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 采风中卫
王运朝
一 起 因
2014年国庆节后,应广东博罗县罗浮山观音古寺住持释法皈之邀,前往为其创作传记式电视连续剧,在此荣幸的结识了作画的画家王学义老师。
王学义老师(左)和王运朝先生在广东博罗县罗浮山观音古寺合影留念
王学义师虽年过古稀,却是精神矍铄。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儒雅深沉,行事低调,不善言谈,讲起话来慢声细语。刚认识时,因为隔行如隔山,交谈不多。因创作十集专题片《观音古寺》,其中有一集是讲述书画院画家的故事。在采访王老师中,对他的经历有了详细的了解,便有了深层次的接触,觉得他办事认真,诚实待人,小他几岁的我不禁肃然起敬。当我12月份从太原参加我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婚姻变奏曲》杀青仪式归来后,王老师向我讲述了莫家楼的故事,以及他父亲在莫家楼盐务局任会计时的逸闻趣事,勾起了我的好奇。于是,便怀着探奇的心理,拜读了他的博客和王学仁老师的博客。往昔的莫家楼,以黄河渡口为依托,造就了盐务局盐场的盛兴,莫家楼的繁荣,以尽盛魁为代表的商号的生意兴隆。
当时觉得王学义老师的文笔不错,也曾建议他,将其所写的文章,整理后出版成书,以传后世。当时我并没有新的创作的欲望,一是正在为观音古寺创作剧本,没有时间另起炉灶,二是在我来观音古寺之前,正在为焦作市创作的60集《王氏家族》还没有脱稿,时间上也不允许,我也没往这方面想。
有一天王老师建议我写写莫家楼,当时觉得莫家楼的故事值得一写。看到王老师不顾年迈,还在为家乡的事操心,令我很是感动,便有了帮一下王老师的欲望,写一部莫家楼的电影剧本,完成他多年的夙愿。
千年古树有奇观 “鹤鸣九霄”歌声传;
楼台红果有遗篇 盐城盐山银光闪;
五更驼铃走天边 小桥流水好景观;
羊皮筏子当军舰 鸟岛野鸭麻雀滩;
码头上下有帆船 黄河淌鱼大浪翻;
寒冬冰桥好游玩 百花争艳有花园;
还有清真古寺、砖塔、长河落日好景观。
王学仁老师对莫家楼十二大景观形象的描写,仿佛这些就在眼前,引起了我的血热的沸腾;王学义老师的执着,激起了我创作的欲望。
2015年3月返回焦作后,莫家楼的事一直萦绕在心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于是,5月间便写了大约有20场的戏,总觉得没有到当地看看,写不出塞北的那种气势,又感到不接地气,便有了到中卫莫家楼看看的想法。王学义老师得悉我的想法后,马上邀我前去。当时,焦作市委宣传部正在谋划为我以前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大唐泰斗韩愈》和套拍《阳山贤令》、《潮州刺史》两部电影招商,一时间无法成行。这期间王学仁老师也曾催问我何时去中卫。直到这里的事告一段落,才于9月7日成行。
二、 感 激
坐了近二十个小时的火车,于当日夜晚11点30分才到达中卫市火车站。刚到站口便看到王学义老师和初次见面的莫如江老师及他的孙子在站外等候。寒暄中得知莫如江老师为了我的到来,与王学义老师作了周密的安排,并要他的孙子开车服务在中卫的全部行程,令我喜出望外。原本想悄悄来,再悄悄地回,不成想兴师动众,让我十分感动。
到了王学义老师的家中,我们三人又谈到深夜一点多钟,还是余意未尽。王学义老师将最好的房间让给我住,两个古稀老人却睡沙发而眠,使我惴惴不安中又多了一层敬重。
9月8日,我们一行到了我渴望已久的莫家楼。虽然临行前王学义老师给我打过预防针,但是眼前呈现的景象还是令我有点失望,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景观早已荡然无存,仅存的盐场那堵斑驳的土墙,还再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走在莫家楼的街道上,心中泛起阵阵探源的欲望,使得那一丝失望也抛在了云外。千年古树的向往,莫家楼土台遗迹的觅踪,黄河古渡的探寻,还是从中得到些安慰。历史的厚重,沉积的往事,积淀的文化,已经成为莫家楼的历史。
为了让我进一步了解莫家楼的历史往事,莫如江老师特意安排了与镇里专管文化的专职人员和莫家楼的村委会举行了座谈会,从中得到不少的启发。
中午,莫如江老师特意安排在他家品尝地方风味。由于他的爱人年迈体衰又有疾病缠身,还再不辞辛劳,让我激动之余又增添几多感慨。饭后,王学仁老师至高龄与不顾,从中卫市专程赶到莫家楼与之会面。王学仁老师与我从照片上认识的毫无差别,人虽然有点瘦,却是精神十足。他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跑遍了香山整个山区,与山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身为副局长的他,在评职称时主动让贤,又是第一个主动离职的局级干部,在当地有着极佳的口碑。步入晚年后,又为了莫家楼的发展笔耕不辍,发挥着余热,不由令人肃然起敬。
