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豪评课:提炼支架,进行训练

文摘   2024-11-29 19:38   江西  
王林波执教的《渔歌子》在这本书“古诗文教学”第一篇,一看设计,我就被深深地吸引。王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用物象代表人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大家远远地看这幅图,是不是一下子就看到了他身上的青箬笠、绿蓑衣?用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代表人。再看图,除了箬笠和蓑衣,你还看到了他身上有什么典型特征?
生:白头发。
生:白胡须。
生:钓鱼竿。
师:那现在谁能试一下,把这首词中的“青箬笠,绿蓑衣”改一下,用你观察到的典型特征说一说?(出示:          ,          ,斜风细雨不须归。)生:白胡须,鱼竿长,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鱼竿长,胡须白,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钓鱼竿,白头发,斜风细雨不须归。
吴教授认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看图改诗积极性很高,可以增加课堂趣味。只是改动以后缺少原词的韵味、诗意和美感,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匠心。
教学支架搭建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应是设计的出发点,而不能单单只是有趣。

进校 红月亮
一切随心,写师训所思,写生活随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