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南通板鹞风筝为例

百科   2024-11-19 09:08   山西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刊登于《天工》2023年第25期31-33页,知网、维普、万方、超星、龙源等网站全文收录。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张悦,吴雨,高蕊,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南通板鹞风筝为例[J].天工,2023(25):31-33.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成了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南通板鹞风筝为例,探讨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南通板鹞风筝的概况、传承困境、发展策略的阐述,分析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提出相应的传承与发展策略,以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板鹞风筝;制作工艺;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5-0031-03

基金项目:南通理工学院2024届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培育计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传承和发展文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富裕之路。文化振兴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使人们产生认同感、自豪感和获得感,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以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哨声效果而闻名。保护发展传统文化对于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南通板鹞风筝的概况
(一)起源、发展
风筝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军事家墨子发明了古风筝,用于进行军事侦察和通信,那时的风筝由竹子和纸制成,形状像一只飞鸟,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和稳定性,用于观察敌军动态、传递情报等。
北宋年间,板鹞风筝流传到了南通。《崇川竹枝词》《太平寰宇记》《南通历史札记》都有对此的记载,当时的南通被称为“胡逗洲”,洲上地势平坦、场地开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当地的农民、烧盐的灶民、下海的渔民,利用板鹞风筝为生产服务,村民们通过放风筝预测天气,通过听哨声来辨别风向,分辨空气中的湿度,以避免损失。
清代,南通板鹞风筝更是十分盛行,老百姓放风筝是为了敬畏神明或者祈求降福、风调雨顺、天下太平,放风筝更是成了南通人民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放风筝之前,他们会恭敬地将风筝放在高堂里,手持香和纸马。放风筝时,通常由身体强壮、经验丰富的老手来担任“头握”的角色,他们会带领十几个人拉动绳子,另一群人则握住风筝,使其飞起来,这被称为“抛”。风筝升上天空时,人们会欢呼雀跃,认为这预示着一年的丰收和万事如意。
至今,南通地区仍流传着“风筝满天飞,家家有收获”的谚语,表明风筝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渗透到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南通人心中,风筝不只是简单的娱乐工具或工艺品,更是融入他们的信仰和情感的神圣物件。
(二)工艺制作
1.制作骨架
板鹞风筝的空中飞行能力主要取决于匠人对其骨(31页完,下接32页)架的制作水平,而骨架的材料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南通相关史料记载,可用于制作板鹞风筝的竹子有燕竹、笔竹、篾竹、斑竹、黄竿竹、芦柴等十几种。制作骨架对竹子的要求非常严格,最合适的选择是具有良好弹性的、五年以上但不超过十年的篾竹。在选择完骨架后,需要用小火将竹子烤直,并经过磨砂处理,使其表面光滑,涂上清漆以防虫蛀,这样可以防止受潮,延长板鹞风筝的使用寿命。
板鹞风筝的形式主要有“六角”“七星”“十九联星”等几种,造型以简单的几何形状为主,通过横竖直线的交叉来构建。在每个连接点上使用丝线、麻线等进行扎线,采用穿、顶、勾、拔、压、缠、绕、收等手法来牢固连接。在制作过程中,必须确保每根骨架的粗细和弹性保持一致,上下左右的重量要基本均匀,以便在高空中平稳放飞,不受风压影响。
2.哨口制作
哨口是板鹞风筝与其他风筝区分的重要特征,装有哨口的风筝能发出悦耳的音律,如清脆的箫笛、浑厚的钟鼓和悠扬的筝声,让人陶醉其中。声音效果取决于其大小、形状、材质以及进风口的位置和长度。板鹞风筝的制作需要综合运用音乐、美术、雕刻和气象等知识。
哨口由“哨面”和“哨筒”组成,“哨面”通常由竹根或木板雕刻而成,其大小取决于“哨筒”,为减轻质量,在测量好“哨筒”的尺寸后,使用工具凿挖切割掉多余部分,用小刀凿刻出矩形入风口,以发出声音。哨口主要分为管状和球状,管状的哨口采用竹节制作,球状的哨口采用葫芦或果壳制作,将葫芦的上端锯掉一半,保留下端部分,并通过凿挖葫芦的厚度来调整哨口的音色,再使用胶将其黏在一起,完整的哨口便制作完成。
3.绘制鹞面
鹞面的绘制分为设计、画线、落黑、着色、贴金等步骤。画线是指按照预订的尺寸,画出上下左右都对称的风筝。落黑是指用铅笔在鹞面上绘制图案,方便后期的着色。着色是指用防水的彩绘颜料进行上色,让画面更加绚丽多彩。贴金是指在传统的人物服饰上贴金,使人物更加鲜艳夺目。
板鹞风筝的图案设计最开始使用的是几何图案,通过点、线、面的结合,组成具有特殊意义的图形,以方代圆,突出中心四平八稳的结构。渐渐地,动植物图案也开始使用起来,这些图案源于自然,又不完全等同于自然,在边角重复动植物图案,给人一种对称感与均衡感,使整个画面的效果达到和谐统一。如今板鹞风筝的图案多为吉祥图案和民间故事题材,如“八仙过海”“西厢记”“红楼梦”等,表现形式多为工笔重彩,颜色十分艳丽,承载着南通乡土风俗和人民群众的精神理想。
4.糊面搓尾
筝面裱糊环节对于风筝的最终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风筝制作过程中,如果筝面裱糊的松紧程度掌握不当,无论过紧还是过松,都将对风筝放飞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如果出现皱褶现象,将严重影响风筝的美观度和飞行稳定性。在糊制过程中,首先将筝面平放在台面上,保证其平整性。随后将骨架正面对准鹞面中心,用铅笔在骨架外1~2厘米处画线,以便将多余的布料剪去。在骨架处用粘胶固定好后,沿着骨架的固定处进行粘附。    
板鹞风筝的尾档一般用的是蒲草或稻草,要求搓成正反两根绳,并要求搓成上端粗、下端细的绳鞭形状。一个好的鹞尾会让风筝的平衡效果事半功倍。
二、板鹞风筝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一)非遗价值认识模糊
板鹞风筝制作技艺这一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伴随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人们对于板鹞风筝的价值认知逐渐模糊,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南通地区有十几家板鹞风筝制作工坊,但目前将近一半的工坊正面临倒闭的风险,当地的乡村普遍面临着人口流失和经济发展的压力。板鹞风筝市场空间的狭小和经济价值的偏低,使其逐渐陷入无人问津的困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板鹞风筝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板鹞风筝在现代社会中可能显得陈旧和过时,跟不上时代潮流,因此人们不愿意花费时间去了解和学习。
(二)传承断层,后继无人
传承是一个有机的生命链,以“人”为载体,是一个民族的艺术以及文化得以存在、延续与发展的必要机制。由于现代年轻人对新兴行业的追求,板鹞风筝非遗技术正面临着继承人缺失的问题。
板鹞风筝的制作需要经过一系列烦琐的步骤,包括选择材料、搭建框架、粘贴纸张和系绳等,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指导,还需要多次尝试和调整,以确保风筝的稳定性和飞行效果。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和掌握这些技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其实用性不高,市场需求进一步缩小,许多手艺人难以维持生计,被迫转行谋生,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技艺传承的断档问题。
随着高收入行业的涌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其他行业以追求更好的经济回报,导致乡村(32页完,下接33页)中的年轻传承者流失。许多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与年轻一代的沟通存在困难,这也加剧了板鹞风筝技艺传承的困难,导致风筝技艺的传承面临严重挑战。
