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依依)
昨天圣诞节,上午在巴牛定了一个草莓蛋糕给儿子,让丁老板帮忙在儿子放学前送到。儿子放学后很开心,写作业都比平时积极。自从上小学开始辅导作业,每天晚上母子俩都在客厅里鸡飞狗跳。吃完晚饭后我只能尽量躲到书房,避免把“母子矛盾”激化成“夫妻矛盾”。
我从小就是一个没什么仪式感的人,别说过节,就算自己生日也从没什么特别的仪式。但自从有了孩子以后,还是给他各种乱七八糟节日都过上,除了让他更加了解这个世界外,就是多给他一个快乐的理由。
现在的孩子似乎什么都不缺,但唯独缺快乐。小小年纪,每晚都要挠着头皮做一大堆作业。多一个节日,多一份小小的礼物,多一个简单的快乐,有什么不好?
早上订蛋糕时,跟丁老板聊了几句,丁老板“爱答不理”的,隔了好一会儿回答:“哥,不好意思,实在忙疯了,全是蛋糕的订单……”微信里还有另外几个蛋糕店老板,都在晒今日订单,厚厚的蛋糕盒堆满了店面。有个节日,多一些订单,买的人得到了快乐,卖的人赚到了钱,有什么不好?
晚上刷朋友圈,临城小河边咖啡馆布置了一个巨大的圣诞树,飘起漫天“雪花”。视频里有很多年轻人聚在那里,气氛很欢乐。有什么不好?
现在的经济跟天气一样,大家似乎越来越难开心起来,以“圣诞节”的名义开心一下总比苦大仇深好吧?国家一直在出台各种政策希望能刺激消费,“假日经济”不正是最好的刺激消费的理由吗?
今天好几个朋友都在聊关于电影票房的问题,导演马陌上老师在朋友圈说中国电影的平安夜的票房已经低于13年前。微博上二总甚至把电影比作“相声、马戏、京剧、话剧”,觉得快要灭绝了。
怎么说呢,有个让大家都去快快乐乐的消费,这个事情对谁有好处。
前天,开始就有人喊“长津湖后无圣诞”的口号,这里我给大家看一幅漫画:
这是波兰新闻杂志《Wprost》某一期的封面:我们的圣诞节受到战壕中英雄的保护。千千万万因战火而离散的家庭,因心中的光明和必胜的信念而连在一起。保家卫国的战士英勇奋战就是为了要保护的人快乐地过节,如果他们的鲜血换来的是苦大仇深,那是他们的初衷吗?
也有人比较忧国忧民,担心“洋节”是入侵中国文化,那更是杞人忧天,我们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就这么经不起“入侵”?那是不是太缺乏文化自信了?
写到这里,回去翻了那几个在朋友圈发“长津湖后无圣诞”的人也在晒圣诞主题的照片了,那就这样吧。
谁会跟快乐为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