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景观设计融合研究

百科   2024-11-15 18:27   山西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刊登于《天工》2023年第24期26-28页,知网、维普、万方、超星、龙源等网站全文收录。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高蕊,吴雨,张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景观设计融合研究[J].天工,2023(24):26-28.

[摘 要]旨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探索其对民众的影响。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和模型法,以南通非遗“板鹞风筝”为主题制作一套完整的博物馆和景观环境以及文创产品,并对其最终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将非遗与建筑景观设计相结合可以提升民众对非遗的认知和理解。非遗与景观设计相融合能让当地人民有地区归属感和自豪感,并且了解城市本身的特色文化,与非遗相融合的设计更加具有当地特色,改变了千篇一律、不做更改、复制粘贴的景观设计,加深了与周边城市景点的联系。
[关键词]非遗;传统文化;板鹞风筝;南通;博物馆;历史文物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7556(2023)24-0026-03

基金项目:南通理工学院2024届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培育计划。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和模型法,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板鹞风筝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并对板鹞风筝主题景观设计的选址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其优缺点及现状。确定博物馆选址后,利用模型法制作一套模型,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与总结,得出“板鹞风筝”文化与景观设计的融合路径,为其他非遗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融合提供借鉴。
一、非遗与景观设计融合研究
研究表明,景观空间融入非遗元素可以提升游览者的沉浸感和参与感,增强观众的文化体验。而板鹞风筝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与内涵,将其应用在非遗景观空间中效果十分显著。因此,本研究通过建构模型来探索板鹞风筝在非遗景观空间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目前,如何将当地文化与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当代设计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话题。一些设计师已经结合不同的设计方案探索了文化与景观设计结合的方法,并为文化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方式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和经验。
(一)国内非遗与景观设计融合研究案例
建发集团与怡境设计团队合作设计的广州建发央玺,将非遗与景观设计成功融合并落地,该项目所融合的是广东省特色非遗灰塑。灰塑是广东传统建筑雕塑装饰工艺手法,工艺独特,历经百年却毫不褪色。
百鸟朝凤成为该非遗景观项目融合设计的主题,在景观环境设计方面,设计团队从余荫山房和陈家祠中获得灵感,设计出与灰塑相得益彰的中庭空间。而灰塑弧形照壁《百鸟朝凤》是其中庭主要的非遗景观小品,庭院形状大体为圆形,通过挑檐和格栅过渡到会所室内和中庭,圆形庭院借鉴余荫山房缩龙成寸、小中见大、含而不露的造园设计手法,形成高低错落的空间感,构建别具岭南建筑特色和人文风情的空间结构。在装饰构造工艺上,怡境设计团队研究了与灰塑景墙完美搭配的不同材质及衔接方式。
广州建发央玺在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了当地特色非遗,也为其他非遗或技艺与景观设计的进一步融合开辟了道路,使人能通过非遗景观设计进一步了解非遗、传承非遗。
(二)国外非遗与景观设计融合研究案例
世界文化遗产洛尔施修道院景观设计运用了类似的设计手法,以修道院的残留建筑和莱茵河东边保存(26页完,下接27页)完好的加洛林时代建筑为中心进行景观设计。设计师将原来的停车场放在修道院老入口附近,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路线观赏文化遗产,提高人们的沉浸感与体验感,游览路径两侧则放置了少量景观树或者景观小品,而没有放置大量景观小品,是为了让游客一览无余,也是为了让游客了解修道院的传统框架。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则是继承了德国的工业文化,在原蒂森的梅德里希钢铁厂遗址上设计建成的。北杜伊斯堡本来就是一个工业区,而梅德里希钢铁厂更是与其共存了长达半个世纪,在其关闭之后,城市选择将其改造保留,将其设计成公园,并且宣扬德国的工业文化与其独有的匠人精神。其标志性景观为厂区中心的金属广场,设计者将被腐蚀形状各异的铸铁板排列成抽象图案,并让水流动在铁板表面来象征钢铁加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过程。铁板在自然状态下继续被腐蚀,也隐喻了对自然演变过程的尊重。工业文化与自然景观设计的巧妙融合使得这个公园成为世界十大最美公园,也时时刻刻宣扬着德国的匠人精神与工业文化。
