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荐读
细胞培养肉商业化进程、制约因素及政策建议
作者:孙一文,周琳*,王晓红
单位: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基金项目:
农业农村相关行业发展情况调查服务(220200003001138);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关村科技园永续未来前沿技术促进中心(220200001017062)
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细胞培养肉是一种新型的食用蛋白质来源,可以提供与传统肉类相似品质和口感的肉类产品,具有环境污染可控、动物疫病传播风险小等优点,有利于促进肉类供给系统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保障食物与营养安全,为贯彻“大食物观”理念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效发展路径。随着细胞培养肉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新加坡和美国细胞培养肉产品的上市销售,细胞培养肉商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实现了从技术示范到规模生产的突破。但该产业未来发展仍面临突破关键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接受度、完善监管标准等诸多挑战。该文通过回溯全球细胞培养肉技术、企业、社会资本以及政府监管发展历程,将细胞培养肉商业化发展进程划分为3个阶段,全面分析了细胞培养肉产业发展面临的核心制约因素,并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情况,提出推动中国细胞培养肉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细胞培养肉;肉类产业创新;商业化进程;政策建议
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回溯世界各国细胞培养肉技术、企业、社会资本以及政府监管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从商业化发展的角度可以将细胞培养肉产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是细胞培养肉商业化准备阶段(1931—2010年),该阶段核心特点是细胞培养肉的概念提出和理论基础探索;第二阶段是商业化示范验证阶段(2011—2018年),随着首个细胞培养肉实验室原型的诞生,细胞培养肉从概念形成走向实验室规模技术研发,该阶段的核心特点是细胞培养肉技术验证和商业示范均得到进一步检验和推广;第三阶段是商业化加速推广阶段(2019—2030年),该阶段核心特点是细胞培养肉的社会资本规模扩大和生产成本降低,并得到了政府的安全监管批准开始获批上市销售推广。
从细胞培养肉产业发展历史看,当前全球细胞培养肉产业处于商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美国、新加坡等国已通过细胞培养肉安全性审批,允许销售细胞培养肉产品。但未来,产业发展仍面临技术、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一系列挑战,关键技术仍需进一步突破,尤其是无血清培养基、细胞扩增、三维组织工程等关键技术方面仍待优化。
高生产成本与规模化生产的平衡,与传统肉类相比,细胞培养肉生产成本依然很高,且年产量为20~180 t的生物反应器产能有限,无法满足大规模市场需求。从现有公开披露数据(表1)来看,细胞培养肉的生物反应器产能目前仍然局限于千升级别,各相关企业宣布的年产量在20~180 t之间。
过去十年,细胞培养肉的生产成本经历了巨大的下降。2013 年荷兰科学家Post开发出售价为33 万美元的第一个细胞培养肉汉堡,到2020 年以色列Super Meat制作一个汉堡的成本降至35 美元,细胞培养肉的价格已经下降了99%。
市场接受度较低,现有研究显示仅15%的消费者了解细胞培养肉,有消费意愿的人数则更少,尚不具备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很大程度制约了产业发展。同时,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现有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难以覆盖细胞培养肉的特定生产环节,尤其是在新材料和工艺的应用上,亟需建立全新的监管与风险评估机制,确保产品安全性并推动产业有序发展。
为了促进细胞培养肉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尤其是为了避免国外在该领域设置的重重技术壁垒和封锁。对中国而言,重点抓好构建细胞培养肉核心技术体系、标准标签体系、安全监管体系等方面工作,同时开展大众科普与消费引导,避免网络等不实信息造成消费者对细胞培养肉的误解,并最终影响产业发展。
团队简介
通
信
作
者
周琳,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市场司猪肉市场首席分析师、饲料市场首席分析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畜牧业经济与政策,食物消费及新蛋白产业政策等。主持及参与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等课题研究5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报纸等发表文章30余篇。参与完成政策建议获得中央常委级领导、副国级领导及省部级领导批示30余项,主编著作6部。
引用格式
孙一文, 周琳, 王晓红. 细胞培养肉商业化进程、制约因素及政策建议[J/OL].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4. DOI:10.13995/j.cnki.11-1802/ts.037134.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文章详情。
图文供稿| 作 者
编辑排版| 高春雨
内容审核| 董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