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备技能12:打造高品质的学习小组

文摘   2024-11-14 10:27   广西  
写作背景

小组合作是教学中常见且非常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学习方式。在我的高职课堂上,小组合作几乎贯穿着每一次课。它让很多怕学习的同学敢于学习了,让很多不想学习的人也开始学习了,让很多不愿交流的同学也开始表达了,让很多优秀的同学更愿意帮助人了,让很多独来独往的同学开始学会合作了,让很多固执的同学开始洗耳恭听了,让很多同学发现了自己的优势,让很多同学看见了其他同学们的优点。既然小组合作学习有优点怎么多呢,那老师到底要怎么干呢?本文就如何打造高品质的学习小组中最基础的一个动作,即分组,与大家聊聊我的实践,希望对老师和同学们有所帮助。

01 分组前

可以让学生“研究”为什么要分组。通过同学们的答案,老师要引导学生至少得出如下结论:1. 合作的重要性。它是职业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核心素养之一;2. 组长的“好处”。从公司岗位角度看,组长就是一个部门经理,有更多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当然背后也有对应的“重大责任;3. 优秀“员工”的特点。比如服从指挥,以大局为重,能为组织的目标倾力贡献自己的智慧。这里需要跟同学们强调的一个管理学上的常识:要想成为领导者,他必须具备一个最基础的能力,即“听话”。

02 如何分组

这里给大家提供我常用的“两字”策略:一是“”,通过自荐和推荐确定组长。这个“荐”有前提,即同学之间要相对了解。但这个对新生来说就不太现实。所以,对新生的课程,第一堂课就不要分组了,最好第二次或第三次,且分组前的几次课必须要有多样化的互动(比如回答、提问、沟通等)及复盘。从这些互动交流中老师和同学们都能“看见”谁“优秀”,也看得见谁在那里“优秀”,这为后面组长人选的自荐和推荐有很大的帮助。确定组长的基本路径:先自荐,然后推荐,最后“强制”任命(这点不推荐,通常也用不上)。这个过程往往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顺畅。最常见的现象:有人想“自荐”但自信和胆量不够。因此,组长确定过程中老师需要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同学们敢自荐和想推荐。比如需要向同学们强调:组长不是天生的,他也是从组员开始的;不会当组长这是新任组长的最基本情况;不是组长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有其他组员的支持,还有老师给你兜底;你要做的就是拿出你的勇气、态度和担当就好了。通过同学们自荐、提名、老师鼓励,基本上能把组长筹齐。组长候选人完成后,需要有一个正式的任命仪式,组长需要发表感言,感言内容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介绍和小组设想等。此处一定要有掌声、掌声、掌声!

二是“”,组长确定后(组长性别要相对均衡),然后以组长为核心开始自由吸引其他同学,最后形成一个小组。这里的组队必须是双向的,但组长可以优先选择组员。小组的人数通常以“5”为佳,且要注重组内性别比例搭配(课程可能会涉及体力活动的学习任务,或需要女生的感性和男生的理性结合),因为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组队时需要注意:1. 避免“尖子生”扎堆;2. 避免同一个宿舍同学扎堆;3. 避免同一区域(来自一个市)同学扎堆。4. 避免原小组整组组队。可以把这四个避免直接提出来,让同学们互相监督。

  03 分组后

分组完成后需要做如下两件事:1. 同学们的座位需要按组重新安置,且给予成员和小组序号的对应座牌,以便小组内部讨论与交流;2. 需要起草并签订一份小组合作协议(特别要强调组长和组员的责任与义务),形成“契约”关系。这些“物理”场景打造,老师想需要的释放一个信号:组长和组员都是你们自己选择的,含泪都要走下去哈。

04 分组设计的底层逻辑

课堂,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课堂,就是一个公司。小组就是一个最小的组织单元。课堂就是办公室、老师就是老板和技术总监、组就是经理、组员就是员工。只有在真实职业的场景下才能打造出真正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以上就是我的课堂小组学习中分组设计的底层逻辑。

写在最后

“跟谁在一起,比你要去的远方更重要”。因此,分组是小组合作的前提与基础。从管理学角度讲,好的分组就是打造一个好的组织,这是课程管理的最关键地方与抓手。能靠组织解决的问题就不要靠制度,这一条企业管理办法也非常适合教学组织管理。


跟着王博士学职业教育
分享职业教育的教与学(思考与实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