然而,大多数城市景观设计只是表面形式, 并未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设计者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融入当地非遗或特色文化。例如,有的古建筑、古遗址在受到保护的同时将其融入景观设计中,增强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名片,展现城市形象,使景观设计更加多元化、更有亮点,加强地区文化的整体性,并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使其不再是单一的、流水线的。
二、南通板鹞风筝的文化溯源
(一)板鹞风筝与发源地南通的关系
自汉代蔡伦发明造纸术以来,人们开始用纸来糊制风筝,如此便有了“纸鸢”一说。到五代时,李邺把竹笛捆绑在“纸鸢”上飞行,风吹入竹笛孔发出筝鸣声,因此哨口板鹞风筝便出现了。[1]
北京、潍坊两地的风筝虽然也带哨,但并不是它们的特色,而南通的风筝因音响特色与北京、天津、潍坊并称为风筝的四大产地。南通风筝之所以保留宋代原貌,历经千百年基本不变,与南通的人口、地理、生产、习俗等有关。在唐以前,南通称为沙洲,人们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地带以煮盐为业,较好地保留、延续了一些传统习俗,板鹞风筝便是其中之一。板鹞风筝作为一种测算天气、祈求平安的工具,它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与当地的人文经济与民间艺术具有密切关系。最初,南通的风筝并不是娱乐工具,而是用于渔业、盐业生产。盐民引海水晒卤、垒灶烧盐,必须抢晴日、避雨天,通过放风筝辨听哨口声音的变化来预测天气;渔民出海捕鱼,最忌天气无常,出海前放一种叫顺风旗的风筝来测高空风力的大小。随着海岸线东移,板鹞风筝渐渐失去辅助生产的功能,成为人们的娱乐工具,南通李港、横港、石港、秦灶、姜灶等地的盐民后代,家藏祖传板鹞风筝的达数百户。[2]
(二)板鹞风筝的特点
板鹞硕大无比、平坦如板,以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的风筝。与北派风筝相比,板鹞风筝更加精巧,因其图案精细,融灯彩、绘画、风筝于一体,大多选用具有吉祥寓意的仙鹤、蝉、脸谱、孩童等图案,也从神话故事、戏曲文化中汲取灵感。         
南通板鹞风筝最大的特色是上面一排排的哨口,其“哨”和“口”是分开来讲解的。哨口一般是用葫芦制成的,不同大小、粗细的哨口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有些高昂,有些低沉,这些大小不同的哨口组成了乐团里不同的演奏部,在空中演奏一场交响乐,大哨口则是整个风筝乐团里的重低音提琴。
(三)板鹞风筝的发展现状
板鹞风筝和大部分非遗项目一样,无法顺利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南通板鹞风筝及其他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从业人员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购买更快更好的工业制品,很少有人去购买价格高昂、工期长、外形古朴的非遗产品。很多年轻人为了生计,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潜心研究和传承传统技艺,而非遗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很大,南通板鹞风筝的传承面临无人继承的困境。
2.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弱
在现代社会,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再加上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很多与板鹞风筝相似的非遗生产活动难以与广大的与市场融合,丧失了发展机遇,应用空间逐步缩小,只能以日常娱乐活动和工艺品展览的形式融入大众生活。
3.受众群体少,无人了解
目前,了解非遗的人越来越少,保护与宣传非遗工作开展得不太顺利。同时,政府对本地非遗的宣传与保护力度不够,对传承与保护非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保障措施不全面。因此,政府还需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
27页完
三、板鹞风筝与景观设计融合的具体研究
(一)模型构建地点选择与地点考察
本模型的构建地点是南通市崇川区滨江公园路与长江中路交叉口一块未完全开发的绿地,其临近住宅区和南通著名景点滨江公园,西部是停车场,临近城市主干道,交通便利。这里原来是春秋季供人们游乐、放风筝的地方。
这个地方是滨江公园的一块附属场地,景观规划之间缺乏联系性,大面积的空白草坪以及零星的景观小品让人感到空旷,并且没有突出主要的景观节点,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圈,未结合南通本地特色与文化进行设计。大多数的城市景观设计只是表面形式,没有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融入板鹞风筝及南通本地特色文化,可以增强城市文化特色,使景观设计更加多元化,加强与周边其他地区文化的联系,构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
(二)板鹞风筝与该模型景观设计的融合
在该模型景观环境的建构中,应加强板鹞风筝和南通文化的视觉效果,把板鹞风筝的主要元素与南通独有的历史文化相结合,通过多种手段表达出来。例如,板鹞风筝背后的历史,板鹞风筝的主体结构和制作工艺,以及南通的遗存古迹、名人风采,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进行重组,并应用到景观小品设计中,使游览者能真切地感受其文化内涵。
在国外的景观设计中,墨西哥的库尔华坎历史公园在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墙体上,在主景观设计周围建造水池,并且新建了水池的进水口。在这个景观中,设计师还充分利用了墨西哥城市改造中遗留下来的石头,这些石头的颜色、材料与墨西哥的整体城市建筑风格相似,使园林景观更加协调,也阐述了墨西哥的民族文化,古典与现代并存,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建造了一个表演场地,并设置了休憩区,给人们了解当地文化和民俗风情提供了优良场所。
