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情感表达是传统手工艺的生命

百科   2024-11-13 17:41   山西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刊登于《天工》2023年第23期33-35页,知网、维普、万方、超星、龙源等网站全文收录。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张楠楠,谷姣,敖璐.情感表达是传统手工艺的生命[J].天工,2023(23):33-35.

[摘 要]诗意、灵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间手工艺文化中十分重要。这些元素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人们情感、创造力和传统智慧的表达。艺术作品可以传达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欣赏艺术,人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情感的本质,并与创作者产生共鸣。传统手工艺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让人们能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到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根基。
[关键词]手工艺;当代;创新;情感
[中图分类号]J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7556(2023)23-0033-03


一、手艺流转至情感存温——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价值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过:“在人类所有的职业中,工艺是一门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艺。工艺在人的成长中功用最大,在物品的制造中通过手将触觉、视觉和脑力相协调,身心合一,使人得到健康成长。”中国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然而,当下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大部分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者相继老去,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越来越少。再加上现代工业文明冲击着传统手工艺,甚至在一些行业中完全替代了传统手工艺,使得一部分传统手工艺在今天逐渐失传甚至消失。
目前,对于“传统手工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南京大学徐艺乙教授将其这样定义:“传统手工艺,主要是指在前工业时期以手工作业的方式对某种材料(或多种材料)施以某种手段(或多种手段)使之改变形态的过程及其结果。”在新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传统手工艺”被这样界定:本计划所称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总之,传统手工艺来自于大众的生活,是人们在改造自然材料的基础上,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形成的一项手工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人们对艺术追求的多元化、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和喜爱程度愈来愈高。
二、情感表达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如今,手工艺创作观念有了新的变化,受众的艺术欣赏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传统手工艺承担的特殊使命,工匠开始关注情感表达,如匠人的生活、家庭、内心世界、人生态度等,在一次次的情感交流中展现传统手工艺。在传统手工艺中加入情感因素后,更多的受众逐渐了解到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更加热爱传统文化。除了能满足受众的视听、认知、情感的需求,还能使受众发生观念和行动的转变。
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是在受众的接受过程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创作者在创作手工艺作品时,倾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受众接受过程中,情感因素的表达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拉近受众与传统手工艺之间的距离,匠人的生活、家庭、内心世界、创作精神等情感上的共通性所产生的间离效果吸引着受众,使受众在接受过程中最终达到悦神悦志的效果。

手工银器制作小锤叮咚敲过千年

(图片来源:张楠楠摄)

非遗传承人坚持手工艺制作的工匠精神

(图片来源:张楠楠摄)

