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的建议 (1):先干再说

文摘   2024-11-03 14:30   广西  
写作背景

本学期我全身心投入并深入到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有时也包括课外),才真正意识到学生学习遇到最大的问题不是不会学,而是不敢学。因此,本文就“不敢学”及“如何解决不敢学”聊聊我自己的想法与实践。

01 不敢干

课堂任务布置下去,部分学生只是眼睛看着任务,并不会真正“下手”行动。与他们沟通,得到的原因通常有如下三种1.老师没有教过,所以理直气壮地的表示不会做;2.我没有做过,担心做不好;3.我不会才让你来教我的,你现在倒好,让我来做,什么个意思。

这三种原因归根到底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我不敢”。从心理学视角就是学生自我效能比较低。“自我效能”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20世纪末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管理、运动以及诸如发展中国家艾滋病等看起来极为棘手的社会问题等领域。学生,其实包括老师,都会存在自我效能不足的情况,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或许对高职学生来说更为普遍、突出和明显。
怎么去解决“不敢干”,我想从“先干再说”的“怎么干”和“怎么说”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02 怎么干

对于有现成答案的任务,建议直接走“抄袭—模仿—重构”的路径。不要总想着自己从重头开始干,全凭一己之力的干。有现成的答案,为啥不用呢?是否你比那些已经找到了优秀答案的人更厉害?他们把答案共享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想想这些,你一定会觉得“抄袭”他们的答案才是唯一正确和靠谱的策略。但,需要记住,如果要商业化那就需要看你“抄袭”对象是如何要求,遵照要求就好了。因此,讲到这里,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随着你学会了“抄袭”,“抄袭”多了外加点自己的思考,你就慢慢地转变为“模仿”,最后你就会尝试“重构”,最最后,那些成果就成了你的“原创”。
对于没有现成答案的任务,建议先干再调整。凡事先去做,做出一堆狗屎,再慢慢改。一个粗糙的开始就是最好的开始。想干一件事,可以先非常懒惰的去干,非常粗糙的去干,丢掉一切得失心的去干,不要等自己准备完美了再去干。是网上找到的一碗很适合你们喝的“鸡汤”,可能是稻盛和夫和埃隆·马斯克“们”亲手熬制的。大师们都先干-然后调整-接下来继续干-回头继续调整的路径,我们这些小卒们就更不要走想清楚再干的老路了。为了“怎么做好一件事”,我在公众号上面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为:白到专家,只需3步:从内容堆砌-经逻辑梳理-到艺术设计关于如何“调整”详见下面的“怎么说”。

03 怎么说

首先,说给自己听,就是让自己给自己反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即要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怎么证明自己做得是对的“学会判断自己做得不对”。只要你把你做的事情念出来,或者展示出来,你自己很快就能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必要的调整。

其次是说给“同频”的人听,就是分享给周边的同学和朋友,让他们给你反馈。这一点其实很容易做到,但我们碍于情面通常不好意思去做。勇敢去做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在的圈子是一个爱学习、想进步的。如果你收到的“歧视”,那正好是换朋友圈的时候。具体怎么做呢?比如在聊天时候分享,也可以发发朋友圈,甚至搞个自媒体。只要你想,处处是机会,时时都可以。

最后是说个高段位的人听,就是主动分享给比你优秀很多的人听,让他们给你指点或指导。这个策略对你们来说看起来挑战很大,比如很多同学会想“我这么Low,人家怎么可能搭理我呢”、“他那么忙,咋个有空搭理我呢”、“他又不认识我,咋个会听我啰嗦呢”。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困难”哈。相反,每一个高手都有分享欲,否则他很难成为高手。和你一样,他也需要反馈。所以,勇敢地去找比你优秀的人去聊天吧,收获一定会超出你的想象的。当然了,作为老师,我们非常乐意、也非常愿意学生来找我们的。再说了,这个世界不就是个“草台班子”吗,有什么好怕的。即使遭遇了拒绝和无视,你好像什么都没有失去哟。再看看英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毛姆说的下面番话,你或许更有底气了。

写在最后

在王老师不断鼓励、善意“批评”、“故意”找茬等多种手段“刺激”下,很多同学勇敢地迈出了前进的一小步或一大步。比如:以前“胆小”的同学现在“敢”直接告诉我遇到“什么具体的问题”;担心写不好的同学也开始动手写了;做的好的同学开始有了对自己更高的要求。

我深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你敢动。


相关阅读:

  1. 你的一小步,是老师进步的一大步

  2. 如何让学生写出“漂亮”的笔记:逻辑之美

跟着王博士学职业教育
分享职业教育的教与学(思考与实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