝悲音,

香岩缟素吊斯人。

振教兴校呕心血,

培英育贤建奇勋。

《似水流年》播大爱,

《教育随笔》铸师魂。

君今驾鹤西归去,

留得懿范励后昆。

      结束本文时,我想起了臧克家的两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李天柱先生属于后者,他虽然离开我们八九年了,但其崇高的风范、无私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中卫人民的心中。

(2024年秋)


     

作者简介:

       俞学军,1952年出生于中卫市常乐镇,号香山居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宁夏书法家协会顾问,宁夏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师,中卫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卫市老年书画协会会长,中卫市画院院长。曾任中卫县副县长,中卫县政协主席,中卫市政协秘书长。自幼爱文学,好诗词,喜书画,几十年笔耕不辍。先后主编了《文化明珠中卫》《中卫旅游》,出版发行了《俞学军书画集》《香山情恋》《香山行吟》。其诗书画作品被党政机关和文博单位收藏。





悦中卫
逸品堂个人工作室。说不尽的中卫事,道不尽的中卫情。旨在记录、收集、整理、传播当地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字一图,尽显文心载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