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难是知己,你知道什么贫穷而珍贵的友谊?

2025-01-09 07:30   重庆  

王建和张籍是好朋友,两人齐名,都是写乐府诗的高手,世称“张王乐府”。


不过他极其贫穷,潦倒不堪,日子过得很差,只以诗文为生

 

比如他自己写过一首诗,里面有一句“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


衣服都当完了,陪在身边的只有外面的雪。诗写出来了,得到的只有满头白发。


想想也确实太惨。

 

王建这么惨的人,交了个不错的朋友就是张籍。说起来,他们都是一窝穷朋友,而且是亦师亦友。

 

张籍是韩愈的弟子,王建又是张籍的弟子。

 

韩愈鼓励贫寒的读书人,这些寒门弟子相互喜欢相互吸引,所以才能成为好朋友。

 

他们的圈子相通的呢,比如在这个圈子里,还有另外的“穷光蛋苦吟诗人”孟郊。当然了,挨着孟郊的又是另外的“穷光蛋苦吟诗人”贾岛。

 

你看这些“穷光蛋”都待在一起的,自然更加惺惺相惜。

 

张籍也穷,据说他做了十年的太祝。太祝就是主管祭祀的官,通俗点可以理解为司香的。

 

你想那能有啥油水,一年就烧几炷香,上一点供品而已。

 

大概是太穷了,生活质量过低营养跟不上,导致张籍的眼睛不好,看东西都看不清,人们说他是穷瞎的,名为“穷瞎张太祝”。

 

儒家的君子文化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有时候你不得不说,穷到极处的人,相互之间凝练出来的情感,极其的纯粹珍贵。


王建和张籍就是如此。

 

他们都穷得舔灰。一个要穷死,一个要穷瞎。

 

但他们的友情,却在穷困潦倒之中,烧出了黄金一样宝贵的重量。

 

王建为张籍写过一首诗——《扬州寻张籍不见》诗讲的是他俩人分别以后,很久未见了。王建来到吴楚,听说张籍曾经在此,于是他在扬州的寺庙里到处寻找有张籍名字的题诗。找完之后才晓得张籍已经北去,于是他赶紧不顾水远山高,调转船头追随而去:

 

别后知君在楚城,扬州寺里觅君名。


西江水阔吴山远,却打船头向北行。


这首诗我个人非常喜欢因为它把知己难寻,知己必寻的坚定之心写得太真挚,太深刻了。

 

只是因为离别以后,大概听闻了朋友现在身在何处,他就开始在扬州的寺庙里到处打听寻找对方。

 

为什么明明是“别后知君在楚城”,却马上做出了“扬州寺里觅君名”的举动?那就是因为知道朋友的心性,更清楚他的爱好。

 

这个穷朋友,即便是到了花花世界的扬州,也不会嫖妓,而只会拜访名山古寺,行宿其中,题写诗句。

 

这是多么“知根知底”的情谊呀!

 

他知道张籍必然在扬州寺里“留下痕迹”,所以径直去这些地方寻找。就好像他能够寻着路径,发现朋友给自己留下的密码一样。

 

这句“扬州寺里觅君名”,既写出了王建寻找张籍的急迫,更写出了他与张籍的至交。

 

世间那么大,那么迷人耳目,我却一定知道你取的是什么,留痕在哪里。多么深厚,笃定的情感呀!

 

前面的诗透着至交相知而后面的诗,则透着九死无悔。

 

西江水阔吴山远,却打船头向北行。西江的水,吴地的山。这么囊括的概述,几乎是把整个南国的水远山长都带进去了。

 

这是在说什么呢?

 

说不可知。

 

远方是迷茫和音讯全无,一切未知。

 

在扬州寺里寻了一圈,王建只得到一个大概的信息,那就是张籍去往北地了。但是在北地的哪一个城市,他并不清楚。

 

不清楚就不清楚吧,只要知道他往哪里走,多远我都要找到他!

 

在没有地图,没有电话的时代下,王建“毅然决然”,登上北上寻找张籍的船。不找到朋友誓不罢休。

 

他是有多么想他呀!

 

只要我想着你,这个世界再大再远,我们就能相见。

 

人的一辈子,能拥有一份有这样的情谊,真真不白活。

南行兮
有苦吃苦,有糖吃糖
 最新文章