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横往事|那些童年得不到的玩具

文摘   2024-12-12 16:16   浙江  


最近“沉迷”在孔夫子旧书网,仿佛重新找到了少年时代在旧书摊淘书的快乐。跟很多朋友有相同的毛病: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但我觉得不妨,读书有读书的快乐,买书有买书的快乐。就像我老婆经常在网上买一堆用不上的东西,甚至买回来后快递拆都不拆堆在一边,纯粹享受购买的乐趣。下单、等待快递这些行为本身就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快乐。如果花费不多,但带来的快乐是巨大的,我觉得是值得的。就当花钱买个快乐,毕竟中年人的快乐太少了。


花“巨资”在孔夫子旧书网下单了一套旧杂志,上海版的《少年文艺》,从1953年创刊起基本每年都有。当然不完整,越往前的年份缺失的越多,还有特殊年代停刊的几年。收到后还是爱不释手,如果是在童年时代收到这样一份礼物,我可能会更快乐。



1991年以后涨起港小学新校舍建成使用,每个教室布置了一个阅读角,其实就是一条定在墙上的简易书架,挂上两三本打孔的杂志。同学们可以在课余时间阅读,也可以借回家看。那时的农村课外的儿童阅读物本就少得可怜,这类高质量的更少,每个月最新一期送到,对我来说就是当月最幸福的事。


对于《少年文艺》,我还有特殊的感情,1996年的时候,我参加峧头镇中小学生征文比赛拿了二等奖,那篇参赛作文我是从《少年文艺》里抄的。这件事情的后果就是身边的人都觉得我可能有点写作天赋,听他们说多了,慢慢地我自己也当真了。虽然后来我在写作这件事上并没有成就,不过此后我的学生生涯中语文成绩总在学校名列前茅的。


在我们那个年代,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信奉挫折教育,他们总是不停地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打压我们,并寄希望借此刺激我们奋发图强,但其实赞扬才是提升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


弗洛伊德说: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这句话是我从网上抄来的,我没读过弗洛伊德,也不能确定他是不是说过这句话,但我觉得很有道理。我在家里的阳台养过很多动物:鸽子、芦丁鸡、乌龟、兔子……理由是培养儿子的爱心,其实是我自己想养。因为小时候我无数次请求家人想在家里养家禽以外的动物,都不被允许,他们的理由有两点:一、玩物丧志;二、浪费粮食。所以,当我自己成为一个家长时,只要孩子说喜欢,就怎么都想办法弄回来。



1988年,我在村里的大队间读幼儿园,某天来了一个推销玩具熊猫的城里人。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熊猫”,也是第一次看到装上电池后会自己爬行的玩具。那个推销员可能跟幼儿园老师谈好的提成,老师格外卖力地帮忙推荐,专门空出两张课桌让推销员演示。那只胖嘟嘟的熊猫在桌子上爬来爬去,围着一群眼馋不已的小孩。最后放学时,每人发了一张广告纸带回去给各自家长,价格好像是15元。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对一个玩具充满热情,回家以后跟家人比划了半天才说明白“熊猫”是个什么东西,当他们明白这是一个玩具,跟学习无关时马上拒绝了我。因为这个,我难过了很多天。



当然,后来我很能理解我的家人,毕竟那个年代花这么多钱在一个“没有用”的东西上面是不可能的。我记得那次总共才两个小孩第二天买了那个玩具,其中一个是我的亲戚,她有一个很疼女儿的爸爸。


此后,我的人生中再没有主动开口跟家长提过买玩具的要求,我知道提出来也没用。在很多年以后,我再在亲戚家里看到这个玩具,童年的那次经历浮现,忽然感觉自己好像受了很多年的委屈,甚至有些心酸。


现在,我儿子在买玩具的要求上,我从来没有犹豫过,除非对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的玩具。我不想他若干年后看到某个童年得不到的玩具而感到心酸。

乡愁供销社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广告推广,特此声明,不再重复提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