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必备技能2: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
文摘
2024-10-01 10:16
广西
如果要给解决学生问题的人排序,那么排在第一应该是提出问题的人,其次是他的同学,最后才是他的老师。 ——王业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我们主动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时,我们第一反应应该是“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即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动手亲自帮他做出答案。如果直接给出答案,这是把学习结果告诉了学生,学生还是无法理解真正有效的学习过程。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那是2023年下半年,我带林业信息技术23级学生外出进行土壤剖面特征调查,两个女生在遇到问题(关于剖面规格到底如何什么)而无法解决时向我抱怨:老师,问你你也不吱声,你这是“一问三不知”呀!当然老师也不能这样子“对待”学生。具体怎么办,看后面的3个办法。如果他们的提问描述不够准确或具体,老师要鼓励并帮助他们将问题条理化。比如,用“1.2.3.4.5”“第一步第二步第”“首先其次最后”等形式进行结构化表达。当问题能够被准确描述出来时,学生大概率会“恍然大悟”,突然感觉自己就能把问题解决,或者发现了找到问题答案的方法。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曾说,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文字或语言相对精准地表达出来,有时问题会迎刃而解。问题被清晰表达后,但仍未能真正被解决,该怎么办。此时,老师需要借用其他同学的智慧了。老师需要停下来,将问题抛向全班同学,试图请求其他同学的帮助。经过我多年教学观察,这一招基本能解决85%以上的问题。为了能发现哪些同学能真正解决或者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要提前去查看同学们的笔记或学习成果,以便在找人帮助的时候效率更高。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布置学习任务,让同学们自主学习,此时老师停止了讲授,将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关注学习的结果。“请求其他同学帮助”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他能很好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学。更值得欣慰是可以让同学们发现彼此的优点,即谁擅长什么,这对于学习共同体打造至关重要。同时,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也将将显著提升同学们的社交能力!如果集全部力量和智慧还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集中引导同学们去找答案了。比如,我们最近在《生态环境调查技术》课程上开展指标的调查方案编制。为了完成调查方案,通常你要完成如下4步:首先要明确指标的定义和内涵,据此找到检索的关键词,然后在专业的检索平台进行搜索,随后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最后用筛选的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当问题为检索的关键词不知道如何设置,且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做。此时,老师就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或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到“明确指标的定义和内涵”,然后示意他们从中找到检索词,鼓励他们开始检索,并通过实践找到最关键的检索词。通过以上步骤,一个具体的问题通常能被很好地解决。此时,这个问题及其答案不能就此搁置,而应该被作为“标准的教学要求”给到每一个同学,参照执行,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这里暗示着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的问题一定是学习中非常核心的问题)。请求其他同学帮助,从而借助集体的智慧形成了“标准答案”,然后将“标准答案”作为基本要求给到每一个同学参照执行并完成。以上步骤巧妙地实现了管理学的两个“转化”:一是将组织(这里指班级)中个体,特别是优秀个体(这里只已经完成了自主学习的同学)的经验和智慧转化为组织的能力和群体的共有智慧;二是将组织的能力和群体的智慧转化为个体的能力。显然,要实现这两个有意义的“转化”,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