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10种习俗10种祝愿
美食
2024-02-24 08:59
山西
在农历中,每月的十五日前后必定为望月(满月)。而元宵节是一年的初望,作为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满月,其中寄托着人们无数美好的期待。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元宵节最早起源于汉代,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火树银花灯如昼,宝马雕车香满路”,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人们用满街的灯火通明尽情狂欢,迎接新年的启程,也诚心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希望以后每一天,都如同这个夜晚一样光明幸福。元宵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虽然两种做法和口感有所不同,但皆取团圆美满之寓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习俗活动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元宵节闹花灯之风盛行,一直延传于后世至今。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到时官府和民间均悬挂各种形状、制作精美的彩灯,尤其是沿街民居和商铺所挂花灯更是争奇斗胜、流光溢彩,引来众多游人驻足观看。猜灯谜又称灯谜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回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相传,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舞狮子也随之传入。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至今有上千年的历史。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威严、勇猛。古人将它当作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平安。人们在元宵节及其它重大活动里舞狮子,希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于上古时代,正月十五耍龙灯,载歌载舞的节日氛围,流传于很多地方。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踩高跷的人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非常具有观赏性。过去人们养蚕缫丝,织布做衣。蚕宝宝是非常重要的财富,但是夜里经常会有老鼠把蚕偷吃掉。人们便在正月十五的晚上,熬上一大锅粥,盖上一层肉,放在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把老鼠喂饱了,老鼠自然也就不吃粥了。后来,逐鼠逐渐演变为祭祀,寄托着农人丰收的希望。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或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古诗云:“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古代的元宵节,还是情人节。元宵节这天,姑娘们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白菜。只能偷外家的异性。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也不责怪。偷来的菜做成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就能早日找到如意郎君。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传统佳节与亲戚朋友相聚一堂,分享美食美酒就是圆满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