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是一种接受口头语言信息的能力,是语文教学所需要的一种较为高级的语言智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复述、答问、讨论、置疑,都属于过耳之声,稍纵即逝,教师要及时对其做出恰当的评价谈何容易。
这个评价,一能辨音——听懂普通话和有关方言,做到听得真切,不出差错;二能举要——边听边捕捉讲话的要点,记下重要内容;三能明义——听清楚讲话的中心意思,听懂讲话的“弦外之音”;四能识讹——听出讲话中的问题,诸如观点、用词造句等方面的错误。这些都是教师学识水平、教学能力的综合表现。
贾志敏先生有一项独门绝技,那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转瞬即逝的学生发言中,能及时捕捉到语病,并给予准确地纠正。
有一次,课堂上一个小朋友写作文时说了一句话:“暑假里,我和爸爸有幸到杭州来。”贾老师当场就说,你这句话有四个毛病,听课的老师们心里直嘀咕:这句话也可以呀!贾老师说:第一,“我和爸爸”的这个“和”字用得不当,爸爸是大人,“我”是小孩,应该是“我随爸爸”;第二,“有幸”一词不当,你到杭州来可能是有幸的,但爸爸是大人,到杭州来可能很经常且很快就到了,所以应是“我有幸随爸爸”;第三,你在上海,不能说“到杭州来”,应是“到杭州去”;第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即便是有幸,下面的内容也应该是有幸的,如果你到杭州去奔丧,也叫有幸吗?听课老师不由得佩服贾老师敏锐的语言捕捉能力,这没有超强的语感是无法做到的。
但是周遭的青年语文教师,有这样看家本领的人太少了。课堂上,学生发言有语病,老师听不出来,即便听出来了,也不能及时纠正,习惯用一个“好”字让学生坐下;批改中,学生作文有语病,老师看不出来,即使发现了,也不能准确修改,习惯用一个“阅”字一笔带过。“好”也罢,“阅”也罢,都是语感能力太差的表现,不得已而为之。语文教师其实是一名“语言教练”,也是一名“语言医生”,咬文嚼字是基本功。要想练就摆弄文字过硬的本领,必须天天做课,日日练功,否则是不能登堂入室的,正所谓“要学惊人艺,须下死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