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学到“蛛丝马迹”这个成语的时候,就感疑惑。蛛丝马迹形容细微的线索。“蛛丝”能理解,确实细微,以前在乡下生活时,经常沾到身上而不自知。但“马迹”怎么能细微呢,且不说一匹一个人还大,马跑过的马蹄印也不小,武侠剧里随便一个人都能通过马留下的痕迹追踪另一个人。
当然,六横没有马也不高清,人生中第一次见到真的马是上幼儿园的时候。一个走街窜巷的摄影师牵着一匹枣红色的马出现在村里。我忘了骑在马上合影是多少钱,我只记得我没有拍,家里没有那个闲钱,我的童年没有一张骑在马上的照片。印象中身边的小伙伴拍照的也不多,贫穷是那个年代大部分家庭的状态。
说回正题,今天大年廿三,六横人祭灶的日子。传说灶王爷在老百姓的厨房观察了一年,今天要去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户人家的一年来善恶的日子,所以要祭祀送一下,灶王爷受了供奉,就会多挑好的说,所谓“上天言好事”。灶王爷去天庭的交通工具,就是灶马。
灶马并不是马,而是一种昆虫。灶马,学名突灶螽(Diestrammena japonica)是驼螽科、芒灶螽属昆虫,又称灶马、驼螽、灶鸡。一年四季常栖息于中低海拔山区。夏季常见于田野草石、土隙间,入秋后进入居民室内的厨房、灶间的宅基、墙角、砖瓦的缝隙间,喜欢生活在炉灶等温暖的地方。大概长这个样子:
有过乡下生活经历的朋友们应该都见过,经常能在冬天的厨房看见,不会飞也不会叫,但猛的蹦起来会把人吓一跳。所以“蛛丝马迹”中的“马”指的是灶马,它的痕迹确实就细微多了。不过如果灶王爷真的是坐这个玩意一蹦一蹦地去天庭汇报工作,那也挺萌的。
冬天的时候,为了取暖,很多动物都会往厨房凑。烧完饭的灶洞和铁锅残留温度,小动物循着就进去了。有时候准备烧火,刚把引火柴往灶洞里,小猫就“喵唔”一声跳出来。
在漫长的岁月里,厨房总是跟温暖同时存在,除了灶洞里的火光,记忆里还有蜡烛跳动的烛光。奶奶在每个天还没亮的清晨,在烛光下操持一家六口人的早饭。以前的农村一天三顿没啥区别,都需要烧一大锅饭炒一桌子菜。我有记忆时,六横岛的电灯已经很普及了,但停电也是家常便饭,所以蜡烛是家家户户的必备物资。我第一次带儿子去寺庙时,儿子对着供桌上的蜡烛说:“菩萨,祝你生日快乐!”然后,试图去吹灭蜡烛。在他们这代的印象里,蜡烛只用于生日蛋糕上许愿。
旧时农村的土灶一般都是两个灶洞两口锅,一口锅烧饭的同时另一口锅炒菜。两口大锅中间还有一个小汤锅,那是用来烧水的。灶洞里还会安装风箱,用来吹风,手拉的那种。某年一个村民家里做饭时拉风箱总觉得拉不动,检查半天后从里面游出来一条蛇。后来风箱换成了电动的鼓风机,再后来有了煤气灶,土灶慢慢就被抛弃了,没了土灶也就没了火柜。
烧火的柴火在海岛上很稀缺,解放战争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老百姓的柴火主要来源农作物的茎秆,比如玉米和黄豆。有时候也去山上砍柴,六横人叫斫柴。我爸妈在我八个月大的时候就去金华工作了,我爷爷是个残疾人,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奶奶去山上斫柴,大部分时候是捡一些枯树枝下来。奶奶会把小小的一梱用草绳绑好,她自己挑着一担很大很大的,我背在身上一步一步地跟着她。
再次说回祭灶,祭灶的仪式之一要换上新的灶王爷神像,这个是朋友撒旦君话的灶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