午饭后,我们一行为了寻找当年黄河古渡的遗迹,又驱车来到了波澜壮阔的黄河边,去追寻当年繁盛的古渡口。虽然遗迹不存,但是黄河博大的襟怀依旧接纳着南来北往的客商,那湍湍激流依然诉说着母亲的挚爱,那两岸的景象还是展现着当年的繁华。
王学义(左一)、王学仁(左二)、王运朝(右二)、莫如江(右一)在莫家楼合影。
站在黄河岸边,根本看不出这是浩瀚的塞北,且是一番江南鱼米之乡的味道,从绿树成荫、稻田交错、瓜果飘香的美景中嚼味出几多香甜。金秋季节,放眼望去,满眼全是金黄的稻谷、苍翠的绿荫,颠覆了我的想象。
我到达中卫市时,正赶上下雨天气,浑身感觉出前所未有的清新凉爽。
在回程的途中,我们应邀参观了一直陪同的祝军的工作室。祝军是位年轻的书法家,人长得清秀,处处透着文人墨客的气质和儒雅风度。交谈中,得知他曾到过我居住的城市,且与这里的书法家有过深厚的交往,不觉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祝军的工作室设在大麦地中,里面有他书写的书法,有陈列的黄河石,真的是满目奇异珍宝,不由对其刮目相看。我不敢用这个词来形容他,可我还是情不自禁地用“后生可畏”来形容他前途无量。
在莫家楼的座谈会上,他提出写莫家楼的电视剧,用“莫家楼”之名,不如用“黄河古渡”、“大盐商”来得大气。我当即表示赞同。可见他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原本写一部电影打算的我,也随着他的思路,产生出好好写一部有关莫家楼、盐务局和黄河古渡的大型电视连续剧的欲望。
第一天的行程,感激中的感动,欲望中的激情,促使着我的创作欲望。
三、探 源
在我到达中卫第一天夜间,交谈中莫如江老师拿出了他创作的《莫家楼传奇》打印本。粗略估计一下,约有二十多万字的篇幅。一个古稀老人,有着如此的坚韧毅力,不顾体衰年迈,夜以继日地写出如此大部头的作品,实属难得。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执着的追求,很难有如此举动,非常人能比。
因时间关系,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粗略地看了一遍。开始是坐在床上看,久了就躺在床上看,再长一点,干脆起来站在窗户前借助窗台看。因为在此以前,我已从王学义和王学仁的文章中,对一些人和事已先入为主,有了清晰的印象。再看莫老师创作的小说,就不那么费力。凌晨四点多钟浏览了一遍。给我的第一印象,此小说再经过细细的雕琢和润色,一定是个很不错的小说。
影视作品,讲究的是人物塑造,事件的矛盾冲突,按照行家俗语,那就是要人物命运险象环生,表现的事件跌宕起伏,展示的人物与事件环环相扣,才有看头,回味无穷。
一个投资人,能下决心投资金,看重的是收视率,是成本的回收,是赚取一定的利润。否则,很难打动投资人。
第二天一早,不到六点就早早醒来,我又拿起莫老师《莫家楼传奇》打印本,再次地快速翻阅了一遍。
莫家楼、黄河古渡的兴衰,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再加上尽盛魁的主人刘尽善、刘汉卿父子俩,也是传奇式的人物,盐务局的总账房,还是一个传奇;大漠中的驼队,从遥远的盐池运盐,在浩瀚的大漠中跋涉,依旧是带着传奇的色彩;黄河古渡中的羊皮筏子、小木船,加上驾驭它的船夫,在艰险中与大自然的顽强搏斗,仍旧就是带着传奇的色彩。这么多的传奇相遇,实则不易,要很好地表现在作品中,更是不易。
我带着困惑,从第二个晚上起,在王学义老师保存的《中卫文史资料》中寻求答案。短短的两个晚上,我看完了《文化纵横》、《中卫史话》、《古城的风雅》、《沙坡头》,渐渐有了一些头绪。
四、沙坡头
在我到达中卫的第三天,天气依旧不作美,上午还有小雨。下午,莫如江老师与他的孙子来到了王学义老师的住处,接上我们去拜访中卫市的文联主席。谈主席是我初次见面,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既有领导者的风度,又有文人的风采。话语不多,却很务实。讲起话来不紧不慢,条理清晰。为了我们一行到沙坡头采风,亲自联系沙坡头的老总杨副主席(文联副主席)。杨副主席当时正在接待外国客人,安排专人接待了我们。
王运朝先生在沙坡头
