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唐代囊饰的使用及功能

百科   2024-11-21 11:31   山西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刊登于《天工》2023年第25期88-90页,知网、维普、万方、超星、龙源等网站全文收录。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徐溦晨.唐代囊饰的使用及功能[J].天工,2023(25):88-90.

[摘 要]服饰文化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使用需求的促进下,服饰种类愈加丰富。作为因盛装需求而被发明的囊饰,在历史发展中又因人们的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其功能性也不断丰富。唐代是囊饰发展的高峰,其种类丰富且功能多样,除了基础的盛装功能外还扮演着多重角色。囊饰在唐代的发展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也对周边国家与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梳理唐代囊饰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唐代不同种类的囊饰的实用功能与符号功能。
[关键词]唐代;囊饰;发展;功能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5-0088-03

一、唐代囊饰的发展及使用
囊饰作为中国古代服饰的构成之一,是人们日常衣着的重要组成。《诗经·大雅·公刘》记载:“乃裹糇粮,于橐于囊。”由此可见,囊原是一种盛装储藏的容器,而囊饰不仅可以储物还具有便携随身的特点,是为满足古人出行与储物双重需求的产物。
囊饰之起源上可追溯到商周,《礼记·内则》记载有“男鞶革,女鞶丝”,汉郑玄注“鞶,小囊也,承帨帕者。男用韦,女用缯,有饰缘之”说明了这一时期的男女皆可佩囊。其中,男子使用皮革质地,而女子使用丝帛质地,二者皆有缘饰。这也引申出了“鞶囊”一词,“鞶囊”原指由皮革所制成的囊饰,随着时代发展,不同性别群体所佩戴的囊饰的材质差异逐渐消失,商周以后,男女皆有佩戴布帛质地的囊饰。但“鞶囊”这一称呼仍被沿用,其内涵得到拓展,不仅用来称呼“皮质的囊”,而且广泛用于称呼囊饰中的一类。
唐代独特的社会环境影响着当时囊饰的发展。唐代鞶囊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空前强盛的国力与频繁的国际交流使佩戴鞶囊之俗流传至中亚地区,佩戴人群也不断扩大。在形制上,鞶囊有近方形、圆形、马蹄形、椭圆形、圆筒形及喇叭形等。囊上大多无装饰,但也有虎头、兽头、兽爪鞶囊或装饰点状花纹的鞶囊。
唐初,高祖李渊颁布划分服饰等次的“武德令”,划分帝王宫妃、文武百官及其亲眷的服饰等次,形成“上可兼下,下不可兼上”的原则;至太宗时期,服色、佩饰也成为区分品位的原则之一,这两项规定共同构成了唐代颇具文化内涵、等级森严而又繁复的上层服饰文化。这种服饰文化一定程度上是“礼”的延续和彰显,达到了“服饰定尊卑”的效果。因此,唐代服饰制度赋予了囊饰以“礼”的符号功能,使囊饰具有了身份地位的象征作用。
在唐代,官印、鱼符(龟符)有着对应的囊饰盛装,与放置细物的囊饰分开使用。而唐代以鱼符代虎符,为了盛装鱼符,随之衍生出了鱼袋这一新的囊饰种类。鱼袋最早由布帛所制,唐张鷟在《朝野佥载》中形容其为“彩帨为鱼形,结帛作之,取鱼之像”,而后来则演变为长方形的木匣,外层裹有皮革并用金银、玉石装饰。另外,唐朝名相张九龄用以盛装笏板等契囊,也成为唐代囊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另一个重要的囊饰是“蹀躞七事”中的算袋。“七事”含有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物。唐代的“蹀躞七事”是在游牧民族所系佩的蹀躞七事制度上简化取舍,蹀躞带上的蹀躞大多不超过七个,其中所挂的囊饰被称为算袋。
唐代是囊饰使用的“分水岭”,唐之后其使用更加世俗化,佩囊与香囊合并,囊饰不仅可盛装零碎的日常物品,还可盛装香料,作香囊之用。
二、 唐代囊饰的实用功能
服饰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的需求也不断增多,服饰功能随之也不断丰富。人有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需求,囊饰自然也就具有实用功能与符号功能。实用功能满足着人们的切身需求,是囊饰诞生的初始功能。(88页完,下接89页)
(一)盛装
“囊”本意指口袋,后又指像口袋的东西。作为“口袋”,盛装是囊饰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囊饰本身的自然功能。不同的囊饰有不同的盛装任务,鞶囊在诞生之初就有盛装手帕等小物的功能,至汉代起逐渐被用来盛放印绶。《宋书·礼志》记载:“鞶,古制也。汉代着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绶囊,然则以此囊盛绶也。或盛或散,各有其时乎。”魏晋南北朝之后,何等官职佩戴何等鞶囊已有了明确的规定,所有规格的鞶囊也皆由上赐。
及至唐朝鱼符制度确立,鱼袋成为盛装鱼符的特有囊饰,为了方便携带笏板,还诞生了契囊。蹀躞带上配有算袋盛装零碎小物,香囊也是为了盛装香料随着熏香诞生……所有囊饰的诞生都离不开盛装物。无论囊饰的名称和形制如何变化,盛装永远是其固定功能。
(二)装饰
