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晃而过

文摘   2024-09-07 09:52   宁夏  

十年一晃而过

▲ 视频 / 巨芬视创

      张贤亮(1936年12月—2014年9月27日),祖籍江苏盱眙,中国当代作家、收藏家、书法家,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1983年起连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5年来在国家层面参政议政,对改革开放及社会转型做出过思想贡献。

      1992年12月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创办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经他的创意、策划、管理,在“一片荒凉两座废城”的基础上,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所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已发展成中国最具规模的影视城及“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的景区,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综合开发试验基地”及“亚洲品牌500强”、“中国品牌100"称号,在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个人被授予“中国文化产业十大杰出人物”、“中国十大收藏家"及“宁夏十大慈善家”之一的称誉。

      1984年,先生发表中篇小说《绿化树》,小说描写了知识分子处于厄境中的生活和思想历程,并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同年,应邀访问挪威、瑞典、丹麦。

      是年9月,《北京日报》社记者团赴大西北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采访,在银川特意采访了这位当今文坛引人注目的大作家。塞上金秋,正值瓜果飘香的季节,12日晚上,当记者们到张贤亮先生家里去做客时,他正和爱人、孩子看电视。

      1984年9月,著名作家张贤亮和爱人、孩子在一起观看相册。

      先生修长的身材,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给人以文静潇洒的感觉。先生兴奋地对我们说,自从党中央发出了开发祖国大西北的号召后,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意。许多有志青年来到大西北,立志把火热的青春献给边疆建设。近几年来,他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创作了获《当代》文学奖的中篇小说《龙种》;最近又完成了反映西部地区生活的系列小说《唯物论者启示录》之第一部中篇《绿化树》。这篇小说一发表,就在当代文坛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被文学评论家誉之为“一部表现了一个信奉唯物论的作家气魄的杰作”。

      谈话间隙:记者们环视先生的会客室,墙上挂着一幅漫画家丁聪给他的画像,作家、书法家黄苗子为他写的一首诗:诗曰:

深入开荒队,名传牧马人;

当年太狼狈,今日颇斯文;

男入重风格,污染叹精神:

从来《绿化树》,期待四时春。

      墙上还有一幅著名老作家秦兆阳给先生写的条幅:

曾经大海知深浅,又上高山识风云。

      这些,都是今年五月份先生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画家、作家、书法家送给他的礼物。凡是了解先生身世和作品的人,都会感到这些评语是他的生活的写照。

      时间倒流到1955年:不满二十岁的张贤亮,从北京三十九中学高中毕业后,随母亲从首都迁到偏远的宁夏落户。开始,他在京星农场劳动,后来又到一个干部学校当教员。

      1957年,他在一家杂志上发表了一首诗作《大风歌》而被错划为右派,在南梁农场当牧工。坎坷的境遇并没有使他沮丧,他从马列主义著作中汲取了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也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谈到这里,张贤亮同志拿出一本厚厚的、旧的发了黄的《资本论》,说:“这就是《绿化树》中主人工当枕头用的书。”

      我们拿过书来看,扉页上是他在1960年写的罗曼・罗兰的话:“向正在受苦受难而又顽强奋斗的自由灵魂致敬!”书里还有不少眉批。想到作家创作上的丰收,字里行间凝聚着他多么艰难的经历和心血啊!但是,他并没有沉湎于个人的回忆,他写过去是为了把历史的脚印记录在小说里,留给后人吸取教训。

      在他的书桌上摆放者不少书,其中有《第三次浪潮》《大趋势》等。他说:“这次我去瑞典、丹麦等国访问,同国外作家聊起来跟听天书一样。遗传啦、海洋工程啦、新能源啦,人家的涉猎非常广泛。物质生活发展了,精神上有更大的追求,没有高质量的作品不行。”得到自治区的同意,他正和同志们准备办一个《文学家信息》刊物,从文学的角度广泛编辑文学、艺术、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信息,以逐渐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形成一门文学性的边缘科学,为广大文学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服务。因为社会前进了,知识不能单一;文学艺术反映时代的面儿应该更广阔、更深刻;要更新知识,要调整结构,避免重蹈覆辙。

      当记者们了解到先生是宁夏的“北京人”,问他是不是想回北京时,他回答道:“我把整个身心都献给大西北了,我在这里生活、锻炼、成长。现在反映大西北的作品比较少,我要开拓文学领域里的大西北……”他兴奋地告诉我们,他今年“七一”前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宁夏文联副主席。他怀着真挚的感情说:“我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产儿。党让我挑担子,我推不掉,只能干好。”

      西北的秋夜,繁星点点。先生这颗北京来的“星”在塞外高原上闪烁着明亮的光辉。

      1985年,发表长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描写在特殊环境里人的本性受到压抑,扭曲之后形成的与生活的矛盾,引起广泛的争论;同年,应邀前往美国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1987年10月,出版《写小说的辩证法》,收录了他1957年至1986年8月在报刊上发表的33篇文章,这些文章介绍了作者的创作体会、创作思想以及创作小说过程中的思考等。1989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习惯死亡》。1992年,下海弃文从商,前往宁夏贺兰经商。1993年,创办华夏西部影视,并担任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建立了镇北堡西部影城。

      1995年3月,出版随笔集《边缘小品》。1996年12月,出版散文集《小说编余》。1997年,出版杂文集《小说中国》。1998年2月,出版散文集《追求智慧》。1999年12月,出版小说集《青春期》。2000年6月,出版导游丛书《华夏西部影视城——我与镇北堡》。    

      先生曾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有9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解放思想运动中起到积极作用,小说被译成32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有较广泛的国际影响。

      2008年2月,出版随笔集《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2009年,发表长篇小说《一亿六》,并于同年出版。2010年初开始,张贤亮以个人名义每年捐赠150万至180万元,对宁夏贫困患者实施“救生行动”;1月,出版语录集《张贤亮经典语录——人很重要》。2013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的倾诉》;同年,被查出晚期肺癌。2014年9月27日下午,因肺癌晚期逝世,享年78岁。

      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中卫站传递活动,著名作家张贤亮成为中卫站的第一名火炬手,在以大漠、黄河和绿洲交汇而闻名的沙坡头景区,他举起祥云火炬,领跑宁夏境内首站传递活动。

1990年,著名作家张贤亮为《中卫文苑》题写的报头。

2008年,著名作家张贤亮为中卫红宝宾馆题字。


     

悦中卫
逸品堂个人工作室。说不尽的中卫事,道不尽的中卫情。旨在记录、收集、整理、传播当地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字一图,尽显文心载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