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荐读|安徽科技学院食品安全及控制团队:一株猪源德尔卑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以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企业   2024-07-18 09:06   北京  

论文荐读

一株猪源德尔卑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以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作者:蔡秋慧,龚莹婷,李港回,彭钢,孟静南,王俊颖,翟立公*


单位:

安徽科技学院 食品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085MC89);安徽省高校自然学科重大项目(2023AH040277)

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沙门氏菌作为人畜共患的致病菌,更是极易产生耐药性,严重影响了人类与动物的健康。为了更好的了解动物源性沙门氏菌的生物学和分子特性。对安徽凤阳县某市场猪肉样本进行细菌分离纯化、血清型鉴定、药敏实验和毒力基因检测,同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毒力、耐药基因注释等分子生物学信息分析,并通过qPCR对毒力基因进行验证。分离鉴定出1株德尔卑沙门氏菌,分子分型为ST1498型,将其命名为G-1B,该菌株对环丙沙星、卡那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敏感。全基因组长度为4 805 494 bp,预测出4 660个基因,其中包含559个毒力基因与37个耐药基因。该研究为了解猪源德尔卑沙门氏菌的遗传背景和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探讨德尔卑沙门氏菌致病性、耐药机制和分子进化规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德尔卑沙门氏菌;环境胁迫;全基因组测序;基因功能注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主要结论

本研究在安徽凤阳地区分离得到一株野生型猪源德尔卑沙门氏菌 G-1B,对其进行16s rRNA鉴定,MLST分型,药敏性实验,毒力基因验证,生物被膜定量实验以及环境耐受性测定,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确定该菌株为多重耐药菌且携带大量毒力基因。研究发现,通过16s rRNA鉴定,MLST分型确定其为一株野生型猪源德尔卑沙门氏菌,ST型为ST1498,抗原式为1.4.12;f,g,;-,将其命名为G-1B。通过8种药敏性测定,发现与对照标准菌株相比产生耐药异质性,生物被膜测定发现达到 24 h时,G-1B远低于标准菌株,并且对于环境耐受性中的高温,酸,次氯酸钠产生了明显的耐受性。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得出G-1B的基因组预测出4,660个基因,总长度为4 180 794 bp,携带了559个毒力基因以及37个耐药基因,蛋白编码基因大量注释在了碳水化合物转运及代谢,氨基酸转运及代谢中。综上所述,本次发现的野生型德尔卑沙门氏菌产生了多重耐药的异质性且携带大量毒力基因,需要深入研究。本研究为测猪源沙门氏菌致病性,耐药机制和分子进化规律提供参考依据以及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表1 药敏性分析


图1 环境胁迫实验结果


图2 G-1B基因组图谱图


图3 COG功能注释分布图


团队简介

以翟立公副教授为领导的食品安全及控制团队致力于农残兽残、食源性致病菌等的免疫学及电化学快速检测方法及光催化消解农作物表面有害物质的研究。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10余项,横向课题10余项,科研经费近100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团队成果对于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预防食源性疾病、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了成果的商业化转化及应用,推动了食品安全事业的发展。




翟立公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食安安徽”评审专家、怀远县科技特派团团长,安徽科技学院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科研团队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检测技术开发等方向。近年来主持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重点项目等各类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FoodsACS Omega、《食品科学》《中国食品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4项、软件著作5件。



引用格式


蔡秋慧, 龚莹婷, 李港回, 等. 一株猪源德尔卑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以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4, 50(11): 18-26.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文章详情

图文供稿| 作 者  

编辑排版| 郑 越  

内容审核| 陈雅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食品与发酵工业》征稿要求,最新征稿信息,最新录用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