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基金项目:本文由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课题立项编号:2022d15)。
目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其中,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非遗传承与教育的关系
(一)非遗走进高职院校的必然性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是指对非遗技艺、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的传递与保存,并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进行符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创新。
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与非遗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非遗中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高职教育实现五育并举不可缺少的粘合剂与催化剂。高职院校依靠自身条件,能很好地应对现今非遗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二)非遗传承、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关系
非遗传承、发展与学前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学前教育专业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储备人才。非遗技艺、民族精神、文化内涵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相关素养与技能。将非遗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能加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非遗的认识与理解,赋予学生在日后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当中融入非遗内容或元素的能力与意识,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其从小就树立文化自信,也是一个向家长和社会宣传非遗独特魅力的窗口。
二、高职美育中非遗相关课程发展现状
(一)非遗相关课程在美术课程中的融合程度不足
以往非遗相关课程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着眼于教授学生掌握某个非遗项目的技能,缺乏对非遗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涵、文化意蕴的挖掘,存在边缘化、碎片化、表面化、不成体系等问题,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对非遗相关课程的开发与创新不足。
(二)非遗相关课程形式过于单一
为了让非遗相关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相适应,势必要进行材料、技法、造型上的改变,在传承技艺的同时要挖掘非遗的精神内涵、审美理想、文化脉络,进一步做适合本专业的发展与创新。
(三)缺乏对其他非遗课程的整合
非遗相关课程在其他艺术课程或通识课程当中占很小的比例或有所涉猎,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难以形成合力,协同教育。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实施的新路径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内容繁多,课时紧张,大致可分为绘画模块和手工模块。这两个模块所涉及的门类众多,工具、材料、技法繁杂,难以串联教学。学生学习几次课后,就要学习其他内容,导致只学会一些皮毛,无法深入学习。从以下两个方面探索高职(75页完,下接76页)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实施的新路径。
(一)强化艺术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建构美育课程矩阵
美育课程矩阵化需要多学科、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彼此联动,层层递进。本课题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进行东莞千角灯项目的多学科教学实践,从项目选定、内容形式转化、课程设置、多学科协同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通过美术、舞蹈、音乐实践课程,建构美育课程体系新形式,为今后非遗进校园、打造特色美育课程提供参考。
(二)以点带面,推进五育共举,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非遗是宝贵的遗产,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开展的要素。本课题希望利用非遗,通过课程矩阵的方式,结合美术、舞蹈、音乐的特点,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显性和隐性教育,实现五育协同推进,合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东莞千角灯进课堂的目标、重难点、开展过程
(一)东莞千角灯进课堂的目标
现阶段美育课程矩阵的搭建意在从多学科角度出发对非遗进行深入挖掘与开发,通过多学科联动提升非遗相关课程的教育效果。本课程计划教授对象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内容包括千角灯制作与绘制、音乐与舞蹈的创编。课程目标为传承民间艺术。
(二)东莞千角灯进课堂的重难点
1.东莞千角灯是否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需要。
2.如何将东莞千角灯的视觉元素,通过舞蹈、音乐进行表现。
3.如何对东莞千角灯进行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各艺术学科特点的转化、创新,同时又保留东莞千角灯最本质的艺术特点。
4.探索如何通过东莞千角灯精准、高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艺术技能,体会东莞千角灯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5.如何更好地利用东莞千角灯进行各学科间的联动,达到建构美育课程矩阵的目的。
(三)课程的具体开展
课程总共为12个课时,分6周教授,每周一次2课时。学生3人为一组,分别负责千角灯不同结构的制作。
1.第一阶段:转化与提炼
本课题以东莞千角灯的制作以及相应的舞蹈、音乐创编为实践内容。在第一阶段,课题小组成员通过田野采风、调查走访、资料收集、与传承人交流等方式,了解东莞千角灯的历史起源,从民俗仪式中体会东莞千角灯的文化内涵,掌握东莞千角灯的特点与制作方法,同时解决东莞千角灯与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相适应的问题。
(1)东莞千角灯的历史渊源
东莞千角灯源自宋代宫灯,寓意添丁纳福。据传,皇姑赵美容(赵匡胤之小妹)在逃难中定居东莞,凭记忆中皇宫灯的样式,指导莞城艺人扎作“千角灯”。每盏灯皆绣有“二十四孝图”的灯带,称为“皇姑带”。1937年,东莞诗人杨鹤宾曾作《东莞竹枝词》,载曰:“一灯千角庆元宵,赵氏天潢衍宋朝。但愿灯花来报喜,三年抱两饮灯烧。” 描绘了春节时家族欢庆的场景,人们抱着孩子,手持灯烛,为新的一年祈福。如今,虽然时过境迁,但人们对添丁的祈愿和对家族繁荣的追求却一直延续下来。
(2)东莞千角灯的制作过程
