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探索非遗手工艺跨界结合的设计新思路——以浚县泥咕咕与漆艺为例

百科   2024-11-18 17:33   山西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刊登于《天工》2023年第25期9-11页,知网、维普、万方、超星、龙源等网站全文收录。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程蕗伊.探索非遗手工艺跨界结合的设计新思路:以浚县泥咕咕与漆艺为例[J].天工,2023(25):9-11.



[摘 要]以浚县泥咕咕与漆艺的跨界设计为例,探索非遗手工艺跨界结合的设计思路。通过分析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咕咕和传统漆艺的发展现状及二者的共通性,寻求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二者资源优势互补,通过高效整合、强强联手的新思路,使传统非遗手工艺焕发新活力,也为传统非遗手工艺的现代可持续发展带来新动力。
[关键词]泥咕咕;漆艺;跨界结合;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5-0009-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 “‘岭南文化’介入在首饰综合材料及工艺课程中的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230210);广州城市理工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传承岭南文化,讲好广州故事以‘首饰创意及制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例”(项目编号S20221027)。


非遗手工艺是我国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根植于灿烂的华夏文明之中。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手工艺的基础上开新局、创新路,寻求其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力,要求设计师与传承人勇于突破传统惯性思维,广开视野,在广阔的空间中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将目光聚焦于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寻求优质资源合作发力,在两个或者多个不同领域或风格之间进行融合探索,形成非遗手工艺的跨界联动,这不仅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也成为指引非遗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
一、非遗手工艺泥咕咕与漆艺的现状分析
(一)泥咕咕的现状分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产生于豫北大地的农业文明与民俗活动之中。因其内部中空,底部留孔,吹起来发出“咕咕”的声音,被称为“泥咕咕”。关于其缘起,《资治通鉴》记载,隋末黎阳仓会战,大将杨玑屯兵于此,战后军中捏制泥人、泥战马来祭奠阵亡将士,捏制技艺便因此流传下来,后来作为泥玩具逐渐成为当地人的谋生手段,在每年农历正月和七月十五浚县庙会上售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依托传统媒介传播的方式显得过于单一,受众人群局限且无法对传统非遗具有系统深刻的认知。因此,要让游客亲近非遗、体验非遗,借助多样化的形式和更有效的途径传播非遗手工艺,将庙会游客留下来甚至引流到泥咕咕生产现场、艺术空间,真正形成“吸引来+留得住+能带走”的系列传播路径。艺术源于生活,泥咕咕源于现实,其造型古拙、质朴、厚重,蕴含着浓厚的中原乡土生活气息。制作泥咕咕的原材料十分“接地气”——采用黄河故道的澄泥做陶制内胎,这种材质的不易留存性使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泥咕咕非常有限。截至目前的出土文物中,汉代泥咕咕的出土仅有3次:1999年,发现一个高5厘米的瓷质骑马人和一个残缺仅剩下半身的瓷人;2002年,在黎阳城遗址东北端的汉墓出土一对高12厘米的陶质泥咕咕,从造型与包浆推断其原貌应是彩绘的鸽子,由于年代久远,彩绘已然脱落;还有一次是汉将军颜良墓出土的陶质泥人泥马数十个。宋代泥咕咕发现于2002年,一为高7厘米的瓷质披甲将军,白瓷略施黄釉,黑白线勾衣纹;一为高3厘米的瓷靴,靴筒上有莲花图案。
如今,泥咕咕依然采用黄胶泥制作,电窑烧制,大多运用模具成型,这样的批量生产在保证供应量的同时也将更多的人力花费在后期手工着色和纹样描绘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当前泥咕咕造型“程式化”结构倾向明显的问题。咕咕鸟、狮子、十二生肖题材较多,样式传统保守,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传统的泥咕咕是孩童把玩的玩具,随着现代高新科技的冲击和机械化批量生产,更智能、更好玩、更耐用的产品抓住了孩子和家长的眼球,传统泥玩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让依托传统民俗文化的非遗手工艺逐渐走向“孤寂”与衰退,其发展逐渐被局限为旅游纪念品。因此,要打破这一禁锢,为传统的泥咕咕注入创意设  (9页完,下接10页)计新鲜血液,为传统非遗手工艺带来新机遇、新风貌、新思路、新活力。非遗手工艺作为一种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要保留泥咕咕的本质特色,在与漆艺的跨界融合过程中,寻求更多新颖的设计思路,助力非遗手工艺、优秀传统文化“活态发展”,以多样化的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带动传统非遗切入现代语境,以新面貌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二)漆艺的现状分析
