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成为往事
文摘
2025-01-18 13:45
江西
这是我读到的一篇文章中的话,作者是一位退休人士,她写的是自己的生活状态。说实话我理解她的提议,更佩服她的坚持,每天读完书后再做家务,她觉得这样的退休生活才会淡定从容,活色生香!她是懂得生活的真谛。所谓生活,不只在物质,更在精神。阅读无疑是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手机不离手的现在坚持阅读尤其是纸质阅读的人应该不多吧?近几天整理散落各房间的书发现近两年读的书内容实在单一,数量着实不值一提,而且多是旧书。大致有《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陶行知教育名篇》《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李政涛)《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陈大伟)《我这样做老师》(魏书生)《活在课堂里》(李政涛)《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学习共同体 走向深度学习》(陈静静)《叶圣陶教育名篇》《程翔与语文教学》《看不见的教育》(李小军)和语文新课标。其中只有《活在课堂里》(李政涛)和《叶圣陶教育名篇》是去年新买。阅读量少自然有原因,手机阅读的便利及碎片化占主要因素,功利性不足也是很重要因素。提到功利性,很容易把它当贬义词想,我倒觉得不可一棒子打死。所谓功利性阅读,就是带着明确的出发点,为了自身成长,提高自身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问题去读书,指向明确。这种阅读讲求有用好用。在功利性前提下,往往求好书,求高效,求实用,有收获感和强烈的满足感。因此周而往复,形成强大的元动力,然后继续推动我们持续地去阅读。一个人只有先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有提升自己的愿望,功利性阅读才可能发生。倘若形成一个读书的闭环,由此而持续地爱上和习惯于阅读,那这样的读书就我们更有用,更有价值。人不可能不学而知,从某种意义上说功利性阅读意愿的强弱也正可印证事业心的强弱。而我,大概属于“弱”的那一队了。时间以前不缺,现在更不缺,缺的是读书的欲望和耐心。在自律的路上,我正在大踏步后退难怪有人说自律的人最可怕。黄庭坚曾说过士大夫如果三天不读书,那么胸中就不明了道理、学问;照照镜子,都觉得丑陋得令人厌恶;跟人交谈,语言也没什么趣味(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用现代网络语,读书可缓解容貌焦虑,即“读书就是最好的医美”。林语堂将这句话解释为,你三日不读书,别人就会觉得你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是不让人喜欢的。我倒没有容貌焦虑,只是担心当阅读成为往事,我也许该有“智力焦虑”了。阳光明媚好读书,赞成!放下手机,和纸质书多些“亲密接触”。不要把自己活成,连自己都不喜欢的模样。罗翔说:当我们书读的越多,就会越发觉得自己渺小和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