东莞千角灯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十年才制作一盏新灯,每次制作耗时10个月。十年后其灯破旧,再重新制作。这不仅考验着工匠的技艺,更是对家族财力与心力的一次巨大考验。
传统东莞千角灯体积庞大,制作工艺复杂,无制作图纸,对匠人的技艺要求很高。主要通过灯体造型制作、粘贴通花纸进行表现。大致可分为竹料加工、通花纸制作、角的制作、框架搭建、安装零部件五个环节。
破竹大致有三道工序:通过晾晒的方式去除竹内水分;将竹子用刀破成长短不一、厚度一致的篾条;需要用刀削掉竹节与毛刺,保证每根篾条的平整光滑。
通花的制作:首先,将彩纸剪成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之后放置在图案模具纸上,用不同大小的凿子凿刻出不同图案的通花。
角是灯体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由多个三角体、长方体和棱台等基本形状组成。为了制作出这些角,需要使用铁丝和砂纸等材料。先用砂纸包裹铁丝,再用铁钳扭转成需要的形状,最后用砂纸固定连接点。
框架搭建,是使用制作好的篾条对灯体分的上中下三个部分进行独立搭建,使篾条之间相互承托,加强结构强度。值得注意的是,所制成的篾条有较强的韧性。在框架搭建中固定篾条时如果没拿稳,篾条可能会出现回弹,有打到人眼睛的风险。
以下是在了解了东莞千角灯的历史起源、制作过程的基础上,结合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及人才培养方向,开展了以守本创新为原则的实践探索。
一是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将来的教授对象为幼儿的特点,可将复杂且具有危险性的材料与工艺,改为学生(包括幼儿)可以安全操作的手工卡纸,将竹子搭(76页完,下接77页)建框架后贴纸的传统制作方式,改为剪、折、拼、贴、刻等手段,进行东莞千角灯的框架结构以及整体造型的制作。
二是以传统东莞千角灯的造型、图式为基础,结合纸质材料与技法的特性,对东莞千角灯复杂的造型进行归纳与简化,提炼制作出最典型的灯体造型。
三是可以结合东莞千角灯以及其他民间艺术的配色,通过绘画、拼贴、透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艺术加工与装饰。
四是以传统纹样图式为基础,设计灯体装饰图式。通过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运用东莞千角灯造型元素、传统图式,进行装饰图式的创作构思与实验。
2.第二阶段:认识与欣赏
首先,我们将用一到两周的时间,搜集与了解东莞千角灯及其相关知识。主要方式有:文献阅读法,邀请非遗专家对学生进行相关讲座,组织学生参观非遗文化馆。学生将通过自学、小组讨论、与专家交流等方式,深入地探讨东莞千角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其次,我们将一同领略东莞千角灯的独特魅力。东莞千角灯以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赢得了世人的赞誉。灯身由一千个灯角组成,每个灯角上都有一幅精美的花鸟鱼虫画或历史人物画。学生可以通过近距离观察和欣赏东莞千角灯的各个细节,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再次,学生将一起观摩、学习东莞千角灯的制作工艺。制作东莞千角灯需要掌握多种手工技巧,包括剪纸、绘画、糊裱等。学生将有机会亲自参与东莞千角灯的每个制作过程中,了解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和方法,了解匠人的情感,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最后,我们将探讨东莞千角灯所承载的深刻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以及其中蕴含的价值观。
通过这一阶段的认识与欣赏,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东莞千角灯的特点和价值,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文化艺术,为第三阶段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3.第三阶段:实践与表现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考察,各小组逐渐对东莞千角灯的构造、图式、配色有了一定认识。在第三个阶段,学生自行分工,开始使用卡纸对千角灯的结构、造型进行制作。同时,设计东莞千角灯的灯面装饰图样的草模,绘制最终设计样品。装饰图样的设计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思路进行。
(1)结合东莞民俗文化进行设计
东莞民俗文化反映了东莞地区人民的风俗与生活习惯,是文艺创作的灵感来源。比如,龙舟竞渡中,参赛队伍在龙舟上载歌载舞,比赛时发出激烈的划桨声和欢呼声;舞狮舞龙过程中,表演者扮演狮子或龙的跳跃、翻滚等富有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视觉元素都是极佳的设计素材。东莞千角灯的灯面装饰图样设计,通过加入东莞丰富的民俗元素,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赋予设计图样更多的人文内涵。
(2)从形象寓意出发进行设计
中国传统装饰图样包含几何纹、植物纹等,各种图纹通过不同的搭配组合形成造型各具特点、内容十分丰富的图样。与此同时,中国传统装饰图样设计不仅仅是考量形式与造型的美感,更讲究思想精神的传达和美好寓意的表达。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谐音寓意。通过某些特定的图案或者元素,传达出吉祥、祝福或者特定的含义。如,喜鹊在中华文化中常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喜鹊栖在梅花枝上寓意“喜气洋洋、喜上眉梢”;又如,蝙蝠的“蝠”与“福”同音,五只蝙蝠围绕在寿字周围寓意“五福捧寿”。二是借形寓意。借助物体的形状或者特性来传达某种寓意。如,借助松树的挺拔来寓意长寿和坚韧,借助莲花的纯洁来寓意高洁和清廉。通过谐音寓意和借形寓意等方式,选取生活中具有寓意与内涵的物象进行设计,从而做到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3)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进行设计
在图样设计上还需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将来教授对象为幼儿的特点进行思考。即主要在图样内容的幼儿化、造型的卡通化、材料的多样化上进行探索。另外,既要引导学生设计和创编以东莞千角灯为主题的音乐、舞蹈活动,还要探索研究幼儿如何通过此类音乐、舞蹈活动学习传统文化,即音乐舞蹈的幼儿化设计构思与创编实践,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东莞千角灯。团队小组需要根据东莞千角灯的形象特点、功能寓意,结合当地传统舞曲如“清溪麒麟舞”,与其他中国传统舞曲进行创编。
4.第四阶段:汇报与总结
课程成果分为美术与音乐舞蹈两个部分,分别通过展览与舞剧的形式进行汇报。我们在课程最后一周,邀请相关专家与相关专业教师参观、欣赏展览与舞剧演出。同时组织学生与专家近距离交流分享,通过对各组学生设计草稿、配色稿以及最后成品与舞剧演出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五、结束语
本文是基于《非遗进校园视域下高职美育传承实践研究——以东莞清溪麒麟舞为例》的进一步探索。本次课程只选定非遗中的一项,从多学科角度打造多样化课程,为其他非遗项目进课堂提供了借鉴。对于其他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如何与学前教育特点相适应,以及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矩阵,也将在后续的课程中进行实践和探讨。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并州北路31号
电话:0351-836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