我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国家,距今约8 000年的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桑木漆弓便是最好例证。漆艺始终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在千年的传承中也不断影响着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漆工艺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强势冲击,目前我国的漆工艺发展严重受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入不高,手艺人或改行或望而却步,导致传统手工艺人才缺失;第二,手工制作周期长、制作工艺繁复,最终呈现效果难以精准预判,大多产品沿袭传统品类的技法;第三,天然大漆材料成本高,出品规模有限。整体来看,漆器品类和工艺技法因循守旧,重工艺轻设计,器型延循传统,缺乏创新性,难以与现代审美接轨,缺乏现代美感和实用价值。非遗手工艺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品转型将成为趋势,漆艺与浚县泥咕咕的跨界融合将打破传统工艺范式壁垒,将不同领域却有相通性的两种元素进行结合,设计具有多元立体感和纵深感的产品,为传统手工艺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二、非遗手工艺泥咕咕与漆艺的互通性
(一)相通的色彩观
“凡漆不言色者皆黑”是说黑髹作为大漆最本真的颜色,是装饰技法之基础。人们通常把“漆”与“黑”连用,漆黑是黑的最高境界。这与天然大漆本身的特性有关,从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漆液为乳白色,漆液中的物质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逐渐变成深褐色甚至黑色。漆液作为一种生态性材料具有防水、防潮、防热、耐腐、无毒等特性,髹涂于器物表面经过特定的温度、湿度干燥硬化后形成坚固的漆膜,在增强器物稳定性的同时,使用和保存时间也更长,经过多层髹涂的器物自然呈现的黝黑具有质朴、厚重、沉静、内敛的质地美感。《韩非子·十过篇》中就有“流漆墨其上……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的记载,可知从上古时期三皇五帝时期就已在器物表面髹黑髹红。在天然大漆中混入色粉可形成色漆,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朱漆木碗,其表面漆膜就是由生漆与朱砂组成。
传统泥咕咕的基色为黑,与颛顼时代崇尚玄色的社会风尚相关,颛顼是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主管北方的天帝。北方色黑,五行属水,颛顼所居宫殿称为“玄宫”,玄为黑,古人也称颛顼为玄帝,这种色彩观也运用于当时的服装配色,衣着多崇玄色。若探究中国尚黑的历史渊源,《易经》有“天玄而地黄”之说。玄,深不可测,包罗万象。《易经》为五经之首,讲天地之道和阴阳之变的道理。伏羲八卦太极图中的阴阳鱼,黑(玄)色为本,是母体,是本原色。沈一贯在《老子·道》中这样解释“玄”:“玄者,大道之妙,非意向、形称之可指,深矣,远矣,不可及矣,故名曰:玄。”古有传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认为商代祖先是黑色的燕子,泥咕咕中大量黑色的燕子便与玄鸟的鸟类信仰不谋而合。《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有关于色彩观的记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由此可见,崇黑的色彩观念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其中蕴含着古人对宇宙的认识和对自然精神的追求。
(二)一脉相承的造物观
泥咕咕的取材源于自然,古时黄河古道流经浚县,在此留下了丰厚的澄泥层,地表两米以下的土层,土质细腻、可塑性好,这种原料民间称为黄胶泥,是制作泥咕咕的最佳泥料。传统泥咕咕为手工捏制,配合老艺人搓、捏、揉、掐,做眼打孔,泥土好似有了灵性,指尖流转间一只泥咕咕便呈现出来,入窑烧制后再施以彩绘。彩绘的笔都是自家用狗毛、猫毛做的,根据绘制特色制作顺手的笔。烧好的泥咕咕浸染墨料,通体黝黑。陶质细腻,吸附墨料后干燥极快,在上面以白定位,施以不加调和的原色,描绘的纹样大多抽象概括、一笔到位,顿、拉、点、扫间仿佛看见了中国画的写意描绘。斑斓的色彩、流畅的线条、抽象概括的纹样中蕴含着深厚绵长的文化内涵,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祈愿。
在众多造型材料之中,唯漆是亚洲所独有。漆树生长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使得漆材料成为东方最具特色的材料。大漆又极具包容精神,根据材料本身极强的稳定性,髹涂于器物表面不仅平滑透亮,还具有防水、防潮、防热、耐腐、无毒等特性,使器物能保存更长时间。“万物可漆”体现了漆的包容性,容万物之长而成为复合材料,其性可以无限,其能可以并包。
无论是非遗手工艺泥咕咕还是传承千年的漆工艺,都顺应了《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理念。古有悠久的传统,今有璀璨的非遗手工艺,传承的工作已然展开,从当代的维度打破单项研究的思维困局,走非遗手工艺跨界融合的新路径,从不同角度开辟传统手工艺发展新方向。  (10页完,下接11页)
三、浚县泥咕咕与漆艺跨界融合的策略
(一)技法融合