佩戴囊饰一定程度上能增加服饰的视觉美感。在纹样图案上,唐代最常使用植物纹、动物纹、几何纹等,服饰上精美的刺绣一定程度上也象征了使用者的地位。纹样既有寄托祝愿的吉祥如意、松鹤延年,也有文人钟爱的梅兰竹石。唐代囊饰图案的题材十分丰富,不下百种,主要包含盘龙、天马、斗羊、狮子、鹿等走兽类;鸾凤、孔雀、鸳鸯、鹦鹉等飞禽类;牡丹、莲花、葡萄、海棠、秋菊、宝相、卷草、团花等花草类;龟子、多角、菱形、方棋等几何类;建筑、水纹、云纹等风景类;狩猎、宴乐等人物类。纹样布局可分为单元组织排列式、散点组织排列式、绘画结构式三类。其中,绘画结构式是唐代刺绣印染的特殊图案组合,由折枝、缠枝花及禽鸟组成,受唐代花鸟画的影响,体现了唐代纹样的新变革。
总体上,唐代纹样以具象写实的风格为主,由前代偏向平面的装饰构成转变为更有体积感和立体空间的装饰效果。
(三)熏香祛病
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自先秦起佩香便成为各阶层的日常习俗。在《周礼》中已有关于熏染香料的记载,香事活动与习俗文化结合后,形成了独特的香文化。
隋唐时期是香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唐朝奉行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对外交往密切,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都推动了香料进口数量和种类的增多,促进了民众对香的崇尚。熏香、香料的使用较前代更加普遍与多样。无论是国家典礼还是文人聚会,都必有熏香之仪。《新唐书》就曾记载有:“大朝会,设黼扆,施蹑席,薰炉。”而香囊因具有轻便小巧、外形精致的特点成为人与香联系的最好媒介。《杜阳杂编》中描写同昌公主步辇内挂有香囊,李叔卿《江南曲》中的“郗家子弟谢家郎,乌巾白袷紫香囊”,都体现了唐人随身佩戴香囊的习俗。
唐人在香囊内也常常放置药草达到驱蚊虫、清神醒脑乃至祛病防疾的目的。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里“辟温(瘟)方”中的虎头杀鬼丸便是用囊盛装系在手臂或放置于家中四角用以避瘟。
除了随身所携香囊,唐代在室内悬挂与熏染被褥的熏球也是唐代香囊的一类,何家村就曾出土过精美的镂空银香囊。这类金银质地的香囊可以点燃香料熏染衣物与房舍。唐代小说《游仙窟》的主角崔十娘在帷帐四角就垂挂了香囊,内装有含“苏合”和“绿沉香”的合香,这两种香料均需焚燃,因此可以推测出十娘所挂的便是金银香囊。
另外,唐人常在书箱中放置香囊,可以防止蛀虫侵蚀书籍。《太平御览》卷七〇四引《晋中经簿》曰:“盛书皂缥囊书函中皆有香囊二。”可见香囊在唐人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唐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香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唐代囊饰的符号功能
符号功能是在囊饰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赋予其的功能。符号功能赋予囊饰情感与价值,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但符号功能也往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服饰史不仅是物质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隐含在物质内的文化变迁史,而囊饰的符号功能往往就揭示了囊饰的文化身份。
(一)身份阐释
在阶级社会中,维护社会等级、彰显佩戴者身份一直是服饰最重要的符号功能。服饰本身并无尊卑,但在社会发展中,在不同等级观念的影响下,服饰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被封建统治者用来划分阶级、区别身份。囊饰作为随身服饰品类中的一类,也因此具有了反映佩戴者身份信息的功能。
服饰制度使囊饰与官阶、地位挂钩,进而成为社会地位、阶级身份的象征。唐代服饰等级区分十分严格,不同的官阶所佩戴囊饰的装饰、颜色都有着不同的规定。同时囊饰中还有鞶囊与鱼袋这些与权力直接相关的种类,其身份阐释功能更加明确。鞶囊盛装绶带与官印,而鱼袋盛装鱼符,这些都是官员权力的代表,这类囊饰因此也有着更加严格的佩戴要求。由此,又衍生出了“金紫”“金鱼”等称谓,并用这些称呼代指尊贵的身份与官职。
唐人在吟诗作对时将其奉为荣光,撰写的墓志铭中也以获赠这类囊饰为荣,鱼袋与官职并列,成为墓主人显耀身份的象征。(89页完,下接90页)
因为囊饰对阶级身份的区分,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囊饰代指身份的显赫。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葛洪所作的神仙志怪题材小说《神仙传》与陶弘景的《周氏冥通记》中的仙人形象都以囊饰作为配挂的装饰之一,显示了作者在塑造神仙形象时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而这类(兽头鞶囊)社会顶层才可佩戴的囊饰被转移到小说所描写的神仙形象上,可见文学作品中囊饰已与高贵身份形成对应关系。李白的《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中就有“身佩豁落图,腰垂虎鞶囊”的诗句。道教典籍《无上秘要》里描写“四海神王”与各大魔王时也曾提到此类囊饰。
(二)表情达意
传情达意是囊饰诸多功能的一种,传递的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意,也传达着与政治有关的讯息。
1.情感表达
香囊是囊饰中最常被用以传递情感的一类,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香囊的使用群体广,使用时间悠久,男女皆可佩戴。刺绣香囊与配挂香囊都十分常见,封建社会环境下,男女间的交往有种种束缚,在赠送物品时,蕴藏心意的香囊既因其常见而不易被发觉,可随身佩带;又是亲手制作,可表情谊。