到达景区后,顺利地拿到了进入景区的门票。当我站在黄河岸边,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黄河,河水不是我以前所见的浑水,却是犹如一池清清的湖水。王学义老师不失时机地为我拍照,在写有“沙坡头”的巨石前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放眼望去,前方的沙坡头历历在目,高处是黄灿灿的沙丘,沙丘下却是一片绿,形成具有特色的鲜明对比。我们乘快艇在河面上飞驰,这也是我平生以来第一次在黄河上浪遏飞舟,除了刺激外还有几许惬意。不大工夫就到了沙坡头下的码头。这里杨树挺拔,各色建筑交错的拔地而起,与紧邻的沙丘形成层次分明的对比。这里的奇迹就在于它紧邻沙漠,而一尘不染,无论自然怎么变化,黄沙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成为这里独具风采的景观。大自然的馈赠,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五A景区,吸引着国内外的大量游客。
我们乘索道的缆车登上了沙坡头的制高点,站在其上举目远望,彩带般的黄河在山脚下伸向远方,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舞动着中华大地的山川,成为恒古的传说。
当我们穿过铁路隧道,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大漠中高低起伏的沙丘,形成的道道沙梁一直伸向望不到尽头的远方。我们乘坐旅游专车进入了沙漠腹地,中途再改乘越野车,来到了一处较为平坦的沙岗前。置身于大漠中,有了别样的感觉。以前都是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沙漠,如今身临其境,别样的心情,促使着我一下车就情不自禁的向前面的大沙丘跑去,尽情地拍照大漠中的花棒。粉红色的花,在沙漠地摇曳中,异常的显赫夺目。
我爬上沙丘的最高处,遥望着伸向天际的大漠,只见曲折逶迤的道道沙梁,如同时代跳动的音符,在苍穹下奏响着时代的音符,响彻在腾格里沙漠的上空;沟壑纵横的底部,倔强地生长着几抹绿色植物,顽强的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而成长,才不愧为是顶天立地的强者。别把自己看得太重就不会失重,别把自己看得太高就不会失落;别把自己看得太轻就不会自卑,别把自己看得太低就不会渺小。大自然的馈赠是有限的,要有作为就得奋发。此时的脑海中想象着运盐的驼队,如何在影视作品中展现和表现,也是作品成败的关键。眼前仿佛出现了在浩瀚大漠中艰难跋涉的驼队,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都阻挡不了他们一往无前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正在我望着无垠的大漠出神时,王学义老师也不顾年迈爬上了沙丘的最高处,不停地拍照,将这些美仑绝幻的景致留在永恒的记忆中。
尽情的欣赏大漠风情后,怀着恋恋不舍的情感下了沙丘。
沙丘环抱的开阔地上,存留着一处拍摄《风雨沙坡头》遗留下来的景致,虽然是大火过后留下的遗迹,却也能从中看出当时的风貌。这部电视剧的编剧就是沙坡头老总杨副主席的杰作,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不少的反响。陪同我们参观的祝军,在完好的大门前,不失时机地为我们拍照,让我与王学义、莫如江老师留在了瞬间,定格在沙坡头的沙漠中。
回程时,我提议由我做东,宴请几位老师几天的辛劳,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莫如江老师坚决不许,一再表示尽地主之谊。到了“莫家楼”饭店,在莫如江老师的事先安排下,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交谈中得知,这家饭店的老板也是莫家楼人,听说要写莫家楼,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厚望。莫如江老师已将这段故事发表在“中卫天天网”上,写的很是详细和十分的感人。
中卫采风,在紧张有序中度过。要说感谢,似乎又有些浅薄。我要把这次友谊的旅行,永远的保留在心间。
作家简介:
王运朝,军人出身,河南省作家,著书有:《井冈山风云录(该作品2006年被列入建党85周年文献)》《宋宫外史》《天国壮歌》《司马迁传奇》《骊山泪》等长篇历史小说;电视连续剧《十二月事变》为文学统筹(2000年中央八套播出);创作电视连续剧发表的有:《特遣纵队》《燎原星火》《毛泽东在瑞金》《梦断嵩山》;30集电视连续剧《婚姻变奏曲》编剧之一,由中央电视台和山西黄河影视社共同拍摄,筹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有:36集《大唐泰斗韩愈》、30集《怀帮传奇》,30集《怀庆药商》;48集《陈家沟》;60集《王氏家族》。电影剧本《阳山贤令》、《潮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