目前泥咕咕的泥坯制作多为模具成型,在提升产量的同时将更多的人力资源运用于泥咕咕产品的绘制。内胎制作沿用传统的黄胶泥,经电窑烧制固化,用料扎实、体量巨大的泥咕咕质量越大,不便上手把玩,导致泥咕咕成了架上观赏品,咕咕声慢慢“沉寂”。因此要思考如何打破僵局,在优化传统工艺的同时,不让传统工艺“变味”。将漆的优质特性巧妙运用于传统泥咕咕的技艺中,在传统泥咕咕的胶泥内胎上运用漆工艺,裱布刮灰,形成坚固的保护层,这样的结合使泥咕咕的内核被很好保留。有这样坚实的内核基础,消费者心理安全感构建起来,增强了与传统工艺的交流互动,从根本上拉近传统非遗与消费者的距离。泥咕咕的基色与大漆的本色不谋而合,其中蕴含着中国古老深邃的尚黑情结,以相通的色彩观为基础。以髹涂大漆代替墨色浸染制作泥咕咕,是目前还未被开发的领域,为浚县泥塑的创新带来了全新的开发思路。漆层坚固持久的特性使泥咕咕可以更为长久地保存,积存了宝贵的文化资料。泥咕咕的装饰图案大多是花朵、火焰等的抽象概括,蕴含人、动物、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依存的生态图景。传统泥咕咕的颜色、纹样与漆艺技法相结合,将泥咕咕纹样以髹涂、镶嵌、磨绘、彰髹工艺进行呈现,运用多样的表现语言,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同时增添有趣的探索。如皮道坚所述:“漆艺的当代性必须是在保证传统用材的前提下进行的创新,材料的美感和作品的当代思想表达必须和谐交融。”沿用传统材料与技艺,择非遗手工艺之优,取长补短,打造非遗手工艺的珠联璧合。这完全契合“自己的当代从自己的传统中发展而来”的理念。提升传统手工艺附加值的同时形成“组合拳”,增强市场竞争力,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把泥咕咕推出去的同时将中国漆工艺更好地呈现出来,增加传统非遗手工艺的曝光率。
(二)文化交融
浚县泥咕咕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形态,体现了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艺术家张颂仁认为,漆器“承载了民族的礼仪典故,养育了生命的质感”。漆艺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和哲学信仰,漆艺走过8 000年,以文字之外的形式记录着东方文明的流变。泥咕咕与漆艺的跨界融合,将不同文化有机结合,产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为非遗手工艺的现代化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
(三)科技赋能
新时代的科技力量赋予非遗手工艺保护更多可能,将非遗手工艺同数字技术融合,是非遗在现代创新发展的新赛道。设立漆艺与泥咕咕联动体验馆,体验者可以直观了解到漆艺与泥咕咕跨界融合的制作过程,体现双重文化不同语境下的非遗手工艺,塑造多维度的文化体验,形成非遗传播的新特色。引导体验者定制自己的专属泥咕咕漆器,胎体、工艺、色彩、纹样甚至造型都可按自己的喜好进行组合,智能科技系统将即时呈现效果,支持下单定制,手工艺人会按照订单制作成品并录制制作过程,将线上定制与线下制作相结合,成品派送到家。智能机器人也可以加持泥咕咕与漆艺的联动发展,将非遗工艺的海量数据录入智能系统,根据问题提供解答视频。智能、高效、直观的服务,可以应用于非遗联动小课堂,深入浅出地为参观者构建认知框架,激发参观者深入了解非遗手工艺的积极性。体验者可以在馆内挑选不同工艺、不同效果、不同造型的非遗联动材料包,材料包包含制作工具、材料及细致的教学视频,即使带回家去尝试制作,一样可以保证体验的完整性。依托科技赋能,塑造多元智能的文化体验,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更新非遗手工艺的表现形式,激活非遗生命力,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流互鉴,更好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四、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手工艺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类个体穷尽一生也无法彻底探求素材和技法本身都无法媲美的工艺。正因为如此,传统工艺才会代代相传。在这个过程中蕴藏的精神性也同样得以继承。本文试图突破传统非遗工艺创新的思维定式,从非遗手工艺跨界融合的角度探索传统非遗工艺在现代发展的新思路,希望为非遗手工艺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马金章,朱中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文化珍藏·浚县泥咕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3]陈东杰.漆艺术在当代的建构与融入[J].当代美术家,2023(3):24-29.
[4]皮道坚.正本清源,追远履新:营造向未来敞开的“大漆世界”[J].美术,2014(4):35-37.
[5]张颂仁.漆的境界[J].美术文献,2009(1):8-9.
[6]美帆.造物的温度[M].武岳,许建明,钱晓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0.
  (11页完)
作者简介:程蕗伊(1995—),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艺美术设计。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编辑:杨佳琦

《天工》杂志

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2095-755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14-1374/J

201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

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

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扩展)期刊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并州北路31号

电话:0351-8362625

天工杂志
传播中华工艺美术文化,推广中华工艺美术技艺,挖掘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助推工艺美术品牌打造。( CN14-1374/J)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