香囊表情达意功能的流行更离不开文学作品的推动,既有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中的“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也有轶事,如文学家许尧佐在《柳氏传》中记叙了诗人韩翃(故事中记为“韩翊”)和爱妾柳氏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柳氏香囊的故事流传甚远,《新唐书》、唐代孟棨的《本事诗》等也有相关记载。香囊在传递人与人之间的细腻情感上总是千百年不变的永恒话题,直至今日仍是一种美好情感的象征。
2.政治意味
在诸多囊饰中,鱼袋传递信息的政治意味尤为突出。鱼袋作为尊贵象征的饰品,常常被皇帝作为赏赐。除了给宗亲贵族的内部赏赐外,也常作为安抚、收买人心的工具而赏赐外臣。对于倚重的臣子,皇帝会采用破格赏赐的方式彰显自己的器重。
唐玄宗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时有变化。鱼袋诞生之初,唐王朝处于统治稳固时期,鱼袋的赏赐严明,多按照服饰制度赐予,但随着皇帝权力受到削弱,皇帝增加赏赐,以此拉拢人心。
鱼袋赏赐的多与寡、严格与宽松都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权、少数民族与中央、君臣关系的变化缩影,传达着时代与历史的讯息。
四、结束语
唐代囊饰的发展,丰富了囊饰的类别,展现出中国服饰对外交流融合的发展历程,是囊饰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囊饰形制与功能影响着后世囊饰的使用和发展,为囊饰等服饰的发展流变奠定了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孔颖达.毛诗正义 十三经注疏版 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孔颖达.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房玄龄,等.晋书: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范晔.后汉书:卷九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张鷟.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沈约撰.宋书: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苏鹗.杜阳杂编[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9]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第 77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8876-8877.
[10]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1]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2]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3]姚汝能.安禄山事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4]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5]华梅.华梅谈服饰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16]高移东,王银田,龚甜甜.鞶囊考[J].文物,2014(4):65-79.
[17]张红玲.唐代鞶囊使用考论[J].文博,2020(1):36-44,13.
[18]崔军锋,张建新.香囊的社会文化史:基于“礼制”与“民俗”视角的考察[J].中医药文化,2016,11(6):19-28.
[19]李晰.浅析中国传统服饰与身份标识[J].西北美术,2018(2):98-100.
(90页完)
作者简介:徐溦晨(2000—),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民艺与非遗。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编辑:高琼

《天工》杂志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2095-755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14-1374/J

201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

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

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扩展)期刊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并州北路31号

电话:0351-8362625

天工杂志
传播中华工艺美术文化,推广中华工艺美术技艺,挖掘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助推工艺美术品牌打造。( CN14-1374/J)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