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融合创新研究:以夏布为例

百科   2024-11-15 18:27   山西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刊登于《天工》2023年第24期9-11页,知网、维普、万方、超星、龙源等网站全文收录。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刘丹,王雯艳,黄子坚.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融合创新研究:以夏布为例[J].天工,2023(24):9-11.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瑰宝,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夏布织造技艺见证了我国古代纺织文明的发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陆续设立了大量与非遗相关的博物馆,此类博物馆是传播地域文化与精神的重要场所之一。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博物馆以陈列展品为主,没有从空间的装饰形式体现非遗的文化本质。从非遗夏布入手,通过设计手法凸显夏布文化在博物馆空间中的特性,满足夏布文化展示要求,体现夏布独特的文化内涵,且通过博物馆传达乡风乡俗,提升地方知名度,达到传承非遗的作用。
[关键词]非遗;博物馆;空间设计;夏布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7556(2023)24-0009-03

基金项目:2023年江西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万载夏布文化博物馆设计”(项目编号:X202313421008)。


“十四五”时期,国家号召要进一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取得更大进步。非遗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去共同推进,保护周期也会越来越漫长。本文将研究非遗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创新形式与融合方法,合理地把非遗运用到博物馆空间设计中,使整个空间在满足人们放松身心、社交聚集、休闲娱乐等多种消费需求的同时,还能传播文化信息,使博物馆成为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有效载体。
一、非遗夏布概述
夏布是我国最古老的布料之一,有古代纺织品“活化石”之誉,它是由半脱胶苎麻纤维为原料手工纺纱织造而成的麻布,因夏季穿着透气排汗、凉爽宜人,故称“夏布”。夏布的原料为苎麻,原产于我国,迄今已有 4000多年的历史,也有“线麻”之称,国外曾把苎麻、丝绸、山羊绒称为我国的三大宝物。由夏布制成的“布衣”曾是平民的主要服饰,夏布看似粗粝却抚之柔软,看似陈旧朴素却淡然若风,它完美地与中国人的东方气质相契合。夏布织造技艺是我国古代纺织文明发展史的见证之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资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008年6月7日,夏布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夏布文化的肯定。因此,将夏布文化与博物馆空间设计进行融合,在宣传夏布文化的同时,能促进夏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非遗品牌,再创夏布文化的辉煌。
二、博物馆的历史变迁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区域的文化标志,也是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形象展示空间,更是不同文化间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博物馆既见证着历史、展陈着现实,又预示着未来。
众所周知,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教育,教育又(9页完,下接10页可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博物馆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的博物馆发展始于17世纪,20世纪中期进入了兴盛期,其起步早于我国,在博物馆建设中拥有比我国更丰富的经验。19世纪70年代,我国出现了自己创办的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也愈发重视发展博物馆事业,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博物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开始走上适合国情、稳定发展、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博物馆是城市文明的主要象征,是一个城市的符号,是重要的公共空间,是普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近年来,我国意识到非遗潜在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高度重视非遗的展示与保护传承,陆续建立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简称非遗馆)。非遗馆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力量,使用多元化的展示方式体现了非遗的内涵。但是现有的非遗馆大多存在种种问题,如建筑形态没有注重文脉性、空间功能不完善、人性化设施不足、建筑硬件陈旧等,在建筑设计方面缺乏系统性的专业理论研究与设计策略引导。这使得非遗馆在设计时,依旧采用传统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模式或是盲目照搬其他博展类建筑设计模式。非遗馆在建筑设计上应注重展品的文脉性,重点表现非遗中所蕴含的精神。
三、夏布博物馆的现状
以“夏布”为主题的博物馆有重庆市荣昌区的夏布博物馆、中国夏布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建筑外观设计中多以当地的传统建筑形式为主,场馆内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夏布的历史、文化以及制作工艺等,还有很多古老的纺织机器和纺织用品,还设置了以前夏布制作的场景塑像和夏布制作工坊的微缩景观等,展出了用制作夏布的服装及各类工艺品。其空间设计多以陈列方式为主,展示方式过于陈旧,设施设备不完善,无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能吸引年轻人前往参观,不能使参观人员在参观展品的过程中感受到展品所蕴含的内涵,达不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其他与“夏布”相关的博物馆多以“夏布绣”为主题,是以介绍夏布绣的刺绣技术和夏布绣作品为主的展示空间,没有从夏布的本质出发进行文化传播。因此,应不断摸索夏布的特质,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利用创新的设计手法,把传统文化和空间氛围相融合,利用新材料、新形式凸显夏布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夏布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融合方式,展现不一样的展示空间,使参观者能够从空间环境中感受到夏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带动参观人数的增长,提高夏布的文化传承度和市场价值。
四、文化博物馆案例分析
