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这句话其实很重要,但是没有引起大部分语文教师的重视。所谓“有新鲜感的词语”,是指那些学生感到陌生的、口头语言中基本不用的词语、短语以及各种句子。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积累这些陌生的、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并且要努力培养学生这种积累语言的意识或习惯。这项工作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做起。
如何指导学生更有效地积累词语?我们以某位教师上的《野荷塘》一课为例来谈这个问题。这节课教师扎扎实实地教学了9个词语,值得肯定。可是这篇课文值得学生学习的词语并不止这9个,还有好多词,比如“掩映”“边陲”“竞相媲美”“亭亭玉立”“缥缈”等,对不少学生而言可能也是新鲜的、陌生的词语;此外,每个学生感到新鲜的、陌生的词语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需要积累的是这几个词,有些学生需要积累的是那几个词。所以教师统一规定积累哪些词语,肯定不适应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好的方法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去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然后把它积累下来,这才是符合个性差异的教学。
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这也是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雷雨》这篇课文,“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这三句话里的“压”“垂”“扑”都是生字。学生形容乌云通常就是写乌云“黑黑”的,不会用“压”这个词,在此让学生读读并体会用“压”这个词,能够将乌云的低、乌云的可怕写得更加形象。还有“垂”字,学生生活中通常用的是“落下来”“爬下来”“掉下来”,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蜘蛛下来的方式还能用一个词形容,叫“垂下来”,强调的是直直地下来,这样学生就多了一个词语,也多了一个概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扑”这个词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新鲜的、陌生的词语,在生活中是不会用或很少用的。如果教师能够从运用的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去理解在什么语境中可以用这个词,这样对细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们应该让学生认真体会,去发现课文语言与自己语言的差异,认识什么叫大白话,什么样的语言是高水平的语言,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其实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很多好的范例值得学生学习,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遣词造句方面的好的范例,并且要求学生在表达时主动地去模仿运用,那么这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质量其意义是难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