三、情感表达塑造立体化的匠人形象
情感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整个叙事框架中更侧重于传达独特的生活经历。创作者有意识、有条理地将个体生活融入故事中,层次分明地展示人物的命运、行为、性格和内在矛盾,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因为一个富有代表性的故事而深刻记住一个作品或一个角色。
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对象应该是人,而不是手工艺本身。捕捉匠人的真实情感是塑造匠人形象的核心,通过技巧性的情感表达,塑造匠人鲜活的艺术形象,将坚守热爱传统手工艺、谦逊乐观、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真实表达出来,更加饱满地展现匠人的性格,突出匠人的人格特质。
(一)传承创新、坚守热爱的情怀
匠人们把自己的老手艺看成是一件宝物世代传承,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甚至会为了老手艺的传承、创新奉献自己的一生。
我们看到,在众多的传统手工艺纪录片中,许多匠人在制作手工艺的过程当中可以说是保持一种痴迷的状态,全身心投入。这些匠人们无论顶着什么样的外界压力,无论自身在制作手工艺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始终坚守在自己的老手艺的世界里,与老手艺对话交流,为了满足时代需求创新其技法,制作出让更多人喜欢的手工艺作品。
特别是一些被誉为“非遗传承人”的匠人,他们更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地寻找传承人,只是为了将自己的老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传统文化。匠人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自己的情感注入手工艺作品当中,在自己热爱的手工艺田野上长久地坚持。
(二)传承技艺、弘扬文化的工匠精神
匠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有着高超技艺的手艺人,往往又在执着地追求更高的技术或艺术境界,他们是艺无止境的最好诠释。
匠人是文化传承中的宝贵资源,他们代表着传统技艺的最高水平和精髓,同时又在不断探索、创新和提升。他们的执着追求不仅体现了个体的热情,还延续了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这些匠人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技艺传承:这些匠人通常拥有多年的经验和技艺积累,不仅掌握了传统手工技艺,还能传授更深层次、更高级的技巧。他们通过徒弟制、家族传承等方式,将技艺代代相传。
创新和保护平衡:许多工艺匠人热爱传统手工艺,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传统工艺与现代需求相结合,保持活力。他们在创新的同时保留传统工艺的核心,使其不至于因过度商业化而失去本质。
文化传承:匠人将民族文化和价值观融入作品中。他们的作品往往是文化传承的具体体现,承载着历史、传统和故事。
激励和启发:年轻人可以从匠人的经验和智慧中汲取灵感,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创造出新的可能性,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启发创新思维。
在现代社会中,尊重、支持和鼓励匠人的努力和才华非常重要。通过提供培训、资金支持等方式,可以让他们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支持,同时也促使这些宝贵的技艺得以延续,为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
匠人们在自己坚守的领域倾注热情,获得乐趣,忍耐着孤独,勇敢、坚强地直面任何挫折和困难,他们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工匠追求精益求精,不忘初心、执着坚守,世界的繁纷复杂似乎与他们无关。他们潜心研究自己的老手艺,专注自己,修身养性。他们在制作手工艺产品的过程中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匠人精神的外延已经完全超乎技艺层面,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对匠人的采访、观察匠人在制作手工艺过程中的细微动作及专注表情、匠人的日常生活细节等,受众可以感受到匠人对手艺的坚持、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体悟,既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的匠人形象,更可以从中学习到匠人的优秀品格,深入了解匠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手工艺作品中凝结了匠人的特殊情感
匠人们由于家族传承或是自己的兴趣抑或是其他个人原因,在浮躁的社会中坚持着,制作出来的手工艺品已经不是单纯的产品,其中凝结了匠人独特的情感。
只有将凝结在作品中的特殊情感挖掘出来,观众才能从中解读到手工艺作品更深的意义,受到感染,与匠人产生情感共鸣。
列夫·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曾经说:“文艺创作是艺术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
同时,现代设计手段也可以助力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这样的设计与制作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还可以使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在现代设计中,传统手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室内装饰方面,可以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建筑、家具、灯饰等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在时尚设计领域,可以将传统手工艺的图案应用于服装、饰品设计中,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在产品设计方面,可以利用传统手工技巧和材料,打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功能的产品。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数字化技术可以高效和精确地记录和保存传统手工艺的图案和制作过程,以便后人学习和研究,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总之,传统手工艺作为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现代设计手段可以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元素和创意,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认可。通过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可以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产品,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五、结束语
传统手工艺品的美丽和独特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更是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内涵,代表了人们的情感变化和审美需求。然而,社会的发展使传统造物思想逐渐被忽视,为此应将民族文化精神注入传统手工艺的现代性转化中。在传统工艺的创作、设计和现代化转变中,我们应该继承和运用传统造物文化中的积极内涵,尽量保留文化符号的特征,延续自身的文化民族性。在传承和应用传统造物文化时,我们要与时俱进,拓展创新。总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需要注重文化根源,注入民族文化精神,并运用现代设计思维来体现传统造物思想。只有这样,传统手工艺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散发出更加独特和有魅力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崔洁.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与传统手工艺保护实践[J].民艺,2022(4):45-51.
[2]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M].杨晶,李建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周计武,吴维忆.从“造物”到“造境”:手工艺非遗保护的范式转换[J].文化艺术研究, 2021,14(5):32-41,112.
[4]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王维.王维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6]贾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藏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以加查木碗为个案[J].青藏高原论坛,2022,10(2):38-45.
[7]刘贝托.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工艺创新:以苏绣智能化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3,2(4):142-145.
[8]刘徽.新疆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养模式探析[J].新疆艺术(汉文),2022(4):121-126.

  (35页完)

      作者简介:张楠楠(1999—),女,汉族,甘肃武威人,硕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艺术设计。

谷姣(1999—),女,汉族,四川达州人,硕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艺术与设计。
敖璐(1997—),女,汉族,江西宜春人,硕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通讯作者:谷姣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编辑:李建军


《天工》杂志

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2095-755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14-1374/J

201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

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

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扩展)期刊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并州北路31号

电话:0351-8362625

天工杂志
传播中华工艺美术文化,推广中华工艺美术技艺,挖掘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助推工艺美术品牌打造。( CN14-1374/J)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