近几年,国内建立了大量的非遗馆,展览形式呈多元化发展。非遗馆也一直在进步,不管从建筑功能上,还是空间规划上都变得更加合理化、人性化。
苏州丝绸博物馆是我国首座丝绸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在这个博物馆的外观建筑中,最为亮眼的是博物馆入口的装饰艺术设计。此装饰艺术设计从结茧盒的交错结构中提取元素,变形应用于顶部的架子结构;架子上的线性装饰外形类似于蚕丝,一根根垂直下来,与博物馆的丝绸主题十分贴合。
中国丝绸博物馆位于杭州,是世界最大的丝绸博物馆。主馆里的旋转楼梯颇具设计感,楼梯缓慢旋转上升,(10页完,下接11页犹如蜿蜒的丝绸,洁白的色调温润如玉;大理石材质冰凉,以原木线条进行协调,打破那份寂静,瞬间让旋转楼梯有了生气。有些看似无用的布置却与空间中的曲线融为一体,别有一番风味。
五、夏布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创新应用思路分析
针对现如今国内博物馆的建设现状,需要注重博物馆的创新工作,具体从博物馆的设计创新和博物馆的展陈创新两个方面,让博物馆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首先,通过简单规划、打散重构等方法研究出符合现代审美倾向的装饰元素。其次,对夏布元素进行提取,用现代的手法表现出来,使具有夏布文化内涵的元素更加简练化、符号化。最后,将新的装饰元素应用到室内装饰中去,与博物馆空间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室内装饰既具有时代感,又能散发出传统历史文化的气息。
当今,国内的博物馆在功能分区上多是以展览参观为主,且大部分的空间利用率并不高,并不能使参观者在参观展品的过程中感受到展品所蕴含的内涵。针对此类现象,应丰富博物馆的空间功能,构建“互动式”空间,以“展教一体”为理念,合理运用辅助设备进行内容的表达,让博物馆能与大众进行亲密的互动,促进文化交流。在装饰创新上,由于当今博物馆同质化严重,设计语言趋于一致,故摒弃传统、单一的设计方式,将文化与设计相结合,使夏布文化融入博物馆,让参观者在无形中感受到装饰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使夏布文化与博物馆内展品遥相呼应,起到互相衬托的作用。
博物馆游览路线以功能空间布局为基础,按照观赏夏布的“前世今生”的浏览顺序,对夏布做深层次的了解,有效地调动参观者对夏布文化的兴趣,加强参观者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设计过程中除了需关注传播文化信息的基本职能,更要注重人们放松身心、社交聚集、休闲娱乐等多种消费需求。
展示空间以夏布原材料、制造工艺、申遗之路和夏布工艺品的主题展厅为主。夏布原材料展示空间中可以设计一个艺术装置,体现材料的提取过程——苎麻到麻丝的变化,让参观者由小见大,从室内艺术装饰了解到丝线的制作过程。制造工艺展示空间的墙壁装饰材料可选用由夏布制成的墙布,设计元素选取夏布此起彼伏的曲线进行叠加。申遗之路空间,设置互动平台,让参观者与夏布进行一场亲密无间的交流,申遗之路展厅的模型可以从麻丝卷成的团篓形状提取设计元素。过道为博物馆展厅之间的狭长形联系区域,在吊顶上使用由夏布制成的“布浪”,“布浪”随风摇曳,让人们从空间装饰中就能感受到夏布的柔软。最后的工艺品展示区,展示夏布的衍生工艺品,如夏布绣、夏布制服装、夏布制日用品等,可选用经典刺绣作品,在空间中放大、垂挂,制作成隔断。还可设置文创售卖区,让参观者可以购买手工艺品作为游览的纪念品,亦可达到传播文化的作用。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博物馆需要适当性地引入和利用科技手段,革新展品的展示方式,让人工智能参与到博物馆的展览解读中去,让文物能自己“说话”,说“让人们能理解的话”。这样有利于给古老的文物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增加博物馆游览的趣味性,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延长参观者参观的时间,增强参观者的参观黏性。设计人员需要牢牢把握住大众的感觉特点,通过灯光、音效的渲染,让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领略文化、体验文化。
六、结束语
在进行有关非遗的博物馆设计时应“以文化为本”,不应局限于展品本身,需要有形式上的创新和内容上的创新,深入了解非遗,将文化融入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之中,摒弃传统的没有内涵的设计模式,让文化充满整个博物馆,让文化能在博物馆里“动起来”。非遗博物馆的设计应“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设计,设置无障碍设施,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素质的人群,都能到博物馆观展,提升全体人民的文化素养,陶冶文化情操。非遗博物馆建设应“以教育为本”,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对人们进行文化知识教育,激励人们从事非遗保护工作,传承和发扬非遗。
参考文献:
[1]郭文豪,张笑楠,马英.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现状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10):94-97.
[2]阮成洲.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作用[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5):97-98.
[3]朱艺,熊芊芫.“新博物馆学”视角下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以江西省新余市夏布绣博物馆为例[J].今古文创,2022(47):76-78.
[4]龚婷.新余夏布绣在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J].天工,2021(12):96-97.
[5]张文徽,张莉.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融合创新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3):69-73.
[6]屠娟.室内设计中传统元素的应用方法[J].现代职业教育,2016(26):163.
(11页完)
作者简介:刘丹(1987—),女,汉族,江苏无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研究。
王雯艳(1989—),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交互设计。
黄子坚(2000—),男,汉族,福建泉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艺术与传媒设计学院

编辑:李争

《天工》杂志

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2095-755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14-1374/J

201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

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

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扩展)期刊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并州北路31号

电话:0351-8362625

天工杂志
传播中华工艺美术文化,推广中华工艺美术技艺,挖掘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助推工艺美术品牌打造。( CN14-1374/J)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