(三)现代文化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现代文化以其新颖、多样和包容的特征,迅速传播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非遗作为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往往被人们忽视。
现代文化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如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进行传播,而板鹞风筝文化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虽然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保留传统文化,但在当今社会中显得相对单一且效率较低,导致板鹞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往往被“快餐文化”所吸引,而遗忘被岁月筛选出的经典内容,使得板鹞风筝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板鹞风筝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板鹞风筝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手工艺品,其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新兴娱乐方式的兴起,使板鹞风筝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来促进其传承和发展,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走进校园,增强保护意识
为了提升学生对板鹞风筝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学校可以组织多元化的宣传教育活动,邀请专家到校进行公开讲座,让学生了解板鹞风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参观当地的板鹞博物馆,通过观看珍贵的文物和图片,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板鹞风筝的历史渊源和艺术价值。当地政府和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引进专业人才和先进的设备,共同开展系统性的培训和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和放飞风筝,更深入地体会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些活动和课程的推广,板鹞风筝文化将进一步走进校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板鹞风筝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感受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缓解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二)新媒体传播,吸引更多爱好者
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等开展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大赛、文化知识分享等话题互动,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同时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直观呈现板鹞风筝的制作过程、文化内涵和生活应用场景,可以加深人们对板鹞风筝独特魅力的了解。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社交平台,聚集更多的板鹞风筝爱好者和从业者,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开展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其中,增强他们对板鹞风筝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
新媒体为板鹞风筝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通过利用新媒体,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板鹞风筝这一传统手工艺,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喜爱它。
(三)发展文化产业,提高知名度
为了提升板鹞风筝文化产业的知名度,推动其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策略性的思考和规划。一是可以借助现代科技,使板鹞风筝的功能更加多样化,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还具备环保和健身等功能,具有多重价值。二是设立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也是必要的,以培养专业的板鹞风筝制作人才和营销人才。三是品牌建设同样不可或缺,增加板鹞风筝的附加值,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四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可以用来推广,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与旅游、文化、教育等相关产业的合作也是一种策略,通过跨界合作,扩大影响力,在旅游景点设立板鹞风筝制作体验工坊,让游客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板鹞风筝。六是开发相关的文化产品也是可行的方式之一,如以板鹞风筝为主题的邮票、纪念品等。七是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也是推广板鹞风筝的有效途径,例如参加国际艺术节、国际文化交流会议等,让更多的国际友人感受板鹞风筝的魅力。
四、结束语
板鹞风筝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造型、色彩等方面融入了地域文化和民间信仰元素,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板鹞风筝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要从各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全面的保护和开发,其传承与发展需要社会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俞姝姝,朱利亚.乡村振兴视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6):43.
[2]陈圣鋆.南通板鹞风筝工艺民俗研究[J].创意设计源,2018(6):29-35.
[3]李红飞.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以潮州“大吴泥塑”为例[J].农业展望,2020,16(1):116-120.
  (33页完)
作者简介:张悦(2002—),女,汉族,安徽庐江人,南通理工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吴雨(2002—),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南通理工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空间设计。

高蕊(2002—),女,汉族,江苏淮安人,南通理工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设计。

*通讯作者:沈九美(1974—),女,汉族,江苏海门人,博士在读,南通理工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非遗传承。

       作者单位:南通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

  编辑:王紫璇

《天工》杂志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2095-755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14-1374/J

201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

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

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扩展)期刊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并州北路31号

电话:0351-8362625

天工杂志
传播中华工艺美术文化,推广中华工艺美术技艺,挖掘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助推工艺美术品牌打造。( CN14-1374/J)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