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往事|岱西盐场滨海取咸记忆

文摘   2025-01-06 08:37   浙江  


岱山传统的滩晒海盐制盐工艺是以海水作为原料,盐民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水通过机械提取到紧靠海边平整开阔的盐滩上。


海水通过高渠道一路哗哗悠悠地跑到盐滩,先送到盐滩第一步。3公分深的海水在阳光、风的自然作用下,静静地蒸发。待到第二天,将这些海水放入下一步继续蒸发,而在第一步重新灌进3公分海水。就这样一步一卡一天一放、一放一干,一直让海水连续走到第九步。


海水在制卤区一步一步蒸发,其中水分含量日益减少,浓度越发提高,走到第九步的时候,夏天季节,浓度基本达到15度左右。下一步,盐民就要将这些卤水在制卤区第十步进行调节,让其浓度调节到可以晒盐的浓度,生产上称其为饱和卤。其浓度从当初海水的1.5波美度制成24.5波美度,而且随着长时间静止蒸发,海水中的泥沙、杂质己经很少,变很干净清洁。


接下去,就可以生产海盐了。为了充分保证盐的质量,先将这些饱和卤水放进地下卤池中,像即将待产的孕妇一样让其静静地休养生息,饱和卤水得到进一步澄清。二天后,盐民就将这些饱和卤水用提卤泵提取到辅设黑色薄膜的结晶池上,通过打花机打花操作。又二天后,在结晶池中有大量颗粒细匀的盐粒沉淀,就可以将生成的盐进行收集,天然、日晒、鲜美的海盐就这样制成了。


滩晒海盐生产工艺清晰地告诉了我们:海盐生产是海水演变的一个物理过程,海水质量越好,浓度越高,对盐业生产越有利,对提高海盐产量和质量以及盐民收入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岱山盐区有一句谚语:海水差一度、产量差无数。这句话把海水同盐业生产的关系解释得十分通俗,十分透彻。


海水同盐业生产有如处大的关系,一直以来,岱山盐民历来重视海水的提取。把质量最好,浓度最高的海水提取出来,作为晒盐的原料。雨前、雨中、雨后,涨潮前后不同的时间节点,海水浓度大有不同。掌握了不同气象条件的盐民随时调整纳潮时间,纳取浓度最高的海水,为夺取盐业优质高产创造最好条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浙江省盐业集团公司支持下,岱山盐区对岱西联片的万亩盐田进行技术改造。将原本设施落后的盐滩统一建设成设施先进,机电设备完备的技改滩,标准滩,提高了盐业生产设施装备能力。在盐滩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海水的提取方法还依然是原来的方法,浓度较低的现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对盐业生产产质量进一步提高带来困境。为了彻实改变这一现状,岱山盐业主管部门组织盐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岱西万亩盐场周边海域海水浓度进行一一普查、检测。经过全方位调研,终于在岱山南浦外测的滨海深水口找到海水浓度最佳之处,该处海水浓度较之岱西普通晒盐海水提高近1度左右,且距离盐场位置比较近,是十分理想的提处海水口。


1975年,岱西公社卫星大队(前岸村)千亩盐场,首次试验滨水取咸,从深水中抽取咸水作为晒盐的原料海水,取得成功。1980年,在省、市盐业部门15万元技改资金补助下,岱西南片万亩盐田全都用上滨海咸海水,建设渠道总长度达到10910米(含主渠和支渠)。


自从滨海取咸工程实施以来,咸海水通到岱西万亩盐田后,岱西万亩盐田的原盐年产量每年在5吨左右,较之前提高了25%,万亩盐田提高原盐产量近万吨。按当年原盐收购价每吨400元计算,增加产值在400万元左右。这样的成果,海水浓度提高,滨海取咸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岱西南浦滨海,这块原本不起颜的普通平静海域,自实施海水取咸工程,海水跳出海平面,跃上万米长的渠道,普通海水从此美丽蝶变,华丽转身,成为了聚宝盆,盐粮仓,为岱西盐业增产增效作出了大贡献。

乡愁供销社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广告推广,特此声明,不再重复提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