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百科   2024-11-15 18:27   山西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刊登于《天工》2023年第24期29-31页,知网、维普、万方、超星、龙源等网站全文收录。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胡义秀,胡丽婷.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天工,2023(24):29-31.


[摘 要]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彼此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平台。以非遗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元素嵌入式融合和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非遗元素衍生开发融合,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机制,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二者的深度融合和创新,不仅可以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兴盛,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传统手工技艺;非遗;生产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7556(2023)24-0029-03

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 ”(YG2018260);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赣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YS18137)。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元素,丰富了其创意内涵。
一、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面临的问题
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自此,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传统手工技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在众多非遗门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也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仍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首先,人才短缺是制约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许多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一代对这些技艺的兴趣和热情不高,导致这些技艺的传承出现断层。其次,传承困难。部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采用家族传承或口传心授的方式,这种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后继无人、失传风险增大等。再次,资金不足也是影响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设备更新、人才培养、市场推广等,而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和企业支持,渠道单一,制约了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最后,还存在一些错误的保护观念。有些人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视为静止不变的文化遗产,过分强调其历史和艺术价值,忽视了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传播。还有一些人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对非遗的真正内涵和价值的保护和传承,导致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特色和生命力。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地(29页完,下接30页)改变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态。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的融合日益加深,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的进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文化创意产业也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农业、体育产业等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催生出更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这种跨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增加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也提高了其他产业的竞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随着与国际先进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多,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走向国际化,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与国际接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多元化、个性化、科技化、跨界融合、国际化等发展趋势的推动下,特色小镇、文创空间等新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涌现,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三、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十分密切。
首先,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独特的设计、制作和产品开发思路。例如,传统手工艺品可以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新产品;传统手工技艺也可以为影视、戏剧等文化艺术创作提供生动的素材和灵感。因此,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和传承方式。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面临失传和消亡的危险。文化创意产业可以通过创新和创意等方式,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现代社会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例如,通过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可以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找到新的市场和受众。
最后,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具有反哺效应。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需要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而文化创意产业可以通过创新设计和品牌打造等方式,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提供经济支持和市场机会。例如,文化创意产业可以通过设计开发和品牌营销,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提高其附加值和市场影响力。此外,文化创意产业还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合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四、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路径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互作用不仅为彼此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平台,也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强非遗保护工作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和文化双赢的有效方式。
(一)以非遗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元素嵌入式融合路径
以非遗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元素嵌入式融合路径是一种强调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作为产业融合发展中心的创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技艺和精髓被视为珍贵的文化资源,同时与现代文化元素进行嵌入式融合,以实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互动和协同发展。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方式主要表现为将现代文化元素融入非遗中。如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图案、色彩等元素融入现代家居用品、服饰等设计中。这种嵌入式融合能够使非遗在现代文化产品中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也能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以非遗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元素嵌入式融合路径,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技艺和精髓是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 文化和艺术价值。为了保持这些独特元素的原汁原味,其实现范围相对较小,实现效益并不明显。
其次,资本诉求满足率低也是这种路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的独特性和有限性,其市场价值需要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政府可以加大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支持、政策优惠等,以推动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和发展。此外,还可以建立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加强产业联盟的建设,使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能够更好地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实现效益最大化。
同时,为了解决资本诉求满足率低的问题,可以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共同促进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多元化投资和市场化运作,推动非遗项目从文化资源向文(30页完,下接31页化资本转型,进一步提高和拓展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市场价值和实现路径。
(二)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元素衍生开发融合路径
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元素衍生开发融合路径,是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和技艺,将非遗元素与现代文化创意相结合,推动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在这种路径下,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平台,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元素进行创新性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同时,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元素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无限的创新灵感和资源,为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作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源泉。
通过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元素融入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中,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文化创意产品更具独特性和吸引力。同时,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元素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新性开发和利用,也能够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使非遗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以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等技术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元素融入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中,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和了解非遗的魅力。
总之,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元素衍生开发融合路径,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非遗生产性保护方式,有助于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机制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机制,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非遗生产性保护方式,是通过建立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合作模式,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元素与文化创意元素相结合,推动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互动和融合发展。
在这种互动机制下,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态。这种互动机制通过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元素融入文化创意产品中,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在家居用品的设计中,引入非遗的图案和色彩,增强产品的艺术性和独特性;在服饰设计中,引入编织、刺绣等非遗技艺,让服饰更具有文化气息和独特美感。
同时,也可以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元素融入文化旅游产业中,通过将非遗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非遗,促进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在文化旅游线路中,可以设计并推广一系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创商品。这些商品可以包括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元素的服装、手工艺品、食品等,既可以让游客将非遗带回家,又可以为当地文创产业带来经济收益。此外,还可以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元素融入文化演艺产业中,通过创新演艺形式和表现手法,将非遗的故事、人物等元素搬上舞台,以更加生动和形象的方式展现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独特魅力,提高观众的文化体验和参与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是一个相互补充、共同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非遗生产性保护是基础和核心,能够保持和提升非遗的真实性和活性。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则可以为非遗生产性保护提供新的动力和平台,帮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扩大影响力。同时,这种协同发展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信.非遗生产性保护中文化认同的缺失与重塑:以土家织锦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3):40-50.
[2]邱珂.江西省精准扶贫中非遗手工艺设计活化的作用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18):351-355.
[3]王辛欣.文化认同·符号·品牌: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6(37):152-153.
[4]邓军.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经验与反思:以自贡彩灯制作技艺为例[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86-99.
[5]李鸿明.从东莞千角灯看我国民间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文艺争鸣,2015(6):174-178.
[6]吴凤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以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15(3):117-123,170.
[7]仇琛.生产性保护与民间手工艺品包装设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邳州纸塑狮子头为例[J].艺术百家,2014,30(4):248-249.
  (31页完)
作者简介:
胡义秀(1978—),女,汉族,江西宜春人,本科,南昌大学档案馆馆员,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图书与档案管理。
胡丽婷(1972—),女,汉族,湖北麻城人,硕士,南昌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美术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编辑:李争


《天工》杂志

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2095-755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14-1374/J

201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

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

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扩展)期刊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并州北路31号

电话:0351-8362625

天工杂志
传播中华工艺美术文化,推广中华工艺美术技艺,挖掘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助推工艺美术品牌打造。( CN14-1374/J)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