另外,设计师可参考国外的设计手法和理念,重视以地域文化为中心的人文景观,并且结合原来的生态化景观场所进行设计,将区域规划和道路系统紧密结合。南通的建筑外观(黑瓦白墙)和木结构形式(穿斗式和抬梁式以及二者的混合结构)一直没有改变,在设计中可以将其作为设计元素,选用黑色瓦砖铺地,道路上将木结构的形式与板鹞风筝的木制骨架结构相结合,形成具有南通板鹞特色的景观路线,突出现代材料的美学内涵。利用点、线、面的手法,创造景观小品,并与南通本地特色植物卷丹、银杏、水杉、杜仲、野大豆、鹅掌楸、天目木兰和厚朴相结合,突出景观设计的地域性和生态性。
四、非遗应用于景观设计面临的机遇、挑战
景观设计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的机遇。以前,传统文化的宣传形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场地、设备和技术等。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景观小品、烟雾系统、灯光系统等技术手段,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此外,文化景观设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目前,文化遗产景观设计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文化遗产景观的设计水平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设计者需要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将其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相融合的方式,以期获得现代的表达方式和多元的体验效果。另一方面,文化遗产景观的建造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这是传统景观设计面临的挑战。
我们的研究针对的是国内的传统文化景观设计,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景观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异,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此外,我们提取的样本较少,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五、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各种外来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我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基于此,我们要立足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精华,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进行景观设计的创新发展,凸显本民族文化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增强人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南通板鹞风筝在现代发展中逐渐被人们遗忘,和许多民间非遗一样面临无人继承、无人知晓、逐渐消失的窘境。南通市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举办各种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保护与传承非遗。板鹞风筝传承人和设计师应当将本地传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这样南通板鹞风筝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佳蕾.板鹞风筝的艺术审美与创造表现[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2):102-106.
[2]张亚男.南通板鹞风筝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2.
(28页完)
作者简介:
高蕊(2002—),女,汉族,江苏淮安人,南通理工学院2020级环境设计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空间设计。
吴雨(2002—),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南通理工学院2020级环境设计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空间设计。
张悦(2002—),女,汉族,安徽庐江人,南通理工学院2020级数字媒体艺术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通讯作者:叶馨芸(1990—),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更新、环境设计。
作者单位:南通理工学院设计与传媒学院
编辑:李争

《天工》杂志

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2095-755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14-1374/J

201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

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

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扩展)期刊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并州北路31号

电话:0351-8362625

天工杂志
传播中华工艺美术文化,推广中华工艺美术技艺,挖掘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助推工艺美术品牌打造。( CN14-1374/J)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