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
教学设计中遇到最大的学情就是“我的学生不会学习”。于是,我就开始问我自己“你会学习吗”“你是怎么学习的”,并找了答案。然后我就把这一套我的学习方法努力地教(交)给学生,结果收效甚微,因为我忽略了很多学习的“假设”(比如逻辑的知识、基础学科的知识、生活阅历等)。因此,我就转变了方式,从学习者视角反思和梳理,终于找到了属于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学习模型(QGPDCA)。今天不聊模型,仅仅聊聊促使模型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感悟——老师要知道自己是如何学习的。老师需要梳理出自己的学习路径、偏好及策略,才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挑战。例如,如果老师自己是通过实践操作来掌握新知识的,那么他可能会更加倾向于设计实验或项目式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偏好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来深化理解,他可能会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这种基于自我认知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活动更加贴近“自己”而非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优势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提升教学实际效果。
以我个人为例,我擅长通过“理论”来学习,那我的教学设计通常会从“理论”开始。遗憾的是,我的教学对象却擅长“实践”。因此,我需要适当弱化开始的理论学习并增加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这个调整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学院派的老师来说,需要认真思考,并时刻牢记。了解自己的学习模式还可以帮助教师识别并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节奏和兴趣点。教师若能基于自我认知,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差异,就能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如分组合作、差异化作业等,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成长。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优化学习方法,成为会学习、高效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典范。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教师可以识别出哪些方法高效、哪些低效,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比如利用时间管理技巧提高备课效率,或是采用思维导图整理复杂概念,使教学内容更加清晰易懂。优化学习方法不仅提升了教师个人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联到教学水平的提升。当教师能够高效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时,他们就能将这些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时代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教师的这种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态度,也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激励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学会自我驱动的学习。以我为例,入职教育行业以来不断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持续研究并践行他人的高效学习方法(比如费曼学习法、康奈尔笔记学习等),结合学生的学习困境,慢慢地梳理出一个老师和学生都可以采用的学习路径模型——QGPDCAT。其中Q,指问题Question;G,指目标Goal;P,指解决方案Plan;D,指实施Do;C,指检查Check;A,指调整Adjust;T,指教学输出Teach。在该模型中,我特别强调T,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以教代学”。采用费曼的高效学习方法,通过输出来倒逼输入,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锻炼同学们的沟通表达能力;二是学习成果的“产品”化输出。适当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打磨发表到自媒体上,比如老师的公众号、学校的官网、行业平台等。总体看来,学习效果很不错,部分同学的学习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关于QGPDCAT学习模型和学习效果,您如有兴趣请继续阅读文本后面推荐文章。
教师只有清晰地知道自己是如何学习的,才有可能能系统性或有意识地观察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最后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让学生学会学习。
1. 我和500名同学都在用的学习模型:QGPDCAT
2. 从学生的学习成果“看”教学
3. “学习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学会学习”,这是我给同学们的唯一建议。
4. 以教代学,同学们做的真好
5. 课堂的4个节奏:严与宽、快与慢、动与静、呼与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