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达是一位普通的岱山县科级干部,曾任岱山县经济与信息化局局长。
徐忠达不仅仅是一位局长,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业余时间,他利用工作之余的空隙,背起相机,下工厂、到田野,搜集题材,进行作品拍摄和创作。他的多幅摄影作品在全国、省、市摄影赛事中获得奖项,堪称岱山科级干部中的摄影佼佼者。其中,《木偶戏进渔村》是他的众多优秀摄影作品之一。
(徐忠达摄影作品)
岱山木偶戏,又称布袋木偶戏,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戏剧表演形式。其表演形式分为前场和后场。前场艺人手脚并用,自问自答、自唱自白,唱腔和念白随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化;后场则由乐团伴奏。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岱山木偶戏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岱山木偶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福建泉州,150多年前由宁波人朱潭山传入舟山,并在岱山流传至今。朱潭山被后人尊为舟山布袋木偶戏的始祖。他最初在街市中表演木偶戏,后来逐渐发展为“愿戏”,即专为还愿酬神而演出的戏剧。经过历史的演变,岱山木偶戏逐渐成为岱山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岱山木偶戏的表演技巧高超,造型精美,尤其擅长武打场面和刻画人物性格。操偶师通常以手掌作为木偶的躯干,食指托住头部,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起左右两臂,通过精细的操作使木偶栩栩如生。此外,岱山木偶戏结合了越剧和苏州评弹的角色搭配,使用当地方言进行唱白,增强了木偶戏的可视性和地方特色。
徐忠达的这幅布袋木偶戏照片拍摄于小渔村的大海边。在温馨的夜晚,蓝蓝的海水、习习的海风,整齐的钢质巨轮一字排列,为照片增添了动感和美感。
(徐忠达摄影作品:木偶戏进渔村)
这幅作品拍摄完整,灯光效果出色,艺术表现力十分强,人物刻画生动,视觉效果极佳。照片主体突出,演出效果十分明显。木偶戏表演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附近的村民纷纷来到这里,小孩子骑在大人的肩上,伸长脖子看得津津有味。欣赏非遗文化木偶戏的精彩场面,游客们也纷纷拿出手机与木偶戏合影留念。照片将这些生动的场景一一记录下来。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参与,还吸引了各路记者纷至沓来,他们纷纷举起相机,留下最美的瞬间。
从徐忠达拍摄的照片中,我深深感受到,当下的岱山已经今非昔比,全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已经达到840亿元,全省排名位列前30,全国跻身百强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岱山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的岱山,已成为一方热土,是游人向往的地方。
因此,宣传好岱山、讲好岱山故事,让更多的外地人知晓岱山、了解岱山,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身边需要多一些像徐忠达这样的热心公民,拿起手中的笔,扛起包中的相机,去记录这片热土,传播这片热土动人的故事。让更多外地游客知晓岱山,来到仙岛观光、旅游、休闲,相信这将对岱山知名度的提升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